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也谈“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实效性
2019-01-11江苏启东市善成小学
顾 燕 (江苏启东市善成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实践。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导学生做出明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地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小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很容易,但是,将知识内化为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却不容易。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呢?
一、求真实,抓现实,提升教育针对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各种新事物,在此过程中对社会形成模糊的认识。教师若循规蹈矩地对学生进行“理性灌输”,小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必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组织教育活动。如《我爱我们班》这一课活动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感”,我将发生在班级生活中的一个个“素材”串联为“学材”,让学生在回忆、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明白:一起玩耍是快乐的;相互配合解决难题获得成功是快乐的;共同劳动创造了劳动成果也是快乐的,这一份份快乐与感动都来自班集体。德育应该摒弃灌输式的说教,要把活动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真实生活,用实际事例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当学生把意识转化为行动,教育的目标就达到了。
二、抓典型,树榜样,增强教育引导性
道德情感是与人的道德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激发学生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抓典型、树榜样就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来影响学生,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生动形象的典型能够激起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这课的过程中,我就让学生睁大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学习榜样:早晨领读课文的小干部,认真擦黑板的同学,帮老师收发本子的小组长等,由于寻找的榜样人物就在学生中间,大家学习榜样的热情都很高。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班内掀起了一股人人争当班级小主人的热潮,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了,道德情感被激发出来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素养自然就提高了。道德榜样的形象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引导他们以榜样优良的品质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找出自身的缺点并努力向榜样看齐,把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抓认知,促行动,坚持教育一致性
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学生在个人实践中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只有在具体情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并在心灵深处产生有效反应,形成积极的心向机制。我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使活动内容生活化,极力寻找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辨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早睡早起》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组织了“好办法推荐会”,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早睡早起?然后听故事《童童的睡眠》并思考:童童为什么会迟到?他要怎样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再创设情境“你敢一个人睡吗”?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睡有利于提升睡眠质量,还能够让自己更勇敢、更自信,最后给已经养成早睡早起习惯的学生颁发“勇敢证书”,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后,要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中的行为训练,自觉地去做,才能逐步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日臻完善,教学的研究日益频繁,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抓住教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使教学能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