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9-01-11郑思严韩乐江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郑思严 韩乐江(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一 道德人格的外延与内涵
在解释道德人格之前,笔者先解释一下人格的含义。人格因其不同的理解和研究视角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据不完全统计有大约100个以上的学科对人格这一概念进行过注解。本文仅选取了对道德人格一词有启发和渗透意义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解释。首先人格一词为“舶来品”,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逐渐指演员本人。目前广为人知的人格一词实际是译自英语的Personality,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指的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指其物质的、生理的自我。哲学上所讲的人格侧重于研究人存在的前提和根据,心理学中所讲的人格是个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反射在外在行为上的表现,包括了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社会学侧重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人格定义为每个人在社会中表现出的一切特性的总和;而伦理学研究的人格则更多倾向于道德层面。总之有关人格一词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析,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目标之一,人格不仅决定着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模式,而且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效果。
说起道德人格,笔者认为它的含义比人格的概念外延要窄,但是内涵要更为深刻。简单地说,它是人格类型的其中之一,“道德人格是指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具体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它是道德个体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这一论断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之上,笔者综合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内在含义。首先道德人格包含三个重要组成要素。首先是道德认知,其次是道德情感,最后是道德意志,这是道德人格的主体的内在属性。以上三种通过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主体的道德信念,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主体通过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过渡到自我道德人格社会化阶段。当自我道德人格与社会道德人格能够有机结合,个人的道德人格才可称之为是健全的、健康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
从道德人格的外延看,是指符合道德人格概念的一切对象,也就是道德人格的主体。显而易见,道德人格的外延要远远小于人格、人等概念的外延,“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个人的内在品质,是包括道德认知、道德价值观、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在内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结构;二是指个人内在精神结构的外化状态,是个体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的修养程度。”道德人格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经过不断的学习、历练、反思、重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循环往复打磨锤炼而形成的较为健康的人格类型。
二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征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话题,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古今中外的先贤圣哲、优秀人物都有过不同的表述,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论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必将会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延伸。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代的领导集体对于青年成长寄予厚望,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必将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寄语青年:“以坚定远大的理想励志前行,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育品德,以锐意创新的激情投身实践,以艰苦扎实的奋斗成就人生。”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到“全国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可见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青年一代的自我发展寄予了深厚的期望。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人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总书记提到的学生的思想水平包括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解读水平、理论学识水平,道德品质包括崇高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文化素养不仅仅是来自学校教育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是来自人文社科类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方面的基本涵养。这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设的基本衡量标准。
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新老观念的激烈碰撞,各种社会观点、价值准则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社会变革中的丝丝风吹草动都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年轻人的困惑与迷茫、激情和梦想与整个时代相互映衬、彼此影响。笔者以《2017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为例,总结和分析大学生道德人格特征。85.6%的学生赞同“共产党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有58.3%的学生表示要对“在课堂上信口开河、抹黑中国的言论”进行检举或当场予以反驳。94%以上的学生赞同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从以上调查数据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普遍特征,首先大学生爱党爱国,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具备一定的政策解读能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第二,当代大学生大部分能够做到遵守一般社会公德,崇尚传统文化美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水平较高,了解基本一般社会历史知识。
三 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势必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造成冲击。成长在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更加张扬,自我意识觉醒得更早,大部分同学通过四年的培养教育和自我成长会形成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批判能力。对于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及时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开展精准的大学生服务指导,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题中之义。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受到个体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完善的道德人格的养成需要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主体要有产生道德的需要才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主体对于社会共同道德标准有深刻认知,进而不断地进行道德内化,最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稳定的完整的道德人格。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的是不断对大学生业已形成的道德人格的萌芽进行道德内化,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准教育引导学生,教育引导的内涵激发大学生主体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我选择,来自学生对于正确价值观的情感依赖和自主性选择,而不是依靠权威力量对学生施以强制性服从,教育重点是激发人性而不是压抑人性,是激发学生自发内化核心道德观,而不是进行专制道德,这也是我们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践行和努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完成,并不是说学生就拥有了完善道德人格,内化于心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还有一个外化于行的过程。当主体把内化于心的道德信念转化成实际生活中道德行为和道德选择,长期稳定地发生良好的社会性作用,能够充分调节自身和组织、个人的利益关系,个体的道德人格才能称之为已经形成。基于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摒弃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育,更多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指导教师以引领为主而不是强制性领导,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更加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建言献策,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另外个体的道德人格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长期共同配合,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