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年鉴编辑工作的初心与创新融合研究
2019-01-10谢华
谢华
【摘 要】人类社会进入后信息时代,知识膨胀化传播,而科技年鉴作为工具书,它须按严谨的专业的方式编辑,又须与时代融合,与时俱进。时代是个大熔炉,“互联网+”时代将世界各国、各行各业打破壁垒,人类社会进入后信息时代,知识膨胀化传播,而科技年鉴作为工具书,它须按严谨的专业的方式编辑,又须与时代融合,时值建国70周年之际,文化复兴,国富民强,本文将科技年鉴编辑工作的初心与创新融合研究,以适应未来发展。
【关键词】科技年鉴;编辑工作;初心;创新
中图分类号: G3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6-02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136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科社界委员时指出,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将科技年鉴编辑工作的初心和创新进行融合研究,对于科技年鉴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编辑工作的前世今生
编辑活动源远流长,是一个不断延续、发展的过程。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前,出现用以记录档案的文献典籍,就有编辑这一活动。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谬,编次其事”。编,是串联竹筒的皮条或绳子,后引申为用皮绳将许多竹筒串联成书;编次,依次编排。孔子根据周代原有的典籍档案,编修“六经”,宣传儒家思想,他可谓是最早开展编辑活动的最具影响力的人,孔子针对编辑活动提出“述而不作”,要求忠实于作者本意,对原作品只润色,不改变原意。
印刷术发明后,书籍走向商业化出版道路,可以大批量生产,因而对编辑活动要求更高,编辑活动变得越来越规范。南宋时,郑樵编撰了第一部编校专著《校雠略》,因“校雠之司,未闻其法”,故作此书。他总结编志书经验,补前人之不足,提出收集图书“求书八法”;选贤能之人任校雠之官,并使之“久其任”;他提出“编次必谨类例论”,强调类例论的重要性。到明清时期,编辑活动趋向成熟,但因一些政治原因,编辑活动出现偏离,比如任意删减古籍等。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编辑活动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编辑史进入现代阶段。《新青年》使用新式标点,采用分段编排方式,提倡白话文。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宣传党的思想。此时的编辑工作者们重视读者,重视文章的思想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时代对文化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更对编辑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这是党和政府第一次就出版工作做出决定。《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强调,“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充分调整和培训提高编辑队伍是当务之急”。
2 科技年鉴的发展脉络
科技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资料性工具书。从宏观上反映一个行政区域内科技发展全貌,从微观上记载的是一个行政区域内上一年度内科技发展的特色、水平、变化、经验、成果。
科技年鉴编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包括从框架设计、条目设置、选题组稿、作者改稿、编辑审稿、排版校对、出版印刷一系列过程。因为科技年鉴的科学性权威性,使得科技年鉴的内容必须是经得起考究验证。
谈到科技年鉴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得不提到年鉴的起源。年鉴是个外来词,据考证,源于东方的历书。西方年鉴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它产生于文艺复兴后期,此时年鉴多为综合性年鉴。随着经济文化发展逐渐兴盛,开始出现专业性年鉴。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后,机器化大生产带动印刷业发展,西方国家年鉴达到鼎盛时期。我国年鉴是从翻译出版外国年鉴开始萌芽。《上海年鉴(1852)》是西方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也是目前中国内地已知的第一本年鉴。1913年,上海神州编译社出版了《世界年鉴》,这是由国人自行翻译编纂的第一部年鉴。而后几十年,中国的年鉴种类开始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年鉴出版的卷数只有一卷,少数比如《上海市年鉴》,据统计,从1935年至1948年共出版了6卷。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社会变革、经济腾飞,社会发展需求带动年鉴发展,大批专业化年鉴应运而生。笔者所编纂的《湖南省科技年鉴》创刊于2002年,目前已编辑出版17卷。
3 科技年鉴编辑工作的初心
