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根本的扶贫之策
2019-01-11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 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 勇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意义,对做好教育脱贫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在各地积极努力下,我省教育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五年来投入资金256亿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建档立卡学生和高校新生救助政策,2018年资助建档立卡学生7万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教育在促进扶贫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可持续性作用正在不断地发挥出来。
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教育扶贫,以实际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
完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扶贫
2015年脱贫攻坚正式启动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政策、体制、机制、项目不断完善,形成了“43102”教育扶贫工作格局。
“4”就是四大体系:一是任务体系,围绕“控辍保学、学生资助、全面改薄、营养改善、教育信息2.0计划、职教扶贫、教师扶贫、特教扶贫”等工作建立完善教育扶贫政策。二是责任体系,围绕“主体责任、第一责任、监管责任、一岗双责”等方面履职尽责。三是工作体系,围绕“安排部署、建立台账、督导落实、政策培训、政策宣传”谋划开展工作。四是保障体系,围绕“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3”就是开展三项专项行动:即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治理行动,脱贫攻坚政策不落实专项治理“回头看”和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治理。
“10”就是教育扶贫十大工程项目:1.全面改薄,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即在37个山区县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促进山区孩子成长成才;3.边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4.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即为集中连片县和国贫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5.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即对农村务农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免除学员学费、食宿费并实行交通补贴;6.国培省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省级培训计划;7.特岗计划,即在集中连片特困县、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招聘特岗教师,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8.公费师范生培养,即师范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领取生活费补助,公费师范生入学前签订就业协议;9.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轮岗和对口帮扶,即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0.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即实施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2”就是聚焦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控辍保学,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一个不能少;另一个重点是学生资助,完善贫困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确保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应助尽助,一个不能落。
从目前教育扶贫工作形势看,43102工作格局将继续主导今后3年的教育扶贫工作。
为抓好教育扶贫工作,我省进一步完善了政策和措施。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了《河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存在入学困难的大学新生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标准为每生2000-3000元。省教育厅等十五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实施意见》,健全了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强化了控辍保学要素保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了《河北省教育脱贫攻坚2018-2020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三年教育扶贫工作任务和目标。扩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范围,将12个山区贫困县纳入实施范围。这些新政策的出台有力推进了教育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各地要根据政策要求,结合扶贫任务重点,加强基础工作。
一是要落实教育扶贫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各级教育部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工作格局。各级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亲自督促,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把教育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抓好教育扶贫。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教育扶贫不只是教育部门一家之事,它涉及到扶贫、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做到积极沟通、主动沟通、经常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影响工作开展。各地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高效务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三是要强化教育扶贫资金监管。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扶贫资金监管工作,把提高监管能力、规范资助行为、保证资金安全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进一步落实属地和主体责任,明确监督管理事项,强化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要把监督管理工作贯穿教育扶贫工作全过程,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绝不能出现教育扶贫资金违法违规问题。同时,各地要加快学生资助资金、校内提取资金以及其他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的支出进度,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坚持考核导向,推进精准扶贫
