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毕业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及启示

2019-01-10吴红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敬业价值追求工匠精神

吴红梅

[摘 要]“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所有中国人需要弘扬的一种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通过对某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近10年的158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工匠精神”总体状况良好,但毕业生在对“工匠精神”相关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矛盾性,毕业生缺乏爱业守业的价值追求。因此,需要从社会角度厚植“工匠精神”孕育之土壤;从学校教育角度更加关注人文教育,帮助学生筑造匠心;从教育者角度帮助学生尽早发现职业兴趣,使学生能爱业乐业敬业,达到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敬业;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11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21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已成为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不仅“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呼唤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所有中国人需要弘扬的一种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

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探讨自2016年以来日趋热烈,仅从中国知网以主题“工匠精神”进行检索,2015年前的相关研究论文总数为249篇,而2016—2018年间共有相关论文8 864篇。通过梳理发现,学界对“工匠精神”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视角更加广泛。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

工匠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手艺人,铁匠、木匠、瓦匠、皮匠、钟表匠等即指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人。从“工匠精神”构成要素和历史形成过程概括出“工匠精神”的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1]。“工匠精神”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实用指向与审美的特性品格相融合的哲学内涵,从“工匠精神”的历史锻造中可以体悟“工匠精神”具备的匠技、匠心、匠道等内在意蕴[2]。还有研究从地域、时空、领域、层次、育人等多维视角剖析与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彰显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3]。

(二)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国际比较

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不少行业和岗位都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工匠精神”。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机械化进程,当前“工匠精神”在部分企业与领域缺失,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短、平、快”,忽视了产品的品质与内涵[4];一些工作人员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缺乏对匠人品质的追求。对德国“匠人精神”和日本“职人文化”等外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可以对我们重塑工匠精神有所启示[5]。

(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工匠精神”是人类手工业发展的精神遗产,在当代具有存在的条件和重要价值。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精神价值[6]。“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价值观的需要[7]。“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求真、向善、至美的统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人才的规格应定位在学生品德、能力、情趣的协调发展,根本旨趣在于润泽学生生命、提升学生生活质量[8]。在职业教育方面,将“工匠精神”的人性关怀、审美情操以及德性修养落实到当今职业教育中去,有助于让学生认清职业劳动的本质,提升职业使命感和归属感。

(四)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很多学者就职业教育领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将“工匠精神”具备的知行合一、敬业乐业、德艺并举的价值取向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作中,通过加强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推进产教融合等多渠道并举的途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教育各个环节[9]。“工匠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读为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培育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使之服务于“工匠精神”的培育[10]。有研究分析了现代工匠精神的生成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外部职业环境和主观内在职业素质共同耦合的结果,职业院校必须统筹社会职业人才目标需求和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把握现代工匠精神的生成机理,在求实、求精、求新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外部生成机理、内部生成机理、内外耦合形成机理等三个层面提出培养现代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11]。有学者从思想引领、立德强能、文化育人、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四大工程”[12]。实证研究方面,张宏等人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和相关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情况、接受“工匠精神”培养后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和建议[13]。何瑛等人调查了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指出当前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瓶颈,并提出了政校企三方共同推进,构建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师资队伍等建议[14]。

可以看出,學者们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实践。其中,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较多,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数量较少,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拟从高职毕业生的角度来调查分析从业者的“工匠精神”现状,以期对高职院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所启示。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根据研究需要,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自主设计了高职毕业生“工匠精神”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某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近10年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时间为2019年2月1日至3月15日,所有样本答题时间均在10分钟以内。共回收问卷158份。问卷主体部分采用五级量表选项,对题干每一句话的陈述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认同程度进行赋值,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具体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单位类型、职业分布、行业分布情况见表1、图1~3。样本性别比例与该校商科类专业在校生男女比例大致对等,样本中有39.24%的个体毕业后通过专转本、在职进修等途径取得了本科学历;有11.39%的样本个体在校或入职后成为中共党员;工作年限在1~10年的样本个体占总数的84.18%;64%的受访者在私营企业工作,行业分布较为分散,职业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从事财务、审计、销售、管理、文职等职业的受访者占比较多。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有97.44%的高职毕业生认同自己“看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品质”;91.67%的毕业生认同“做事态度应该精益求精”;87.18%的毕业生认同“工作中应该追求极致”;86.54%的毕业生认同“‘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需要倡导的一种职业精神”(详见表2)。在对“‘工匠精神与我无关”这一陈述的选择上,63.93%的毕业生选择“完全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有13.29%的毕业生认为“‘工匠精神与我无关”;22.78%的毕业生没有明确的态度。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在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是作为消费者,绝大多数毕业生看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品质;二是作为社会职业分工中的一分子;还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对“工匠精神”与个人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工匠精神”自我评价

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注、耐心、严谨等专业精神、学习、创新等专业能力、责任心、坚守等专业品质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86.07%的毕业生“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自己“在工作中非常专注”;79.7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非常耐心”;83.5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非常严谨”; 88.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提升业务能力”;78.4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愿意大胆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 90.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有强烈的责任心”;仅有40.5%的毕业生“愿意为现在的工作一生坚守”(详见表3)。在“工匠精神”总体评价上,有86.7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有超过10%的毕业生自我评价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只要做的差不多就行”。

