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高阶思维
2019-01-11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姚 莉 (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一、融合学科,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借助其他学科的一些情境辅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本来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获得的认知与情感态度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而学科人为地将他们的经验割裂开来。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即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既能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又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比较作为一种思维能力,是将多个事物放在一起,寻求其中的异同点,在甄别之后,再产生新的思维。如“大家一起来”一课中,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过的日子多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合作的结果,但他们自己很少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合作。这时候教师可以将数学中的部分知识引入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个学生一组,给他们的合作提供可能。接着,教师让两个学生测量,另外两个学生记录。在测量的时候,教师没讲怎么去测量圆,让学生自己合作想办法。于是,他们找来了线,一个将线绕着圆形的物体一周,另外一个用手在线头对接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接着,他们将线放在桌上,再去用直尺测量线的长度,这就是圆的周长,通过这种合作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巧设情境,催生学生的推理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应该将道理与法则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从生活出发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形成新的认知。以“讲文明守规则”一课为例,从理论层面上说,教师似乎要告诉学生规则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公共契约,其出发点就是与这个规则有关的所有人的公共利益。但对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是什么,显然,遵守规则跟其他一些礼仪习惯等一样都要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而言,规则教育不能将规则简单化为各种强制的规定,要让他们初步理解规则在“不对”的背后,所蕴含的“人人好,才是真的好”的意义。所以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段视频,重点关注两句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条鱼到底该不该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推理规则的重要性。这个推理的过程既是能力生成的过程,也是理念生成的过程。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假设来推理,有的说,如果大家都在允许钓鲈鱼前两个小时来钓鱼,就没有规则了;有的说,没有看见就不要遵守规则的话,那大家都夜里来钓鱼怎么办。可见,有了具体的情境,学生能就摆事实,展开推理。
三、通过激趣,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就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运用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教师可通过激趣的方式,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实现运用能力的提升。如在学习“我们小点声”这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各种公共场所把人们大声喧哗的场景录下来,带到学校来播放。教师通过剪接,将一段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地,学生看到菜市场人们吵闹的样子,看到电影院里人们交头接耳的场景,看到超市里人们高谈阔论的神色。生活中的场景,学生都很感兴趣。接着,教师问学生:这样大声说话好不好,如果要将“我们小点声”这五个字贴在校园里,贴在哪儿最好。就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调查,用科学知识介绍长期处于某一分贝下对人身体的伤害。学生会去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会到网上查询答案,最后他们竟然知道200分贝的声音可以使人死亡。研究也是将认知与能力连接起来,直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就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图书馆、食堂、教室、宿舍等地方都需要小声说话。可见,运用能力就是在运用中产生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运用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道德与法治而言,就是要将这门学科教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生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