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贵田:曾用电话给“猫耳洞”战士说相声
2019-01-10袁秀月
文 -- 袁秀月
出身相声世家
常贵田,1942年出生于天津,常家是相声世家,常贵田的爷爷常连安是常氏相声的创始人。常贵田的父亲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七八岁时就已红遍张家口。
常贵田最早接触相声是在爷爷的启明茶社。3岁那年,他就被人抱到台上,站上凳子,说了个儿歌:“一根棍儿我拄着……”在此之前有铺垫:来啦,干什么来啦?说相声来啦?会说吗?会。会几套?会三套。哪三套?会吃、会拉、会尿炕。大家就乐了。
6岁时,常贵田就开始从艺。父亲把相声拆开,把适合小孩儿说的,特别哏儿的那些,教给常贵田。常贵田跟着父亲说了三个月的相声,很多名角也给他指点。
19 51年,常宝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这个消息,对9岁的常贵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好多年,他都无法接受父亲已经牺牲的现实,总以为父亲还活着。
哪里有慰问团,哪里就有常贵田
1954年,常贵田拜赵佩茹为师学习相声。当时,四叔常宝华已经是海政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他看出侄子想进部队的心思,于是便跟常贵田母亲商量,让侄子跟着他去部队。1958年,常贵田报到参军。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常贵田在雪域高原兵站慰问进藏参战的将士们,最多的一天,他们演了14场。1965年,抗美援越,他在越南战斗了整整一年,经历了与父亲当年在朝鲜相似的险境,如果再迟一分钟,他也“光荣”了。
几十年来,他几乎跑遍了海疆上有人驻守的岛礁,为几名战士,甚至为一名战士演出。常贵田说,战士们最难受的是孤独。为了解决战士的孤独,他曾用电话给“猫耳洞”的战士说相声。说着说着,战士哭,他也哭。
常贵田曾表示:自己对人民、对战士的感情,是从父亲那传承来的。父亲他们为什么那么受战士爱戴?就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在战士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去了。我们的战士是最苦的,如果相声能为他们解除一点儿苦,能给他们一些心灵安慰,那是我应尽的天职。
于是,便有了常贵田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业界评介:“哪里有危险,哪里有战事,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有解放军,哪里就有慰问团,哪里有慰问团,哪里就有常贵田。”这句话正是对常贵田军旅生涯的高度概括。
对相声发展亦喜亦忧
近年来,常贵田在公开场合露面不多,但他对相声的关注却一直没减少。对于今天相声的发展,他曾说,自己的看法是亦喜亦忧。
“喜的是,小剧场相声方兴未艾,很多年轻人,特别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相声演员行列,这有利于相声事业的发展。”
“忧呢,相声传统是相声传统,传统相声是传统相声,这是两个概念。不是会说几段传统相声,就是继承相声传统了。相声演员一定要对得起养我们的观众,观众是衣食父母,我们靠他们生活。过去是,今天也是。”
常贵田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相声演员一定要对得起养我们的观众,观众是衣食父母啊,我们靠他们生活呀。过去是,今天也是!我拿薪水,也是人民的钱啊!相声要创新,比如我改的相声《攀龙附凤》,这个段子原来叫“交租子”,新中国成立后没人说了,经我一改,这个段子很多人都使。我是把立意改了。马季说,这是改得最好的一个段子。这才是传统相声的改革之路。
要赋予传统相声新的立意,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和积极的生活意义。创新,是相声的生命。你不继承传统,从哪儿改你都不知道,是盲目的创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不行。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有人是不太明确的,或是不太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