(三)“工匠精神”影响因素

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影响自己现在对待工作态度的因素综合排序依次是:社会环境、工作单位环境、个人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其他。可见,学校教育在对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职业精神养成方面的影响还不够深远。同时,仅有51.27%的毕业生认同目前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68.36%的毕业生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工作一生坚守;仅有40.5%的毕业生“愿意为现在的工作一生坚守”。毕业生把一份工作当成毕生的事业去对待的职业情感在大多数毕业生中还没有体现。就“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工作一生坚守”和“愿意为现在的工作一生坚守”这两种态度进行了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Z=4.82,P<0.05,在0.05显著性水平下认为愿意为喜欢的工作坚守的毕业生比率和愿意为现在工作坚守的比率有显著差异。即可以认为毕业生更倾向于为自己热爱的工作而投入时间和精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职毕业生“工匠精神”总体状况良好。毕业生在专注、耐心、严谨等专业精神、学习、创新等专业能力、责任心等专业品质方面的评分均在4分以上,说明毕业生在岗位工作中能以较高的职业素质标准要求自己,具备企业、单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自我评价“你是一个敬业的人”和“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评分均达4.4分,表明毕业生“工匠精神”总体状况良好。

2.毕业生在对“工匠精神”相关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矛盾性。一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看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品质”;另一方面仍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工匠精神与我无关”或对此问题认识不清。可见,一些商科专业毕业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品质”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工匠精神”与每个社会职业参与者的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因而在认识上表现出矛盾性。

3.毕业生缺乏爱业守业的价值追求。调查中,毕业生认为自己“从事的是自己喜爱的工作”的评分仅为3.6;“愿意为现在的工作一生坚守”的评分仅为3.2,由此可见了毕业生对工作的投入状态、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可能更多源于外部的要求,而非内在的价值追求。有少数毕业生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凑合敷衍的状态,缺乏追求卓越的品质。毕业生在工作中可能存在职业满意度不高和持久性不足的问题,而“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是对一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通常是持续和全心投入的,表现为爱业乐业的职业状态和价值追求。

4.学校教育对毕业生的影响还不够深远。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影响自己目前的职业认知的因素中,学校教育排在了社会环境、工作单位环境、个人自身因素之后。可见,随着毕业生离开校门,走入社会,毕业生在融入工作单位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在学校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就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在进入工作环境后,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环境将重塑其价值体系和职业认知。

(二)建议

1.社会角度。需厚植“工匠精神”孕育之土壤。“工匠精神”是全社会所有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无论是从事生产制造还是经营服务行业,“工匠精神”对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是民族复兴之魂,是国民素质和品格的“晴雨表”,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保障,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待事物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每个社会公民应有的追求。这样的追求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需要社會主流价值观的支撑。因此,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通过社会广泛的宣传、政府完善宏观环境、改革人才评价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途径转变功利浮躁的风气,厚植“工匠精神”孕育之土壤,使全社会都认识到产品和服务质量或品质与每个人有关,激发个人和组织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形成崇尚“工匠精神”、追求“工匠精神”、奉行“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

2.学校教育角度。帮助学生筑造匠心。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工匠精神”是在个体身与心、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的状态下得以萌发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其内核是匠心,塑造学生匠心,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匠心需要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当前的学校教育尤其高职教育面临工具化、功利化、技术化、表面化等问题和倾向,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和灵魂的教养,价值观教育浅表化,缺乏深层内核支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和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以其所领悟与感受到的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去启迪学习者的心智[15]。青年时期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做好顶层设计,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精心设计,具体落实。通过教师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全员全过程育人环节的熏陶和浸染达到对学生人性的陶冶;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塑造完满的人格品质,确立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内在精神的养成,达到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润泽生命,筑造学生匠心品质。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育有专业素质、人文底蕴,更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者角度。帮助学生尽早发现职业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16]。兴趣赋予生活以意义、以希望,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工匠精神”体现出的爱业、敬业、守业的品质需要职业兴趣的支撑。爱业是从内心的向往开始的,满足个体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才会使个体积极自觉地付诸实践行动。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17]只有身体受内心的指引所进行的劳动实践才是身心愉悦的。教育者需要了解并注意到,一个人的禀赋特征只有在真正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中才能真实的表现出来。正如范梅南所言,“以乏味作为代价而不是由全身心投入的兴趣获得的成就很可能是肤浅、暂时的成就”[18]。兴趣与意志推动着人们达成职业目标并有所成就,对兴趣的关注与引导体现着教育的真正智慧。因此,无论是在专业教学中还是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教育者都应帮助学生发现职业兴趣,促成学生热爱并产生职业追求。职业兴趣的发掘不能等到学生毕业求职择业时才去关注,也不能仅凭某一门课程或某一岗位的教育者去推进,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关注和引导理应融合到学生入校后的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职业规划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全过程各环节。教育者更需要探索将职业兴趣的发掘前移到学生选择专业之前,如联合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通过对学生兴趣禀赋的关注,使得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成为可能。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职业才能给人带来快乐,在职业中做到专注和颖悟,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美、追求美。实现品德、能力、情趣的协调发展,自然流露出工匠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2]尹慧.工匠精神的哲学意蕴与現代表达[J].教育学术月刊,2018(1):16-23.

[3]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4]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46-48.

[5]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3-17.

[6]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7]程舒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背景、诉求与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7-20.

[8]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9]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10]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11]李婕瑜、潘海生、闫智勇.现代工匠精神生成机理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4):85-90.

[12]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13]张宏、涂玮、石莉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27-31.

[14]何瑛、李慧、彭军林.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89-92.

[15]王有升.教育学的想象力——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1.

[16]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18]马克思·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8.

(责任编辑:宇美臻)

猜你喜欢

敬业价值追求工匠精神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偶像来了”之吴亦凡:左右自己命运的小爷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职校班主任敬业爱生立德树人研究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试论当好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