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与趋势判断
2019-01-11贾刚
贾刚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
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其已大量普及和广泛使用,在便利人民出行、推动产业发展和带动消费升级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新车销量出现下滑、消费水平显著升级、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呈现出新的消费特征和购买偏好,影响着各大车企产品与技术变革的方向。文章通过案头研究、专家访谈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这些特点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对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1 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
1.1 新车销量罕见降低
根据中汽中心数据,2018年6月份以来,汽车市场终端销量已连续5个月出现下滑;2018年1—10月汽车终端累计销售2 097万辆,同比下降2.4%,累计增速首次转负,创近年来新低。乘用车市场下行压力较大,其中,1—2月在春节错位及低基数影响下增速达到2位数;自3月份开始,市场增速连续8个月下滑;1—10月乘用车终端累计销售1 803万辆,较2017年同比下滑3.6%;中汽中心预计2018年全年乘用车销量为2 328万辆,同比下降5.1%。
1.2 消费水平显著升级
汽车市场由新购需求为主逐渐向复购、换购需求转变,并成为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车型级别上升明显。根据中汽中心数据,2018年1—10月终端累计销量中,A0级MPV、A0级SUV、A0级和A级轿车销量下滑幅度较大,而A级MPV、B级和B级以上轿车等在15万~20万元和10万~15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增长较为明显。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增加和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农村的发展,汽车市场呈现城乡融合发展态势。
1.3 消费结构持续改善
根据中汽中心终端数据,2018年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1.6万辆,同比增长97.3%,市场份额提升至2.9%;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54.3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8.1%,以轿车为主,SUV的销量也快速增长,主销区域逐步向非限购城市转移。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在部分自动驾驶(DA)和有条件自动驾驶(PA)等低级别智能汽车领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品的装备率正快速提升,盲区监测、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带来的安全、舒适、便捷性是消费者愿意装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成熟度是消费者最主要的担忧点。
1.4 购车群体年轻化并呈现新的购买特征
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消费新生代正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根据中汽中心预测,到2020年,90后将占购车用户的39%,00后也将占购车用户的5%;2025年,90后将占购车用户的54%,00后占比也将达到11%。与70后和80后相比,90后购车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需求,而非家庭或工作的用途,该群体对美学、个性化、动力性能的需求正不断提升。一方面,他们对个性化定制兴趣明显,他们追求更先进的科技,偏好智能科技类配置;另一方面,为了尽早拥有车,他们更愿意选择贷款买车,随着二手车市场的逐渐规范,其对二手车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因此,年轻用户的消费偏好和购买特点已成为各车企技术及产品升级的重要参照。
2 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新的发展形势预示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正式从以规模增长为动力的“由小变大”阶段,步入以创新引领为动力的“由大变强”阶段,稳中求进、充满韧性的中低速增长状态将长期化。经系统研究,认为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基本趋势。
1)新能源汽车占比大幅提升、谨慎出台“禁燃”时间表。在“低碳化”的发展背景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预计下一步我国将继续集中力量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重,至2020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要分别实现汽车总销量的7%以上和15%以上[1]。而对于传统燃油汽车,将大力推进其节能减排,而非禁止传统燃油汽车使用。在可预期的未来,具有内燃机的汽车仍将占据汽车产品的重要份额。国际能源署预测,至2050年仍将有50%以上的车型搭载发动机,如汽油汽车、柴油汽车、LNG汽车、CNG汽车、HEV及PHEV等。传统燃油汽车在我国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禁燃”在我国推动应略晚于其他国家[2],但随着排放和燃油消耗量限值法规的步步加严,其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将贯穿始终,推动汽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示范运行为切入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将加速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是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内智能汽车发展领先的城市均积极建设示范区。目前我国已形成了“5+2”智能汽车示范区格局,“5”是指重庆、浙江、北京和河北、吉林、湖北5个国家级“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其致力于智能汽车在5G通信网络下的应用示范;“2”分别是指工信部装备司和上海市共建的我国首个智能汽车示范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和工信部、公安部、江苏省在无锡市开展的“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上述区域广泛吸引了国内汽车、互联网、通信等各领域企业在示范区研发和应用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最新技术,并在区内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以此集聚创新资源,孵化创新企业,上述举措必将推动相关技术快速发展。
3)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氢燃料被公认为目前最清洁的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续航里程长、燃料加注快等典型特点,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我国正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努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立健全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争取早日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顶层规划都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地方层面也加强了产业扶持力度,目前,上海、武汉、佛山、如皋等地均已出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并围绕示范运行、财政补贴、加氢站建设、产业链完善等,出台多领域支持政策及措施。
4)汽车企业聚焦“M-A-D-E”四大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新形势下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将围绕移动出行、自动驾驶、数字化和电气化(简称“M-A-D-E”)四大领域打造,需要企业找到合适的切入策略和发展模式。一是移动出行领域,新型出行商业模式将颠覆汽车所有权、个人出行与货运物流,汽车共享服务领域预计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主要汽车市场将有大量新车销售应用于新型出行服务,汽车企业也将由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变;二是自动驾驶领域,伴随着必要的经济、政策发展与技术突破,自动驾驶有望迅速成为现实,4级与5级的自动驾驶将持续加速发展,并与共享出行服务实现协同发展;三是数字化领域,互联网技术正成为主流应用,人工智能也将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数字化推动新型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汽车的数量将与日俱增;四是电气化领域,各地及企业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重点,受“双积分”及环保压力等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大幅增长、市场占比不断提升。
5)汲取贸易摩擦经验,更加注重关键技术、零部件领域创新。总体来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进口关键零部件供应保障及出口零部件产业转移方面;需要警醒的是,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遏制态度关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因此,我国定将继续保持扩大开放态势,侧重提升内生增长动力,主动汲取中美贸易摩擦经验,在仍受制于人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及“卡脖子”零部件产品方面,整合产业链各方资源,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我国部分零部件领域“卡脖子”产品,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卡脖子”产品
6)全面扩大开放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对产业格局带来影响。随着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关税的降低以及股比放开时间表的确定,汽车产业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其将深刻影响我国汽车的产业格局。a.积极影响:一是有利于提高外商投资中国汽车产业的积极性,加强产品投放、扩大产业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二是有利于倒逼国企改革,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培育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b.不利影响:一是将对过度依赖合资公司分利的大型汽车集团产生重大影响,倒逼其改革;二是将加大中国国有品牌、民营车企的竞争压力,使其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和人才流失风险,加速产业整合以及与国内企业重组、被外资收购等的发生;三是加速新进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优胜劣汰,部分缺少核心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上述趋势判断与各地区、企业下一步谋划汽车产业发展高度相关。国家层面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突破等,都为在新形势下发展汽车产业、谋求新的增量提供了方向,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应把握趋势、顺势而为。
3 结论
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我国汽车产业也随之进入到新时代,这对政府、行业、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深入分析并加以应对。
在政府层面,应正确看待我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下降的态势,只增不降的市场是没有的,应将其作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加以认识,把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深入研究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厘清既有体制机制障碍,制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在行业层面,应紧抓制约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切入点,集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研究机构力量,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选择重点突破共性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零部件,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跃升。
在企业层面,应聚焦“M-A-D-E”四大领域,在新形势下重构竞争力要素,既聚焦主业,在消费升级、用户年轻化趋势下切实提升产品竞争力,用好的产品打动人心,又有序拓展,在移动出行、自动驾驶、数字化和电气化4个方面延伸经营触角、攻克核心技术、提高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