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2019-01-11罗小涛文华学院城建学部视觉传达设计系

教书育人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师

罗小涛 (文华学院城建学部视觉传达设计系)

随着信息资源渠道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学生对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对人生、对世界、对自己都开始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尽管还不太成熟,经过大学四年,多数学生下一步就是直接面对社会,要在当前社会寻找自己位置,尤其是处于知识爆炸、教学途径多样化的时代里。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如何教?教什么?怎么育人?育人与教师自身的成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追问,本文试图从对一些固有观念提出的疑问中寻求新的答案。

一 五个问题

(一)“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就能教好学生吗?

常言道教师应“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这固然没错,因为只有自己严格要求了,学生就会受其言行的影响,强调固有规范,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问题在于,用恪守既定的规则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是否就是严格要求?传统的教育认知,教师是要指引学生成长,而现在孩子受现代媒介的冲击,碎片知识广泛,其经历、视野远超以往学生,对教师的崇高和师道尊严不再是举手投足的膜拜。在“严于律己”“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要让学生对教师容易接近,“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不是刻板到没有灵活的变通,所以转变传统的教师自我定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付出越多就越好吗

很多尽职的老师都曾被“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倾尽心力”的观念而折磨,认为如果“我”没有尽全力帮助到学生,“我”就很失职,有时怕自己的付出不够,对学生因自己懈怠学业而临时抱佛脚的姿态来求助,老师也是有求必应,时间没有规律。特殊辅导有时是各种即时工具24小时准备着,以为这样可以提供更大的方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好计算,取得的效果也只能算微乎其微。过度付出的结果是,教师个人时间很多被消解掉,提供的却是保姆式地追学服务。因此必须思考如何有价值地使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并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什么是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效果是否就是“相安无事的过程”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他的工作对象是塑造新一代的人。传授知识固然是本体,但更深层次的是思想引导、心灵关怀、人格养成的关注与投入才是根本。现在很多高校都会将课堂教学效果与评教体系联系起来,评教体系的建立本意是好的,是对教学情况的信息反馈,但评教的分数结果真的与信息是对称的吗?学生评教的能力和态度能否反映相应质量?为配合规则,形成“相安无事”的好效果,而长期的“相安无事”是否会导致教学不想深管,只要表面秩序规范,内容得过且过,师生各得其所,这是否会将师生关系变得利益化,走向冷淡化,“相安无事”后面会不会有更大的忧虑。

(四)“有问有答”就是互动的课堂吗

“课堂沉默”是目前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老师不问问题,而是“有问无答”。这使得教学考核非常重视鼓励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以增强师生互动。但并不是课堂上有老师提问、有学生回答就表明有正常的教学互动。问题的设计、提问的目的才是检验互动的成效。“为问而问”的课堂,有时问得太牵强或太简单,从某种程度上是有悖于问题的初衷,自然学生就不是太主动回答,问问题是引发继续思考的途径,不是为问有答的目的。还有一种课堂就是一问一答之间很热闹,对学生不知所云的回答,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回答,就简单夸张的表扬回应,短暂的表象互动后,并不能引发深入思考。如何设计问题是引发思考的重要手段,在资讯时代不是将问题停留在“是什么”上,而是“怎么样、为什么”,一系列好的问题设计应该是从已有的一定信息量上,基于学生的回答调整问题的方向和深度,逐步引导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启发学生的兴趣点上。

(五)“很会教”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

怎样的老师才是会教的老师?是很会讲明白一件事?还是会启发一个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好老师是对课堂有把控力,特别能讲会教的老师。以教师为主导的满言堂,固定的教材,统一的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些无疑会让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到教程内容、教授技巧的研习上,但是这最多是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授如何思考问题。而在知识爆炸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线上教学也越来越丰富,灵活性也越来越强,老师仅仅会教知识,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吗?在未来的学校里,老师的角色不是知识运输工,而是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与合作者,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做出反馈。从“思考什么”到“如何思考”是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课题情境设计,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通过各种教法,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

二 四个相信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教学现象的思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建立现代视野下的教学信念,具体体现在“四个相信”上。

