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经历”的机会
2019-01-11涉县教育局教研室任晓云
■涉县教育局教研室 任晓云
案例:小学教学中,在计算“627-465-34”时,一名学生板演计算的如同连加一样,把被减数和两个减数对齐位,用竖式一次计算出了结果128。老师没有表态,而是又出了一道题:621-498-97。部分学生仍沿用刚才的“连减”方法,其中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边板演边口述算法:“1-8 不够减,向十位借1,11-8 等于3,3-7 不够减,再向十位借1,13-7 等于6,十位上1减9不够减……”学生说得断断续续,而用两个竖式计算的同学早已计算完毕。这时,有些同学动摇了:“这样做太麻烦了!”
思考:新课标强调,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有足够自主经历,在探究反思中不断提升的学习活动。授课教师在这个教学案例片段中的教学处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慢下来”,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展示个性,去体验和理解数学,那么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遇到问题学会自我调节,从中感悟、理解并学会计算方法,这样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
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
本课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教学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始终关注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并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当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问题时,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和纠正,而是引导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矛盾冲突:计算时每一位都需要借位两次,这样算起来太麻烦,让学生经历并在矛盾冲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是适时引导,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综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发知识的认识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必须的经历,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调整、改组和重建,建立起新的认识结构,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