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棉花异性纤维含量检验技术
2019-01-11■
■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0004〕
异性纤维主要是指棉花中混杂的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塑料绳等非本色棉花杂质。这些异性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很难被有效清除,在梳理中还可能被梳成更细的纤维,成为棉花原材料中的小瑕疵,在纺织加工中很容易出现断头情况,导致在棉花加工的过程中出现纱条的互绊现象,造成严重的假吊经、断经等问题。在纺织布料的染色加工中,也会因为这些杂质的存在造成染色中出现色斑瑕疵、染色不均匀等现象,严重降低了棉花纺织品的质量,影响其售价,不利于企业提高生产利润。
一、棉花异性纤维的主要来源
异性纤维的混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棉花的采摘交售过程中,如果棉农使用化纤编制的袋子进行盛装,使用塑料绳等进行袋口绑扎,那么棉花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就容易被这些非棉物质污染;在棉花晾晒的过程中,地面上的杂质没有清理干净就进行晾晒,这样也会造成杂质的混入。在具体的加工环节中,相关的喂料工人没有对棉花进行有效挑拣,也会造成杂质随着生产混入到成品皮棉中,使整体加工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若要进一步提高棉花的纺织品质量,促进整体棉花质量提升,需要对待加工棉花进行分批次的检测,将其中的异性纤维含量测定出来,以便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清除,提升棉花的整体加工纯度。
二、影响棉花异性纤维含量指标的主要因素
现阶段,在棉花异性纤维的含量指标检测中,主要采取比较直观的检测方法,包括手工挑拣、人工称重等,这些检测方法会造成检测计量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一)异性纤维含量指标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现阶段的异性纤维的检测中,棉花加工企业常常直接通过人眼观察来识别其中的异性纤维,但是人眼的分辨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光照较强或者较弱的情况下,分辨率会明显下降,在棉花的传输运输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分辨率下降,且人眼对于彩色的分辨率也比较低,识别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近似棉花之类的异性纤维很难有效识别。研究数据显示,人眼对与棉纤维颜色差异小于5%的异性纤维是很难有效进行识别的,这些纤维存在于棉花原料中,仅仅依靠人眼是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的。在长时间的挑拣工作中,人的精力高度集中,用眼过度会造成视觉疲劳,引起识别能力下降。这种人工检测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情绪等影响,因此识别效率并不高。
(二)取样不合理造成的检测指标偏差
在进行棉花异性纤维含量指标的检测中,由于一些棉花加工厂家需要加工的棉花量巨大,仅仅依靠人工检测效率较低,因此,往往采取取样检测的方法来判断棉花的质量。但是在进行取样检测的过程中,相关检测人员采取的随机取样的方式随机性并不高,没有比较科学的取样检测流程,且在进行取样检测的过程中,还会因为检测量比较小导致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弱,这些都会影响整体棉花异性纤维的含量指标情况。
三、棉花异性纤维检测技术
现阶段,针对棉花异性纤维含量并没有量化指标和相关标准,在进行棉花异性纤维的检测时,可通过遵循一定的检测规定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取样过程中,针对异性纤维的取样应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加工的过程中对同一籽棉大垛、同一天以及同一生产线中的棉包进行取样,按照每10包随机抽取2 kg样品的取样量,并对同一生产线上全天的所有样品进行检测加工的汇总,以此来评价成批棉花的异性纤维含量。另一种方法是在棉花交易的过程中,对批量交易的棉花进行异性纤维的检测,具体的检测方法可以由双方协商决定。取样中,可以将每个切割样品根据层平均分成两份,并且和另外一个切割样品中对应面包的内侧一半合并作为样品棉,要保持棉花样品的原切取形状和尺寸,保持原始状态,并对其进行异性纤维含量的鉴定。
随着异性纤维清理机械的不断完善,目前应把用于棉花中异性纤维分拣的机械设备投入到大型棉花加工企业的棉花生产中。据了解,未经棉花异性纤维清理机处理的籽棉,无论是手采棉还是机采棉,都不同程度地混入人畜毛发、残膜和编织袋丝等异性纤维;使用棉花异性纤维清理机后,籽棉中的残膜、异性纤维和其他杂质均有效清理出,确保了加工皮棉的等级。在棉花异性纤维的处理中使用这一技术设备,对提升整体异性纤维检测和清除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四、总结
要进一步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就必须引导棉花加工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加强对“混等混级”的管理,重视对籽棉中异性纤维的检测。在注重整体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从而在源头上杜决异性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