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学习绽放国学经典之花

2019-01-11缪赢赢江苏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22期
关键词:蔺相如国学诗歌

缪赢赢 (江苏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

国学经典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言词表达优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承担着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以中国古典名著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充分接触国学经典,引导学生在学经典过程中培养情操,继承经典,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质。

一、采取多样的国学经典学习方法

国学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可以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优雅的情感。根据学生好奇、喜欢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心理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收获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这会更有利于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例如,《观书有感》一课的学习,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诗中的水塘风光进行投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为探索水塘风光与诗中面内容的关系铺平道路,让学生用哲学的方法了解宋诗的特点,并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义;《负荆请罪》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以观看戏曲表演的方式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重新认识蔺相如识大局、深明正义、宽容和诚实、忠诚于国家、真诚对待有过错的人的高贵品质;通过语言体验蔺相如为国家不顾个人的委屈,表现出正直的胸襟与廉颇知错即改的高尚品质和精神价值。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可以阅读。

二、重视古诗历史故事中渗透国学

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追溯到源头,深入挖掘课本中与国学经典有关的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逐步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的能力,而且在语文学习中增加了对国学经典的继承,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例如,教授《沉香救母》这一课,我们可以进行延伸,讲述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故事,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国学水平。再如,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放在盛唐的大背景下学习。有志者都有着事业成功、进取心强的志向,作者也生活在这一时代,其高高在上,胸怀非凡,志向远大。然后把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告诉学生,诗中写黄河入海流,诗人只用了十个字来概括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美,学习中可以播放《汉宫秋月》的古筝曲,学生伴着音乐朗读这首千古绝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惊叹和作者描写手法的高超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强化在语文学习中的国学素养培养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首先要积累简单的古代汉语知识,这是阅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能。

例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就有一些重点的词语应当引起注意:涕泪、愁、漫卷、纵酒等,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翻译和阅读前进行积累,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妻子的悲伤与她的狂喜结合在一起。当她听到“收蓟北”的好消息时,高兴得流下了眼泪。每个人都欣喜若狂,这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欣赏诗歌以提高学生欣赏国学经典的能力。这种欣赏不需要太深,否则学生就不会懂,只要他们知道使用的修辞或艺术技巧。最后,在感情提升的基础上,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国学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国学经典的实践中,不仅要让中国文化走进课堂和校园,而且要让中国文化的精髓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让国学经典之花在教育活动中盛开。

猜你喜欢

蔺相如国学诗歌
诗歌不除外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诗歌岛·八面来风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