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考核教育扶贫的两个重点“控辍保学和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建档立卡资助不落一人的目标,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一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不懈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两不愁、三保障”中涉及教育的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是国家和省扶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987万人,控辍保学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要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把贫困户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身体原因除外)作为脱贫的一项硬指标,在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各地要在县一级建立县(市、区)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班主任)等“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明确每一个岗位的控辍保学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完善辍学学生行政督促复学机制、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督导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要把帮扶政策精准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化帮扶政策,因地、因家、因人施策,避免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因远、因厌学、因缺少关爱而辍学。要把重点监测做实,以深度贫困地区和其他辍学高发地区为重点,明确控辍保学重点监测区域,实施精准控辍、定期通报。
二是聚焦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实现应助尽助。学生资助贵在精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教育扶贫政策。进一步梳理教育扶贫政策,为地方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提供遵循。
二是建立教育部门与扶贫部门双向比对机制。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系统实行“月调查、季调整、年入档”,人数会经常变动,建档立卡认定时间与教育部门资助受理时间存在时间差。实现精准资助,就必须认真落实建档立卡学生“双向比对”机制,县级教育部门要每月或者每季度将建档立卡学生申请名单报送同级扶贫部门比对,扶贫部门要将比对信息及时反馈教育部门,对未申请但扶贫数据库中存在的学生要一并反馈,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不遗漏。
三是建立两个台账。各地要分别建立以学籍和户籍为单位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台账。以乡中心校为单位,摸清所覆盖的乡镇、村,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所有建档立卡等学生贫困情况、就读情况、享受资助政策情况和失学辍学情况,并同时摸清本乡镇在县外就读学生情况,形成两个台账。县级教育部门汇总建立建档立卡学生两个台账,将户籍所在地学生信息反馈到相应乡中心校,跨县域、市域和高校的学生报送市教育局、省教育厅,由市教育局、省教育厅反馈相关市县和学校。同时,各地要将学生资助情况及时录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层层建立责任制。县级教育部门与所属中小学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市级教育部门与直属学校、市属高校,高校与所属院系,要层层签订学生资助工作责任书,明确具体职责和处罚规定,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对控辍保学落实不到位的,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五是建立包村、包户、包人“三包”制度。县级教育部门要明确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包联一个乡镇;乡中心校在摸清所辖村各类贫困学生底数基础上,每个村明确一名乡中心校校级领导包联;每一名建档立卡学生不论就读学校是什么层次,是否在本县内,都要明确一名专人负责分包。各地要制定贫困学生走访工作方案,包联人员要通过大家访等形式,每个月到包联的村、贫困家庭和学生进行一次联系或家访,负责了解贫困学生受资助情况和家庭贫困状况,及时解决贫困学生实际困难,对申请条件、评选办法和资助标准等政策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
六是统一规范学生资助基础性工作。要制定统一的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细则,杜绝出现与国家和省资助政策规定不一致的管理制度;要统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明确认定机构与职责、认定要求、认定档次、办理流程、监督考核等内容;要统一学生资助“流程图”和“时间表”,明确奖助学金发放时限、标准与方式,重点解决资助资金晚发、扣发、不按照规定方式发放等问题;要统一建立监管责任制度,明确市县教育部门、学校校长、分管领导、资助管理者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统一建立规范学生资助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使用与销毁等管理制度。
七是全面推行“1222”宣传做法。全面落实“一栏”“两课”“两信”“两回执”资助政策宣传制度,即在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村里设立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栏,张贴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画;为新学段新生和学段末毕业生上好资助政策宣传两节课;为在校生和享受资助政策学生写好资助政策宣传和享受资助政策情况两封信,家长签字回执存档,切实做到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打通建档立卡资助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八是分层开展教育扶贫培训。按照“分级负责、整体联动、全面覆盖”的要求,组织开展教育脱贫攻坚培训工作。省级负责培训设区市和贫困县教育局局长、市级教育扶贫科室负责同志,市级负责培训市级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县级教育部门主管教育扶贫工作副局长和扶贫科室科长,县级负责培训县级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成员、乡镇长、中心学校校长,学校校长负责培训分包人员、资助管理人员、班主任等。
九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高度重视学生资助监管工作,把提高资助监管能力、规范资助行为、保证资金安全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学生资助监管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化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
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落地见效
教育脱贫攻坚战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大家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各地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要弘扬“严、深、细、实”的精神,聚精会神履职尽责,确保教育扶贫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确保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严,就是严格对标,吃透政策精神。具体来讲就是要严格落实政策,义务教育不能出现一个学生辍学失学;确保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就是要做到应该资助的一个不落下,不应该资助的一个都不能资助。还是以此为例,资助金发放时间、资助金额、资助形式必须按照政策来办,不能搞变通,更不能打折扣。
深,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下沉一级,走进学校、走访师生,深入教育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听一听基层一线教职员工的有哪些意见建议,看一看我们制定的政策我们布置的任务基层有哪些反响,特别是要认真查摆整改政策不精准、基层难执行等问题,以扶贫政策的精准促进帮扶工作的精准。
细,就是精细施工,下一番“绣花”功夫。教育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足“绣花”功夫,紧紧围绕“43102”工作格局,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到处室,落实到人头,明确时间节点,将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实,就是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教育扶贫工作必须务实,教育扶贫过程必须扎实,教育扶贫结果必须真实。教育扶贫不能靠表面文章,更不能靠花拳绣腿,要实打实地去干,做到领导重视要实、责任任务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查验收要实,要以教育扶贫工作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
教育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更有力的落实、更充分的保障,苦干实干,不懈努力,推进好工作,完成好任务,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