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11夏红军江苏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
夏红军 (江苏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它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很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进行书本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但长期以来小学科学课堂都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低。而教学改革的深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同时还改变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主次地位。特别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将原本枯燥的书本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和视频等方式直观呈现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应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转而建立对自然科学探索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例如在有关植物的生长和昆虫的讲解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力量及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昆虫的内容介绍,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昆虫的叫声,通过音频播放出来,让学生辨别昆虫的种类,之后再借助视频对昆虫的特点进行逐一讲解。有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相比之前单一的“讲”,更加直观、清晰,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是和自然界、现实生活相关的,为了让学生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到实物。但一些实物很难带到课堂,这样教学内容就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另外,借助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原本生硬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来说,很多教学内容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又无法实现模拟过程。而借助信息技术就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特定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还可以进行反复演示,直至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如对“电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预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电路有基本的印象,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计算机模拟电路接通的过程。实验过程中,教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直观形象的解答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完成实验的局面,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能力。当然,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教学工作者去探究。另外,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适度原则,力求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