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坏小子”有个约定
2019-01-11李兰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
李兰萍 (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
【案例】
新学期刚接班的时候,前班主任告诉我说:“班上有个问题学生王某,经常和同学打架。我是什么办法都试过了,没用!”我听后不以为然,可开学不久,王某就让我“尝”到了他的“厉害”。开学第一节班队课后,眼看就要放学了,学生何某的妈妈来到学校,怒气冲冲地和我说学生王某欺负她儿子。虽然这件事后来解决了,但是我相信了王某“坏小孩”的标签。
虽然后来我努力地找他的闪光点,适时夸他,但他仍是小错不断,学习懒散。后因他常欺负同桌,就反复调座。但是,没多久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那天刚上完三年级的课,我习惯性地走到班级转转,碰上王某和他的同桌男生厮打在一起,我迅速把他们拉开!原来只因为他的同桌用剪刀把他的试卷剪了一个小角,他反过来把对方的衣服剪了,于是双方厮打在一起。对方被他掐得差点窒息,脖子上还有条条鲜红的掐痕,但是他不觉得他有错!见状,我立刻打通了双方的家长电话,协调解决。在双方家长的责备中,他哭了。事后我一直在想王某的打人动机到底是什么。通过家访得知他爸爸只要他犯错,便会痛打他。这无形里让他觉得暴力就能解决问题。另外他家人经常忙着工作,常常会忽略他,和同学打架也许只是他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于是我决定先冷他几天。某天,我特意到班上请他去了操场走了一圈,看他满脸的困惑,我心里暗喜。“其实我知道你不是真的想和同学打架,只是你觉得只要打就能解决问题,你有时候管不住自己,是不是?”他狐疑地看着我,然后点点头。“那咱们做个约定好不好?如果你能坚持一周不打架,我就在班队课上向全班表扬你。如果你能坚持一个月的话,我就考虑重新给你安排一个同桌,让同学们试着接受你,行吗?”“行!”“来,咱们拉钩!”之后他喜滋滋地回到教室。一周,两周,直到临近期末考试,他竟然真的做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竟然开始认真学习了,我特地发了一张奖状给他以资鼓励。正当我为他的改变悄悄开心的时候,又有事情发生!
那天早上我刚到校,班上的小朋友全涌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王某把班长弄哭了,我的心一揪,径直冲到班上,把他单独喊出教室外,没想到他自己低着头哭着说了原委。他这次是无心的也主动向班长道歉了。他遵守了和我的“约定”,因为这事他还当上了班级的“安全小卫士”。曾经的“坏孩子”迎来了他的春天。
【反思】
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需要注意: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是在不断成长中的人,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还不成熟,所以他们的成长呈现阶段性和可塑性。早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观里就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所以班主任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更不能给学生贴标签。
二要善抓德育的契机。班主任工作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但是为什么前班主任什么方法都用了还是没有效果?教育契机很重要。善于抓住对的时机,会让德育的效果加倍。德育时机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不可重复性和易逝性、客观性和主体选择性等特征,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何抓住和创设德育的时机,至关重要。案例中王某,对班主任的批评早已习以为常,过多的批评教育只会让他产生厌恶,反感,甚至憎恨的心理。针对这一点,班主任一直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冷”他几天后,主动喊他去操场而不是办公室,是利用操场的环境能让他卸下防备。当他满脸狐疑和害怕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并用小学生喜欢玩的“拉钩”和他达成“君子协议”,促使他自律。
三要走进家庭,走近孩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案例中,王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他,对他打骂教育,这让他很有攻击性。但这行为背后也许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关心。所以班主任也要做他父母的工作,引导他们平时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多鼓励,对他做得好的事要及时表扬。教育艺术,在乎合力助学生进步。孩子不是任何人的专属,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责任。
王某的成长变化,令人欣喜。其实校园里像他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对他们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恒心、细心,更需要抓住德育的时机。班主任要多一分宽容,多一些期待,多一些信任,耐心地帮助指导他们走出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