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对策研究

2019-01-11辛艳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科体系区域

辛艳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油气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一、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2017年2月,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形成的“复旦共识”,拉开了新工科建设的序幕。自此,各地高校开始了“新工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以此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

伴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新技术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产业推动了新工科建设,从而也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和相互融合。新工科教育理念要求高等教育坚持服务导向,做到问行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因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即需要地方高校加强产学合作,以知识传递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产教融合以及科教协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要求更加迫切。

二、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研究意义

区域经济创新体系(RIS)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机制,实现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功能互补协作,搭建创新协作与沟通交流的桥梁。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主体要素的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等角色,地方高校如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机制,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高校在转型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区域经济体系的互动发展模式。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地方高校的创新技术。早在19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就提出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解决地域实际问题的观点。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将近40年的改革和发展,也不乏高校服务地方的成功案例。其中,“浙江示范”就是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成功典型[1-5]。

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要保证区域的竞争实力,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基于此,立足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特色,以校企合作为视角,探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深入互动的策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助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阻滞因素

随着经济区域化的加强,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要求也愈加强烈,但目前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阻滞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创新供给与企业创新需求错位,区域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一方面,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活动过度重视成果产出,忽略成果的应用推广。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化应用产生隔离,高校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有一定错位,不能以统一的科技创新为目标,难以高效凝聚相关的创新活动,致使区域集成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实现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创新网络体系,无法最大效率的集成科技创新资源。高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研院所缺少合作和沟通;没有根据市场要求,将整个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进行科学优化整合,即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资源协调机制。没有形成长效深入的校地、校企互动合作机制,缺乏创新成果的转换空间。

2. 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低,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匮乏

由于区域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和交流闭塞,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和科技人才没有得到合理充分地利用,导致科研平台、设备仪器、文献资源、基础数据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区域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大量创新资源闲置,致使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缺少驱动校企协作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政策,导致科学研究领域缺少重量级的知名学术专家,无法搭建有实力的研发团队,科技队伍的总量和质量都有待加强, 尤其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信息技术、绿色化工安全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匮乏, 无法适应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3.专业设置失衡、缺少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新工科教育理念要求高校问行业需求建专业,就是要求地方高校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调研发现,部分地方高校仍然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的问题,且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脱离行业需求,不能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做到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致使部分专业的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方案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高等教育背离新工科教育理念坚持的服务导向,不能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对策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要素之一,其跨越式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充分有效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分别出台相应的举措,以推进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1-2]。

(一)搭建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四个平台

1. 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功能。要推动地方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集合地方高校的优质创新资源,合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东营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加速发展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新农科、物联网工程、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等相关产业,搭建一个能够推动创新资源整合,融合新技术的科技创新平台,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区域核心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协同创新平台

建立地方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技能、技术分享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共同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内在动力,通过政策促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鼓励社会上的优质创新资源进入地方高校,强化地方高校的创新力量,鼓励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以项目形式加入到企业科技研发团队,让高新理论知识与区域经济发展快速融合。通过校企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重点研发有市场基础的科技计划项目。

3.创新人才平台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促进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 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平台,以顺应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的关键。依托创新人才平台,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外地高层次专家人才的创新资源,实现研发在外、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的新模式。

4. 创新文化平台

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创新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精神基础。地方高校要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一个敢于创新、追求卓越、公平竞争、尊重人才、重视创新、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地方高校创新文化平台。通过交流和传播、继承和发扬,提升区域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推进制度和体制改革, 完善制度与政策引导体系

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是创新的前提。政府完善的制度引导和高校到位的体制改革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持续推进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政策等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改革,能够融合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创新资源,构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项目管理、成果评估等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创新制度体系[5]。

(三)实施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战略,推进一流本科建设

2018年6月的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了“四个回归”的基本遵循和“以本为本”的时代命题。“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引领带动了高等教育的一流本科建设。地方高校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并有效地落实, 根据国内教育形式的指南,尽快建立符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一流本科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1]。

一流本科建设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重实践、强创新”的规格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

(四)依托区域优质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依托区域内优质资源,宏观规划学科专业体系。做到有特色、有重点、有布局。以新能源开发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为发展方向,建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涵盖能源开发及利用、绿色化工安全、能源经济管理、文化教育健康的专业学科集群。建设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的学科专业体系,对重点优势学科专业进行资金、人才、政策的支持。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学科建设规划,形成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素质的提升[4-5]。

四、结语

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主体要素的地方高校,要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健全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服务机制,促进地方与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深入互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助力。

猜你喜欢

工科体系区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