(一)相信学生都有潜在的自我责任意识——让学生参与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

相信学生,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大学专业实践课程的特点是项目实践为主,有些是需要协作完成。一个班级每个学生擅长点不同,包括投入到项目中的态度也不一样,难免会出现有些认真有些蒙混,如果是独立完成还好,按成效给予成绩,但协作完成就不太好评判,即使项目分工写得很清楚。而项目实践的目的之一就是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不能孤立地按分工内容来评判。因此,善于利用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项目分工自然成为首选,遵循“组内异质”和“组内自治”的原则。如果遇上不合作组员,可以在尊重他们各自意愿的前提下,对项目内容和任务职责采取自定规则、自己认领的方式,让他们有一个意识即“你现在做的是你自己选的”,将任务规则和小组管理交给学生自己。另外有些项目在进行提交的时候,还会出现管做不管交,拖拉或作业整理无序的情况,这些后续的工作无形中给项目组教师带来极大的劳务负担,而学生自己却全然不知。如何让学生明白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可以从两方面做:一是,对没按要求整理的同学,让他们参与整理作业,把他们认为的别人的事转变成“你得负责的事”;二是,对迟交作业的同学,让他们在最后的时间限内自选时间提交,而往往他们会主动兑现自己所说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任务设计、任务分配和项目提交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身份从被约束主体变成了规则制定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也能够赢得学生的认可与支持。而学生从规则的被约束者到自主的合作者,在实践的各环节也学会了自我的责任意识。

(二)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自知能力——从学生增益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同年级学生的心态和对学业的判断能力会有程度的差别。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评判,学生会依据自己当时当刻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来判断,不乏会出现,你按正常要求去规范他的学习,却与他当下的认知不符,质疑你的评判。“严”课与“松”课,“有内容少段子”课与“少内容多段子”课,受欢迎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责任心的老师难免积极性受挫,但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要有一种信念,当你作为成年人,作为一名老师,有自己学习的经历和体会,在明显的价值判断下,要肯定自己的做法,哪怕会有暂时的不理解,因为你要相信学生会成长,尽管有图一时之便,但他们在心底都有一个基本的常识价值判断,教师从学生增益角度出发,不讨好学生,即使他依然并不喜好这门课,但你为人师表的姿态和治学态度,是会正面影响他的。

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是很容易在知识观点互动过程中与学生进行辩论的,甚至有些辩论还会上升为学生不服气,教师很无奈。这种时候,教师要有一种胸怀,要懂得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敏感好辩,不喜求同,学生言语的不服气,不要上升为言语的不敬和认知的低下。思辨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要有等候学生的心态,也不要为了稳妥怕暂时的冲突。要相信学生的自知,任何你行为出发的起点是有考虑他们的利益并尊重他们声音,而不是虚度一节课,他们内心都会有一个中肯的想法,这无关乎知识程度,而只是出于基本常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不敷衍学生,教师的价值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

(三)相信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思辨能力——教学模式从主体意识培养起

“有问无答”或“为问而问、为答而答”,都不是真正互动课堂所提倡的,除去教师思维懒惰外,实质是不相信学生有思辨能力,其实也是对学生智商的轻视。当然教师也有委屈,想问些有质量和引导的问题,但学生没有储备前期知识的习惯,“真不会答”也是一种事实。信息时代新型课堂教学上最大的特点是,少讲概念知识,多讨论。一门课的教学基础知识不是单一从课堂上获取,换句话说,网络能够查到的概念,就不要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念读解释,更多是布置课题,让他们搜集资料,学会调查、分析整合、综合总结的能力。对实践课程来说,讲概念不如讲课题,讲理论不如讲方法。因为课题研究就会涉及概念及相关设计理论,而方法是制定好研究框架。在一定资料收集整合的基础上,就有了阐述观点的想法。现在大学生其实很少有怕答错了觉得失面子的想法,更多是“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所以教师设置课题的方法框架要具体,要求不能太抽象。

