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史重法:莫让史料实证“误入歧途”

2019-01-11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史论治学史学

霍 林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

傅斯年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历史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要还原历史真相,传播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历史意识。而要真正地实现“还原历史真相”,就离不开对史料的细心甄别与深层研究。因此,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大要素之一的“史料实证”,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青睐。但这其中也出现了史料无效、孤证定说、史论脱节等无效论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历史去哪儿了:无效论证的主要表现

1.史料无效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认为:“对史实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为了教学需要,教师引用一些无明确作者或出处,甚至是经过加工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当作史料,更有甚者干脆自创史料,这都背离了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另外选用一些来自非正史或行文缺乏学术规范的史料,其权威性将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度与信度。

2.孤证定说

受课堂容量和手头资料的制约,自身素养的不足,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习惯用一则或几则史料推导出一个历史结论,大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这是典型的“孤证而立”。胡适先生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台湾学者杜维运也指出“惟孤证必不可得结论,凭孤证得结论,与凭臆度,相去几希”。孤证定说、孤证而立的治史方法表面上看论证简洁、思路清晰,实则论证过程牵强附会、硬伤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求证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3.史论脱节

史论结合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按照“史料到史实再到史论”的顺序推进教学,教师运用归纳法对若干史料进行轻率地概括,随意得出一个自己想要的结论,史料与结论之间并没有多少必然联系,进而造成了史料与史论之间的游离与脱节。另外在演绎法教学中,偶尔也会出现利用史料验证史论时脱节,这主要是史论在表述上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有时也与学习者对史料的误解有关。史论脱节直接影响了史料的价值,严重地损害了历史教学的思辨性和学术性。

二、还原历史真相:改变无效论证的策略

1.甄别史料、用足史料

运用史料,要“了解史料诞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关注史料的作者和读者,将史料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阅读……合理进行推论”。教师在史料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提及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和看待历史,切记不能简单地“就史论事”,而要对史料中所蕴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作全面、客观的分析,用足、用好史料才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2.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背诵教材上的评价或结论,而是要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历史不只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要面向未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与内化,挖掘其表面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要让学生对史料做出客观全面的说明和诠释,从史料分析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感悟。

3.逻辑论证、严谨治学

傅斯年主张“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学者们尚有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更应该从揭示历史真相出发,掌握基本的考证方法,防止课堂上出现低级的考证错误和明显的论证硬伤。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往往缺乏逻辑意识和逻辑素养,教学中出现一些观念不清、论证不科学、语言不规范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相关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与推理、方法与过程、表达与论述上多下工夫,学会运用逻辑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常识去研读和论证历史。

学史贵在重法,莫让史料实证“误入歧途”。教师要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历史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效地实现史学核心素养的内化。

猜你喜欢

史论治学史学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曲海词山慰平生——我与戏曲志史论的结缘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在史论结合中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历史与理论》评介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分期付款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