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乡高唱大爱歌
2019-01-11
在美丽的黄海之滨,有一座爱的小城,这里是世界珍禽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30多年前,来自黑龙江扎龙地区的训鹤姑娘徐秀娟,在这里为救一只落水的白天鹅而光荣献身。于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唱遍大江南北。近年来,勤劳纯朴的“鹤乡人”大力弘扬“爱心”“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乐章。
编织“爱心网”,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射阳县每年都有数十万劳务大军到苏南及全国各地打工,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
射阳县关工委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建起了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留守儿童之家,使6414名在校留守儿童有家可归。
这个家的家长是班主任,这个家的爷爷奶奶是五老,这个家的哥哥姐姐是大学生村官。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寄宿制,建起了集留守儿童学习、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寄宿生服务中心。这个家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服务周到,实实在在地解除了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新坍镇新坍小学通过和学生家长沟通,动员82名留守儿童在校寄宿,建立了家长联系制度。留守儿童之家的爷爷奶奶与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关爱。他们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父母的打工去向和联系方法。他们经常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节假日还用自己的手机让孩子们和家长视频通话,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 人。2017年,全校寄宿的82名留守儿童有74人被评为“校园十星”,有34人被评上“三好学生”。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盐城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学校”。
在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与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
社会各界也纷纷向留守儿童献爱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全县有4200名五老主动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爷爷、爱心奶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余热。海河镇退休教师李余礼,自费8万多元,在住宅旁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玻璃阳光房,置办了一批学习娱乐用品,在家里办起了“李余礼家庭教育辅导站”,连续11年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校外辅导。身患癌症的他在手术后仍坚持带病为留守儿童当爱心爷爷,先后为82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了课外辅导和生活帮助。李余礼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18年4月又入选“中国好人榜”。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报道了李余礼的事迹。
心理咨询师陪伴孩子做心理辅导游戏
筑牢“防火墙”,努力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
射阳县关工委自成立之初,就把预防青少年犯罪,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筑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火墙”。
在青少年中营造“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县关工委组成法治教育报告团,到全县各中小学校巡回宣讲。为了保证宣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7年,县公安局关工委专门抽调消防大队、治安大队、禁毒大队和交警大队的同志,用了40多天时间,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编写了6个专题的法治教育宣讲稿,印发给宣讲团的五老到各中小学校宣讲。五老共宣讲394场,受教育的中小学生37.8万人。宣讲团成员、县检察院关工委副主任朱学礼,退休后十六年如一日,坚持送法下乡入校,进行法治宣讲。
把青少年违纪违法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大多会有一些初露端倪的“苗头”。能够有效地发现和解决这些“苗头”,是筑好“防火墙”的关键。射阳县关工委每年组织镇和各中小学校关工委对“五失”(失足、失亲、失管、失学、失业)青少年进行一次排查,建立“五失”青少年台账,组织五老结对关爱,重点帮教,促进转化。特庸镇关工委按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采取严控学生辍学、严控学生交友、严控学生的零花钱、严控学生家庭纠纷激化、严控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等“五个严控”的方法,把预防青少年犯罪、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工作落到实处。全镇从2002年至今,连续16年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
努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
县关工委和15个基层关工委都主动参与和配合相关部门成立了社会文化环境小分队,经常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对全县城乡38个网吧,组织了86名五老担任义务监督员,严防未成年人进入。2017年,全县共成立帮教小组233个,605名五老参加结对帮教活动,配合社区矫正工作。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对192名青少年进行帮教,已有186人得到转化,转化率96.8%。县关工委和政法系统关工委五老利用2个多月时间,深入兴桥、合德、经济开发区等镇区,对社区矫正的26名青少年逐一登门走访,了解结对帮扶情况,进一步落实帮教措施。合德镇庆南社区青年张某,2016年刑满释放,家中只有年迈的母亲,无工作无收入,情绪十分低落。社区关工委与他结对的五老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在县电缆厂给他找到一份工作,帮他解决了实际困难,母子俩十分感激。张某表示要好好工作,努力做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
助力“托底线”,让“两困学生”共享同一片蓝天
为了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也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射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两困学生”(困境儿童和困境大学生)的托底救助工作,从2016年开始,在全县实施“两困学生”的精准帮扶。县关工委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紧密配合民政部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助力起航”活动。
在县关工委的统一组织下,五老配合民政和教育部门,对照政府文件制定的标准,建好台账,由县镇财政部门托底救助,保障“两困学生”的基本生活。关工委根据台账资料,组织结对关爱,做到“三对接”,即与学生对接,了解学生情况;与学生家庭对接,了解实际困难情况;与财政部门对接,了解资金到位情况。2017年末,全县2822 名“两困学生”进入财政的“托底线”,其中社会孤儿37人,病残儿童 697人,监护人缺失 21人,低保家庭1549人,其他特困类518人。
射阳县关工委通过开展“助力起航”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筹集助学基金,为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提供学习费用资助。射阳县农商行从2011年开始,每年筹集25万元,资助50名在读大学生。县民营企业关工委连续5年每年筹资1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出生在射阳的美籍华人葛虎从2013年开始,每年捐款1万元,资助10名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直到大学毕业。县关工委还联系上海射阳商会12位企业家,牵手20位特困家庭的大学新生,开展结对帮扶,资助每生每年1200元生活学习费用,直至大学毕业。毕业后,如果就业有困难,由上海射阳商会负责托底安置。2017年8月,县关工委在海河镇举行的“助力起航”活动中,现场为173名家庭困难的优秀在校学生发放奖励基金21万元。海河镇三河村学生孙杰,父亲患精神病,母亲十多年前就离家出走,一直随祖父母生活。2017年高考,孙杰被河北省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录取,祖孙俩正为高额的入学费用犯愁时,“助力起航”活动为他资助了7500多元,圆了小孙的大学梦。
五老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关爱工作,有的还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郁文芳,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20多年。自己80岁时原本准备办几桌寿宴,请亲朋好友聚聚。后来,他想全县还有不少困难学生,把钱捐给他们更有意义,于是和子女一商量,寿宴不办了,把准备过生日的4万元全部捐给临海、四明、海通、海河的4所小学的困难学生。特庸镇94岁的退休老教师唐海秋在前年暑期,顶着烈日,手拄拐杖,从银行里取出1万元,送到镇关工委办公室作为扶助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海河镇退休老教师李余礼兄妹8人经过商量,用老母亲的遗产(20万元)建立 “柏森兰英基金”,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已资助特困学生20多人。
射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一茬又一茬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