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点亮美中的“灯塔”
2019-01-11保定市美术中学校长贺宇良
■保定市美术中学校长 贺宇良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病灶”是教育过程中存在过多的包办和替代现象,学生常常是在听话和被选择中被动学习、被动成长。这种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其作为接受教师指令的应答器;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奉行灌输和强制,用外烁代替内发,用他律代替自律。然而,推行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从学生出发,让学校教育尽可能符合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总之,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应该将“他育树人”与“自育树人”相结合。
多年来,保定市美术中学(以下简称美中)始终坚持自主学习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安排课堂环节,探索独学、对学、群学等学习形式;课堂外学生积极探索自主管理,开展自主管理班级、自主管理书吧、自主管理家长会等活动。为了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进程,美中通过调研、座谈、分析和论证,确立了自教育思想。
自教育的内涵
自教育的概念界定。自教育中的“自”指的是自己、自我、本人,是与“他”相对应的另一个教育主体;教育包括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类教育,教育是上位概念,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属于下位概念,完整的教育是两者的“二维一体”。因此,自教育指的是作为主体的人,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教育,即自己既当教育的主体又当教育的对象。个体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自我能动性,自学自教,不断自我调节,以缩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意识地影响自我发展的活动。在学校教育阶段,自教育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自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能够自学自教,自主成长。总之,自教育是人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体现,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现代人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
自教育的特点。与受教育相比,自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包含校长、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一般学校都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唯一主体。而自教育中的三类主体指的是校长、教师、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彰显各自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各自的全面发展。二是遵循终身发展与生命完整的目标。终身发展指学校教育要为受教育者一生的成长奠基,使其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生命完整意味着每一名师生都是丰满、立体的人,意味着一个人的教育历程是知识增长、视野拓宽、责任增强、心灵涤荡、体格健美、事业成长的生命历练过程。三是坚持自由、规则、守一的原则。自由是自主的前提,它注重人的自我解放,强调给予人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自由。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它是在一定规则下的生命活动。规则不是外在强加的制度和纪律,是师生在平等共商基础上达成的约定,是充满生命情怀的游戏规则,是师生实现合力教育、共同成长的保障。守一源于儒释道,不忘初心,恪守规范,终有成就。
自教育的过程机理
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自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
自教育始于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和自教育目标的确立。自我发展意识是学生自教育的开始,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时间维度上看,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内容包括对自己过去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发展状态、发展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许和规划的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实质上是学生的自知自明和自省自觉。自知自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遇到的困难等有客观的评估。自省,指人的自我评估、自我反省和自我期待;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是内在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当然,人的自知自明和自省自觉,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生成的,它需要外界的影响,如读一本好书获得的启迪,榜样的激励或某个重大事件的刺激等,但它更需要教育的引导和促成。
自教育实施于主体进行的活动与交往中。凡是有助于学校自教育思想落地的活动,都可称为自教育活动。学校自教育活动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学生的独立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力高度投入的自主性、创造性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独立阅读、科技制作、社会实践、艺术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根据从外部获得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有的认识和经验,并进行多次反馈,最终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提高。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性、平等性、合作性交往,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与教育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调节;在这样的交往中,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彼此之间取长补短,通过他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三是学生参与的管理和评价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管理,在体验做学习主人的同时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如果说自教育始于学生的自知自明和自省自觉,那么自教育则成于学生的自主、自持、自勉和自励。自主是自己做主、自己独立作决定、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要有自己的主意。在自教育过程中,自主体现为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主动学习和自抉。自持,即自我克制、自我坚持,是基于信念的自我约束。在自教育过程中,学生将面临各种干扰和诱惑,有不为、有底线方能自持。自勉、自励即自我勉励、自我激励。自教育过程中难免会有迷茫、困难和挫折,自勉、自励既是一个发奋与抗争的过程,也是超越自我的过程。
自教育的理想阶段是学生身心获得发展,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自教育从发生、开展到学生产生成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再到树立新的目标,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而自立、自强、自信、自在,是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自教育实现的进步,也是新一轮自教育的内在动力。自立,一方面指自我独立,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另一方面指经过前期的实践为自己的成长奠定基础。自强的本意是奋发图强,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自信是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是自我肯定与自我相信。通过前一段自教育,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相信可以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自在,指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也指自由、无拘束,感觉舒心。
总之,我们用自知、自明、自省、自觉,概括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教育的起点;用自主、自持、自勉、自励来概括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把握、自我努力、自我激励,以及自教育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品格;用自立、自强、自信、自在概括自教育达成的目标,学生获得发展后的人格特征和存在状态。以上十二个“自”有先后之别,不能相互替代,前“自”是后“自”的基础,后“自”是前“自”的结果。
自教育的实践
自教育学校文化:自然而然,自如其然。在新时代背景下,美中积极践行“自然而然,自如其然”的自教育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将师生塑造成为具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特质的文化人。“自然而然,自如其然”的学校文化源自于老子哲学。所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就是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而“为”则是违逆客观规律,使万物服从人的主观意志。在文化体系的构建中,学校遵循师生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打造了具有美中特色的理念文化,彰显自教育内涵的“自觉”文化,促进自主成长的“反思”文化。例如,学校秉持“为未来的画家、设计大师奠基;为未来的教育家、课改专家铸魂”的宗旨,明确了“为全球学校贡献价值”的办学目标和“终生发展,完整成长”的育人目标,确立了“自己创造未来”的校训。
自教育管理:自治自律,自动运转。学校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自定标准、自查互查、自评互评、自主承诺、自定奖惩”的自教育管理二十字方针。首先,学校管理实现扁平化,减少层级,各部门直接对校长室负责,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的效率。其次,学校采用项目负责制,对各项工作进行“招标”,促进自教育管理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发挥自组织的管理作用。自组织在学校的具体化就是共同体,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组成共同体去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自我改善、自我驱动,而没有正式的组织边界。另外,学校将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追求教师发展优先。由此构建了适合当代教师发展的自主成长机制,形成了教师自成长链(自育、他育、博育)和他成长链(日反思会、周成长课/日、月成长汇、学期/寒暑假成长节),助力每一位教师快速成长,努力打造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自教育课程:自我选择,自我建构。我们的课程设计基于“全员育人、育全员的人;完整育人,育完整的人”的理念,强调“自然自能,多元发展”。我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教育实践,形成两大课程体系:一是建构“自”的课程,即通过提升学生在基础领域中的人文与社科素养,使其明晰自我概念、提高自我意识、确立自我形象、增强自我力量的课程。二是“自”建构的课程,即由学生自主开发或参与开发的课程,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践能力与组织能力。
自教育课堂:自本自信,自由自在。我们的课堂采用“思维素养双生长五环节”的“自本课堂”模式,通过思维激发(导入)、思维导引、思维表征、思维迁移、思维内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自教育核心素养中的领导力、审美力、创新力、选择力、表达力、合作力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完整呈现。在“自本课堂”中,同学们主动同老师一起备课、研究考纲;每位学生都主动展示,培养自己落落大方的气质;每节课主动到板面三次,培养工整书写、规范答题的习惯;聚焦点拨时,主动在三秒内迅速到达黑板前,形成快速反应与主动应答的意识。同学们想说、敢说、会说、乐说;他们大胆发问,敢于质疑;他们在充满掌声、笑声和质疑声的课堂上自由呼吸,快乐学习;他们在师生互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幸福,在听说读写讲评议中锻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