另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指导方式上也要有所不同。比如项目作业的指导与讲评,对一二年级学生一定要讲得具体,而不是点到即止,要提出疑问并共同思考具体方案,使他们适应项目研究的语言环境,明白基本的要求和规范;对三四年级学生重在挖掘新思路,培养思辨和创新想法,反而不需要太具体,以免学生思维单一,但讨论的深度可以加强。无论哪个年级,对项目汇报的自评都是需要的,这既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也可以让他们针对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执行过程,而最后的教师点评也很重要,点评是否具体和具有启发性决定了学生对课题的自我参与的程度,必要的观摩和辩论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投入度,同时也避免老师的讲评就是权威。课题自查自设自辩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是独立人格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大学毕业后独立于社会岗位,不会只是简单听话的职场机器,而是靠自己思考、创造性寻找答案的开端。

(四)相信每位学生都有交流的意愿——尊重学生个性并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情感的思想个体,都有探究世界的欲望和表达想法的意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思维活跃,行为举止多样,自尊心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渴望与人交流,敢于质疑和批判,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自主自立意识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反感别人的“指手画脚”和“权威说教”。因此开放、包容、民主的教学氛围更适合保护和激发他们的个性潜力。

保护、启发这种交流和探究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开始。教师要坚定地相信这一点,需做到,尊重并鼓励每一位学生表达,提供平等的对话平台,善于启发和倾听,并予以中肯的回应,既不是一味夸张的鼓励,更不是敷衍应付。要课内与课外结合,避免上课走人后的冷淡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互尊,相互倾听、一起学习、协作完成。在学习共同体中,一名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能否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会决定教学情景的设置及教育真实目的的实现。学习共同体可以容纳不同观点的表达,但包容并非等于纵容,教师要守住教学底线,和学生共同制定规则,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课堂情景内容,交流的语言贴近他们的生活。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教师有一颗等待的心。要看得到未来,愿意等待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设定目标,促使他们跨越障碍,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的要旨所在。

三 三点建议

做教育是要有信仰的,教育是一种影响力,相信学生是会成长的,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单靠信仰就可忽略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学方法单一、互动粗浅、教学与实践脱节等众多问题。

(一)以面向未来的现代意识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老师是“教的专家”,那么21世纪的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的专家”,要求教学价值取向必须从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即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当MOOC来临,在线教育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使优势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全球共享、全民共享。MOOC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课程形式的规模性、开放性、自由性,使得传统课堂教学必须转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已经不能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从教师单向独白走向师生互动对话,要通过现场的质疑、讨论等方式与知识同行。

师生同堂的课堂是集智力环境、社交环境、情感环境和现实环境于一体的,这也是不同于MOOC在线课堂。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现代意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根据课程性质设计互动对话、合作共建的教学情景,锻炼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以科学精神来耕耘自己的园地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具备科研精神,即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教师的独立思考来源于对学问的钻研,虽然在内容及层次上与学生有差异,但探求未知的历程相同。学与问中都要经历怀疑、批判、分析、求证的过程,并对学习进程和方法做出自我探索、自我调节和自我检测,亲历过的深入思考的认知过程就是积攒教学法的资本,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感受有理解,对教学的设计有预见,对教学进展的调控也会有依据。教师探索的经验足了,其授课的灵活应对力也会增强,课程价值才能实现。

(三)以教育初心的情怀建构互信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初心是促使学生身心成长,让学生在未来有足够的自我培养和应对的能力。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不是仅仅关注知识,而是关注人。教师的“教”应该诉诸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师生只有建立在互信的沟通上,才能正向激发学生问学的热情。课堂的有效管理不是只依靠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就可以实现,教师本身的感召权威更胜一筹,如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化底蕴等个体特征会形成人性的召唤力量,敲击学生心灵。教师的人格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会增进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同时当学者与教师、做事与做人,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一定会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时代面对大学教学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教师主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在信念上要相信学生;在观念上要有全球视野和现代意识;在实践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实现知识传授者向知识促进者转变,还要从课堂走向学生,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做学生眼中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最后回归教育的本质,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真正的教育工作能手,也实行督促、约束、强制,但当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总记得在教育对象的心灵里永远不要让那一点宝贵的火种熄灭。”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