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态智慧进校园的路径
2019-01-10于杉杉胡恒钊
于杉杉 胡恒钊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核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生活节俭理念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态行为规范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动力与生活规范。但是由于当前“互联网+”时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学生本身辨别能力有限,学校课程设置欠优化,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学校现状,需要开辟学校优化校园氛围、做好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授课,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等路径进行传统生态智慧进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 传统生态智慧;校园;现实情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2-0015-0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文化的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底蕴的生成。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不仅要看到其在经济上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对待生态环境。中国在为世界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核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态行为规范日益在全球范围受到认可。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越来越受到重视,值得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一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最为典型。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生活节俭理念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态行为规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代表。这些代表着传统生态智慧的精髓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深刻认识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打造具有优秀传统生态理念特色的中国生态智慧。
第一,生态智慧核心:“天人合一”。季羡林认为“东方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和,这个伦理规范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类从与自然相互矛盾对立的情境中拯救出来的重要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是儒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是人的行为规范与自然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德理念与自然规律相一致,自然与人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但在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进步发展,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构建”。
第二,生活行为规则理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这一生活行为规则的意思是吃每一碗饭时,应当想想这些饭有多么的珍贵,包含着多少劳动和事物的花费;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每丝每线, 都要想着“这其中消耗了多少物质能源和劳动者的辛劳付出有多么的不容易和珍贵”。这句话告诫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细微处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食物,不可过度浪费,要深入体会到任何食物都来得不容易,都是人们默默辛勤劳动付出。在日常穿衣吃饭的生活方面,在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有勤俭节约的意识。
第三,日常行为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日常行为规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出自《论语》仲弓问仁一节。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和不想干的事情,不能强行对别人进行给予。我们按照通俗的理解方式,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中,“己”指的是人自己,“人”指的是除去自己之外的别人,“欲”指的是人想要的东西。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突出的是“己”和“人”这两者之间愿意与否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样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与人为善,还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一切事物为善。在当今生态危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升华为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行为准则,“只有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加怡人”。
二 当前校园传统生态理念的现实困境
校园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当前文化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受“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影响,各种新媒体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各种价值观借机通过媒体平台相继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态观念。此外,学校宣传教育机制单一,学生缺乏对传统生态智慧的认同感,这些影响校园传统生态理念进校园的现实因素需进行深入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相继涌入中国,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尚未成型阶段,多元文化的涌入很容易使学生缺失对传统生态理念价值的认同。在行为上学生很容易去模仿,“虽然学生外表形态与成人相似,卻未能真正学到行为背后的精髓,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此外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追求个性正符合学生的兴趣,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方式是囫囵吞枣,从而很容易形成不正确,扭曲的价值观。西方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教师及学校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学生本身辨别能力有限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本身各方面能力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其认识能力、辨析能力比较低。在对事物的认识方面还停留在表面化阶段,另外,在知识的积累方面缺乏关于传统生态理念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对我国经典名著阅读范围小,对娱乐方面相关的书籍颇感兴趣。在辨析方面还存在着不全面、不深入的特点,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认知上绿色消费观念也相对较弱。虽然绿色消费观念已经被学生所接受, 但在校园内还存在着食物浪费和不理性的消费现象。学生对于非绿色消费的现象习以为常,并没有从认知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认知上存在缺失,必然会引起不理性的消费。如何让传统生态理念得到全体同学在认知上的认同,需要对此缺失进行深刻分析。
(三)学校课程设置欠优化
虽然当前我国学生课程呈现出丰富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和传统文化生态理念相联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正是因为有关传统文化生态理念的课程在大学生课程设置中的缺失,教师没有办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生态理念教育,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很难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学中的功能。
(四)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大多数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已给予重视,但很多学校却忽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这就很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传统文化生态理念教学时,如果教师只给学生传输理论知识而忽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很难感悟到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给自己学习生活实践带来的实际便利,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传统生态理念的认同感和熟悉感。例如,学生在购物方面、饮食方面、生活用品方面因其没有将传统生态智慧真正生化于心,产生一系列过度浪费,奢侈的现象。
三 传统生态智慧进校园的路径选择
(一)学校强化责任意识,优化校园氛围
学校是校园环境的主要规划者和优化者,在对全校师生进行传统生态理念的宣传教育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做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针对传统生态理念走进校园,开辟校园新常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全体校园工作者要坚定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实行新时代有关传统生态智慧的重要论述。用党正确的思想筑牢生态价值观,影响学生。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接地气地开展传统生态理念进校园的各项工作,做到人人了解意义,人人参与传统生态理念进校园的工作。第三,正确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将传统生态理念传入校园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所有部门共同的工作,只有所有部门对传统生态理念的工作积极配合,才能高效地建设传统生态文化氛围浓的校园。
(二)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宣传教育工作
“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生活节俭理念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态行为规范都是校园师生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价值导向。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态智慧进行深入理解,但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容易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缺失。在教学态度和形式上,教师应该多一分耐心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对传统生态理念有更加直观生动的认识。在自身素养方面,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首先,要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认识到自己作为老师的责任,对中国传统生态理念进行深入钻研和体会。其次,在教师进行了对传统生态理念的深刻把握后,把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关于传统生态理念的小故事、当前我国的现状分析视频等一系列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只是单一地照本宣科式教学,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课堂知识竞赛、分角色进行扮演對传统生态智慧的内容进行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不仅仅限于课堂教育和课堂实践,也需要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应牢固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需要学生不仅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而且也锻炼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中国文化坚定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利用新媒体加强学生教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网络带给他们的便利,如网上购物、网上看视频、网上购票等。要让传统生态理念走进校园,需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课程,并且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全体教育,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发形式丰富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网络课程。因为网络课程本生具有优势,网络课程是结合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将学校最优秀的老师和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使得校园内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及时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并且网络授课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观看课程回放。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高效便捷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并且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素养。
(四)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
青年学生是校园生活的参与者,同时学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有利于青年学生够在参与阵地建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提升其内在的文化修养,由内而外地影响其行为,进而影响身边的学生。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不仅需要学生进行参与,还需要学校相关机构提供硬设备和提供软设备,学校的硬设备包括文化宣传用的工具、场地、文化馆等硬设施,还需要软设施进行相应的宣传配套,文化阵地建设的软设施包括文化内容、宣传内容等。传统生态智慧包含着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常行为观念和准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生动地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以在校园要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让学生能够将传统生态智慧真正内化于心,践于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生态理念不仅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而且为我国提升环境保护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态行为规范为传统生态理念进校园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及行为准则。通过传统生态理念进校园的路径分析,不仅对于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加强了校园学生对传统生态理念的认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通讯作者:胡恒钊)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田[J].哲学动态,1994(2).
[2]崔小莉.“五大发展理念”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
[3]钟茂森.朱子治家格言[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4]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意义[N].人民政协报,2017-08-28(10).
[5]梁燕.网络中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
(责任编辑: 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