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的遗传学家及其贡献

2019-01-11孟安华

生物学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遗传学

孟安华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流动站 长春 130024; 2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长春 130024)

目前的中学教材中缺少对我国近现代遗传学家贡献的介绍,师生对我国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史也不甚清楚。本文梳理了我国近现代生物遗传学的发展脉络,期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家国情怀。

1 我国近现代遗传学家的学术渊源

1.1 早期留学康奈尔大学的我国遗传学家 康奈尔大学对我国近现代农学发展影响较大。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李先闻(1902—1976年)、小麦育种学的奠基人沈宗翰(1895—1980年)、小麦育种专家戴松恩(1907—1987年)、群体遗传学、人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1912—2003年)分别于1929年、1933年、1936年、1940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解放后曾任中国农科院院长的小麦育种专家金善宝(1895—1997年)也是在1932年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

1.2 早期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我国遗传学家 陈桢(1894—1957年)于1921年在细胞学家威尔逊(E.B. Wilson, 1856—1939年)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摩尔根实验室研究遗传学,于1922年归国。李汝祺(1895—1991年)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后在普渡大学求学,后于1926年在威尔逊和摩尔根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陈子英((1896—1966年)于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选修过摩尔根遗传学课的还有卢惠霖(1900—1997年)、潘光旦(1899—1967年)。

1.3 早期留学加州理工学院的我国遗传学家 摩尔根于1928年到加州理工学院后,谈家桢(1909—2008年)、余先觉(1909—1994年)分别在1936年、1949年在他的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微生物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盛祖嘉(1916—2015年)在1946年经谈家桢推荐赴美,作过摩尔根的助教,师从杜布赞斯基,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李汝祺于1936年到加州理工学院进修,将果蝇唾液腺染色技术带回了国内。

2 我国早期遗传学家的贡献

2.1 广育人才,推广遗传学教育 留学归国的遗传学家将现代遗传学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923年,陈桢曾经撰文《孟德尔传》《遗传和文化》,传播遗传学思想。陈桢曾担任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23年,在国内(东南大学)首次向青年学生系统讲授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陈桢的学生沈同院士回忆陈桢教授: 每次讲课前,必进行充分的备课,不因教课经验的丰富而放松了备课。因此陈桢教授的讲课质量极高[1]。

与陈桢一同入选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遗传学家李先闻(大陆解放时赴台湾)培养了李竞雄、鲍文奎等一大批优秀的生物学家。

李汝祺以“教而不包”的思想指导学生,授课以严谨著称,每次授课前“至少3次备课”,课后有反思[2]。20世纪30年代李汝祺参与成立北京博物学会,并曾任会长。后来,80多岁高龄的李汝祺还撰写了《细胞遗传学基本原理》和《发生遗传学》等我国遗传学的经典教材。

谈家桢在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并留校任助教,后考入燕京大学李汝祺门下读研,并被推荐到摩尔根门下。谈家桢培养了大量遗传学人才,在复旦大学设立了我国的大学生物系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其学生刘祖洞(1917—1998年)是中国人类医学遗传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学生徐道觉(1917—2003年)1973年被选为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盛祖嘉在听了谈家桢的遗传学课后立志以遗传学为终身事业[3]。1977年谈家桢力主把遗传工程作为1978—1983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出版了《基因工程》一书,并在1984年建立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使我国的遗传学研究迈进了国际研究前沿[4]。

早期的遗传学家在基础教育方面也功不可没。谈家桢在任东吴大学助教期间,曾兼任苏州惠安小学校长,免费招收贫穷孩子入学。卢惠霖1929年回国后,执教于湖滨中学、长沙雅礼中学(任化学教员),30年代开始进行遗传学研究,1935年任长沙雅礼中学自然科学部主任兼湘雅医学院副教授。陈桢1933年编写中学教科书《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该书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共出版发行181版,有近1/3的篇幅讲遗传与进化,具有注重使用本国资源、注重生命科学史、图片丰富、严谨细致、行文流畅等优点,在中学生物学教育方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5]。

2.2 紧跟前沿,创新遗传学研究领域 早期的遗传学家在遗传学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例如,陈桢是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以孟德尔理论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金鱼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第一个用金鱼证实基因的多效性和不完全显性;论证了金鱼是由我国野生鲫鱼家化形成[6]。又如,李汝祺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果蝇发生遗传学的第一篇文章,还确定了Notch基因的致死期。同时他是发生遗传学的开拓者之一[7]。谈家桢发现了亚洲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中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在1946年搞清了这种现象的机制,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1948年,李景均用英文撰写的《群体遗传学导论》由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世界整整一代遗传学家都得益于此书”[8]。

2.3 家国情怀,致力于造福中华 早期的遗传育种学家出于改变中国传统农业的志向,积极投身于我国农作物育种事业。如李先闻、沈宗翰等对小麦、玉米、粟、水稻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9]。

早期的遗传学家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怀。陈桢最先选择我国的金鱼作为遗传学材料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编写教材、授课中也往往有意采用我国的实验材料。1936年,陈桢与顾颉刚、冯友兰等72名知名教授,向国民政府递交《教授界对时局意见书》。火葬闻一多先生时,陈桢不畏反动派暗杀气氛,前往送葬[10]。解放后,陈桢作为中国生命科学史的奠基人,肯定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生物科学遗产,提出了比较切合现状的中国生物学史的分期意见。研究成果包括: 对金鱼的起源和主要品种的形成及在世界的传播等研究、对“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唯心论与唯物论之争的梳理及时“鸟鼠同穴”的现代解释等[10]。在1949年后多数遗传学家选择留在大陆工作,其中陈桢在1949年拒绝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作邀请,谈家桢在1948年谢绝了去日本研究原子弹放射线的遗传效应以及去美国科研合作的邀请[11]。

2.4 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李森科学派严重干扰了我国的遗传学发展。李汝祺、谈家桢等被剥夺了上遗传课的权利。早期遗传学家努力使我国遗传学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李景均在多个场合批判了李森科学派的错误,但不幸的是,李景均被迫在1950年远赴美国(1960年当选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谈家桢认为:“科学总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真理越辩越明。”1956年召开的青岛遗传学座谈会上,很多遗传学家澄清了对摩尔根学派的错误批判。1957年4月29日,李汝祺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一家独鸣只能引起思想僵化”,毛泽东则指示《人民日报》以“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转载。

遗传学在诞生后能够迅速进入中国并蓬勃发展,离不开我国早期遗传学家的卓越贡献。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民族的热爱值得人们怀念和学习。

猜你喜欢

遗传学
小麦-中间偃麦草2A/6St代换系014-459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基于表观遗传学的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案例教学在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效果评价
师范专业遗传学教学方法探究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