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2019-01-11焦健魏耘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三峡大学人事处
焦健 魏耘 (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三峡大学人事处)
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学改革颇为重视,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如: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推广包括混合式教学在内的多种教学模式;2019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及遴选混合式“金课”,推动课程改革等。上述文件的发布表明改革现有的高校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 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
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不过混合式教学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3年国内已有相关的文献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分析。在2014年清华大学实施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在校内推动混合式教学。随着慕课在国内的普及,国内陆续建成了10 余个慕课平台,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视频教学资源,截止到2017年12月,国内各慕课平台总计有3200余门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撑。
混合式教学现在通常是指将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面授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自学一般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完成,完成形式主要为观看视频并进行相应的测试,以检测自学效果。平台有相应的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查阅学生的学习情况。当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源较为丰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此时,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答疑、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混合式教学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思考,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学习平台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功能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档案与学习记录,教师可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二 高校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虽然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是高校发展趋势,但现阶段由于管理机制、考核方式等现实原因导致的高校教学形式僵化的问题却持续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及不易量化性相比,科研成果通常以论文、专著、项目等客观且易于量化的指标进行测量。鉴于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的差异性,长期以来在上级对高校的评价体系、高校内部的评价体系以及各种大学排行榜等体系中,科研成果占有重要的权重。
在国家层面的评价体系中,分别有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学科评估,但两种评估传递给高校的压力和效用完全不同。如:国家遴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水平是入选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各省份在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基础上,纷纷推出省级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名单,而这同样要以学校的科研成果为依据,涉及资源分配与学校声誉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而持续的影响;中国高校在2018年完成的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主要是评估高校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审核评估的结果没有等级区分,只形成相应的审核报告,该评估对于促进高校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但评估不涉及等级也不涉及对高校资源的分配,对于高校而言,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
在现有制度导向下,高校更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放在科研产出上,而处于政策终端执行层面的高校教师感受到的导向亦是如此。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多以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对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反馈及培养质量等因素重视不够,其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不足,且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大多过于简单,教学工作停留在是否完成的层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教师的“良心活”。
(二)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与课堂讲授为主,该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则是以被动接收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探索性学习。此种方式是学生和教师一直以来所习惯的方式,虽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既有的教学方法呈现出天然的高接受度。对于学生的考核,目前多以知识再现的形式进行,通常学生通过对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强化记忆即可取得较好成绩。
(三)高校教学方式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
国内不少高校在课堂教学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以播放课件、浏览网页、播放视频、音频等简单操作为主,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平台,无法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无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高效记录,教师所了解的学生学习信息非常有限。由于缺乏具有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匮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有教师为便于与学生交流,采取了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但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存在冗余信息多、讨论分散、过多占用教师课外时间及对其生活造成干扰等诸多问题。
(四)对混合式教学研究不够
在高校中存在对少数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以装点“门面”的做法,同时也存在着忽视课程特性、片面推行混合式教学的情况。一些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更易为学生接受;而采取了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可能把教学方式简化为学生提前看视频加课堂教学,对于混合式教学只应用其“形”,却忽视了其“神”,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水平。
三 提高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的相关建议
(一)实施高校分类管理与考核
建议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将全国高校划分为不同类别进行区别管理,改变高校脱离自身实际,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现状。推动分类管理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为全面实施分类管理确立制度保障。根据高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分别制订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价指标,引导高校立足自身定位,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绩效。根据不同的类别的评价指标对高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依据,努力从源头上改变高校愈来愈明显的同质化竞争,引导高校合理分配其内部资源,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二)不断完善高校教师考核制度
教育部在2016年8月发布了《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文件针对国内高校在对教师考核多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的问题,提出高校应针对教师进行分类分层次管理与考核,避免实施简单化、统一的量化尤其是实施以科研成果量化为主的考核,同时要求各高校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然而出台实施方案也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高校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测评,就无法明确改革取得了多少实效。此外,高校执行方案的力度实际上更多地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考核方式的影响。如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资源分配方式不做相应的调整,将会影响下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高校而言,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一直在路上,并非一蹴而就。
(三)全面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精髓
混合式教学在形式上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共同体,然而简单地将两者拼接在一起却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有所改变,更重要的其指导思想对传统教学模式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并不必然成功实现混合式教学。一位优秀的老师,即使不使用在线学习方式,仍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如: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每次上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进行相应的检查,每节课都组织学生参与跟课程目标相关的讨论等。
混合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将目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学生先自学,而后带着问题去听讲或是参与学习讨论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学生不仅仅是在一门课中的学习方式改变,而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其意义远大于掌握课程知识。然而这样的能力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任课教师对于混合式教学方式有深刻理解。为了让教师把握混合式教学的精髓,建议高校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实际教学案例加深理解。
(四)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改革
高校对于混合式教学改革应避免走极端,即要么完全忽视混合式教学方式,要么要求全校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开展混合式教学。高校实施混合式教学应立足本校实际、科学合理地推进该项工作。先在小范围试点,取得工作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是很多学校验证的、可行的模式。
对于高校而言,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并不容易。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高校、教师、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需按照自身实际循序渐进。高校在推进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如在硬件设施方面需要建设基础性学习平台、建设专业的录播教室、建设校园无线网络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从与教师利益直接相关的方面予以考虑,出台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政策;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结合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等。
当今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对于各层级的学生而言均已司空见惯,但真正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按混合式教学的思想相结合却非易事。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已将发展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随着改革的进行,改革成效也将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