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席卷整个人类文明,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模式变化,使社会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数字化传播促使信息加速传递,跨界融合,同时也带来诸多乱象,文章写完了,不管文章框架,不管文字结构,更别说什么错别字,标点符号对不对,放网上一贴就可以转发传播,人人都可以去做,文字编辑工作好像变得可有可无,但事实上,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编辑工作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守住科技年鉴编辑的时代初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年鉴是连续性地记载一个行政区域内年度科技发展的资料性文献,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资料性著述,要选择能反映客观规律,相对稳定,在较长时间内有“生命力”的材料,能经得起历史考辨的科技资料。
3.2 守住科技年鉴编辑的质量初心
2018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通报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市场用看不见的手在对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优胜劣汰,若看到利益就打乱年鉴编辑节奏,守不住质量初心,就容易被淘汰。科技年鉴编辑工作首先要有质量初心,一是保证科技年鉴编辑质量,从思想上保证政治方向正确性;从内容上保证科学客观性;从框架上保证结构完整性;从信息加工上保证准确实用性;从整体上保证年鉴编辑规范性。二是保证科技年鉴出版质量,从时间上保证时效性,及时按时出版;从外观设计上保证艺术性,达到精品年鉴外在形式要求标准。
3.3 守住科技年鉴编辑的服务初心
科技年鉴编辑的服务初心对内是编辑的工作素养,对外是为读者和作者负责。首先要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决心和担当,提升综合能力,既能组好稿选好稿用好稿校好稿,又能保证整个编辑出版流程顺利进行。其次要为读者负责,科技年鉴数据要经得起推敲,文字精练准确,简明可读,资料查找方便,收集问题意见,及时反馈。再次要为作者负责,经常与作者良性互动,尊重作者的个性创作,在定好科技年鉴体例标准后,及时与作者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尽可能的帮助,落实时间进度。有人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要守住科技年鉴编辑的服务初心,提倡工匠精神,无畏为他人作嫁衣。
4 科技年鉴编辑工作初心与创新融合运用
科技年鉴既是连续性工具书,又是反映现实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必须与时俱进,稳中求变。
4.1 科技年鉴编辑工作的创新要以时代特色为中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要求科技年鉴编辑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增加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內容,删减不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内容。
4.2 科技年鉴编辑工作的创新要以保证质量为基础
科技年鉴编辑坚持以“求实存真、鉴往知来”为宗旨,要有打造“客观、翔实、权威、实用”的科技文化精品意识,在传统编辑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数字化技术来提升年鉴编辑质量。一是规范年鉴编辑格式,一本精品年鉴常编常新,但它的编写格式必定规范,框架结构肯定相对稳定;二是落实编审制度,随着编辑学科的发展,编审制度越来越完善,科技年鉴编辑工作严格实行“内三审外三审”的编审制度,即内三审——编辑初审、主编总审、编委会领导或主管审定,外三审——供稿单位审核、特约专家审读、出版社终审,从“征稿—录稿—编辑—审校—印刷出版”进行全程质量把关;三是运用“人机并用”校对方式。在多级审校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工具的智能校对功效,推行“人机”双轨校对制度,为年鉴编纂质量再加一道坚实的防护网。可以采购现在流行的编辑校对工具。如“黑码校对”专业软件,充分运用软件本身具备的文字、标点、计量单位、地名等专业审校标准,对全书进行校对;并结合行业特点与要求,建立专门的科技年鉴校对库,针对一些科技术语、重点指标等进行专题扫描校对,最大限度地减少编校错漏问题。
4.3 科技年鉴编辑工作的创新要以提升服务为重点
科技年鉴编辑工作创新要以服务为重点。一是培训机制创新,要充分运用网络交流,不定期对编辑人员、供稿人员进行探讨分享型培训,提高编辑人员和撰稿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政治意识、使命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其为党委、政府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撰稿人员并不单单是撰写稿件,更是集作者、读者、宣传者于一身,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二是宣传方式创新,要借助网络平台,发布年鉴编辑活动信息,扩大宣传;运用全媒体渠道推广,宣传科技年鉴最新动态,充分扩大科技年鉴影响力。
5 结语
进入“互联网+”时代意味着新的挑战,也意味着新的契机。科技年鉴编辑工作必须与时代同步发展,必须要与新技术结合,不忘初心,不断创新,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精品年鉴。
【参考文献】
[1]邵益文.20世纪中国编辑学研究[J].出版广角,1998(5):17-19.
[2]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M].北京:线装书局,2006(09);132-133.
[3]李颖.1909~1949年中国年鉴一览表[J].年鉴信息与研究 1999年第4期;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