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与艺术的双重合奏

2019-01-10童世骏

中国书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哲学史哲人画册

◇童世骏

前几年薛晓源先生赠我他的新作《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让我小吃一惊。之所以“惊”,是因为不知道这位相识多年的哲学同行,这位在中央编译局工作,在研究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问题方面成果颇多的学者,居然对中国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对中国美学传统,有那么深入的研究。让我这个艺术细胞近于零的人尤其惊羡的,是书中选配的许多精美画作当中,不少出自作者自己之笔。但之所以是“小吃一惊”而不是“大吃一惊”,是因为对薛晓源先生涉猎领域之丰富,钻研兴趣之广博,我早就不仅通过直接接触,而且通过同事朋友对他的介绍和赞扬,知道了不少。

但这次薛晓源先生拿来他的新作《哲人神彩:100位世界著名哲学家肖像》,却是让我不止小吃一惊了。我曾教过几年西方哲学,在PPT刚刚进入大学课堂的时候,我就喜欢在介绍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时候,在PPT上配上他们的画像。这些画像有的来自对罗素、麦基等人的插图版哲学史的扫描,有的则从网上下载。我所在的外国哲学教研室还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并不成功的网页,上面放了一些西方哲学家的画像和照片与人共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上找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图像非常容易了。但整整一大本哲学家画像集,我却是第一次看到。如果我又回到二三十年前的那个岗位工作,看到这本画册,会是多么惊喜!

当然,薛晓源这本世界哲学家画像集的价值,远不止为哲学史教师提供教学资料。它最值得关注之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本由中国人完成的、用中国画法创作的、体现中国哲学家思考的世界哲人肖像集。这样一部作品的问世,当我们在谈论哲学与艺术的关系,谈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时候,显然是应该提到的。关于这两个方面,收入本画册的“名家评语”多有论及,我正好有借口闭口藏拙。我只想结合最近读到的几本书,谈谈我觉得这本哲人肖像集可能有的两种读法。

薛晓源 朱熹 177cm×9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薛晓源 王阳明 180cm×9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一种读法,是作为哲学史读物。以我们做学生时的经验,西方哲学史是可以有多种写法的,比如德国的黑格尔的和文德尔班的,英美的梯利的和罗素的,以及我自己与同事们一起翻译的挪威的奎纳尔·希尔贝克的。但尽管这些哲学史著作在观点、风格和材料处理详略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必须是对哲学史上一个个哲学家或哲学学派的哲学文本、论点和论证方式的各自相对完整但彼此相对连贯的叙述、阐释和评论。但最近几年来(也可能早已有之,但我孤陋寡闻),我却发现哲学史(这里主要是指西方哲学史)还可以有完全别样的但非常有趣的一些写法。比如,一篇刊登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讲述了作者为搞清楚休谟是否以及如何受到佛教影响而进行的研究过程,这个研究过程的结果是发表在《休谟研究》上的一篇相当专业的长篇论文,但对这位作者来说更加重要的是这个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休谟这位18世纪的哲学家,帮助作者这个本来家庭和事业双双成功的大学女教授,克服了因为孩子长大、婚姻破裂和随之而来的感情受挫而造成的严重的中年危机。另一个例子是一本小说,书名为《斯宾诺莎问题》,讲述了相隔300年但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故事,其连接点是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即纳粹理论家罗森伯格在16岁时遇到的一个难题:他非常崇拜的德国人歌德,怎么可能非常崇拜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即犹太人斯宾诺莎呢?还有一本书,书名是《哲人,教士与画家——笛卡尔的肖像》,作者的叙述起点是两幅很可能出自同一位画家的笛卡尔肖像,一幅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一幅收藏于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美术馆。作者从这两幅画开始展开了对笛卡尔作为哲学家的生活环境和交往伙伴的考证、分析和推理。我的问题是:如果哲学史的人物和思想可以与小说、考证和历史叙事如此密切地相互交织在一起,那么薛晓源的《哲人神彩》一书,是否也可以当作一部从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到哈贝马斯和德里达这跨度为两千多年的世界哲学史的读物来对待呢?该书描绘了100位哲学家的思想,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描绘”,因为它用的基本上不是文字,而是笔墨。在这部8开本200多页的大书中,作者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了这些哲人们的姿态,他们的面容、表情和眼神,他们的沉思、玄想或惊讶和困惑,他们的善解人意或愤世嫉俗,他们的字斟句酌或大而化之,他们的满不在乎或自我欣赏,他们的高深莫测或刻意表达……这样一个群体,有什么共性吗?这样一些个体,各有哪些特点?从他们的神态或神采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受到什么启发?对所有这些问题,不同的读者可能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回答,取决于你是世界哲学的初读者还是入门者,是世界哲学的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者,是这个哲学传统的欣赏者还是批判者。不管你的身份或视角是什么,这本画册都可以在世界哲学史方面给你一些收获,甚至许多收获。

薛晓源 孟子 109cm×71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另一种读法,是作为哲学读物。哲学的最根本问题(或许没有之一)是身心关系问题或灵肉关系问题,人类画像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其实也涉及同样的问题:人像画家之所以要描绘人像主体的身体尤其是面部,是为了借此表达人像主体的内心世界,至少是必须处理人像主体的内心世界与他或她的外部仪态之间的某种关系。对哲学学说与哲学家个人的关系,对哲学家的作品与他们的人品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心灵状况与他们的肉身状况的关系,哲学家们已经有了许多论述,而这些论述的长处和局限,都在于它们多多少少属于哲学家们的个人反省或职业反省。因此,要理解这些论述,一般读者或许应该把它们与自己的日常体验联系起来,与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联系起来,甚至与最近一二十年比较流行的实验哲学研究联系起来,进而也可以把哲学家的思想与他们的画像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甚至每位人像画家,当然尤其是每位哲学人像画家(因为哲学人像背后的思想应该比别人更丰富更深刻些),都是一位哲学家,都要处理哲学根本问题,都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表达其对于身心关系问题或灵肉关系问题的看法。我们观看他们的人像作品,就相当于在阅读他们的哲学论著。当然,就像阅读任何一部哲学著作一样,我们不能把碰巧放在眼前的那本论著或画册,仅仅当作一种既定的文化事实来了解,而要把它当作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来理解,要把它与我们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从其他地方得到的知识和理解,进行相互比较,甚至相互对质。对人像画的评价,包括对哲学家肖像画的评价,自然会涉及许多方面:被画的是谁,作画的是谁;画家的观点和视角是什么,画家的技法和风格是什么;画家和对象之间抽象地讲有多少共同点和差异性,具体地讲是否有真实的接触,是否处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场所,是否像前面提到的笛卡尔肖像画家与肖像主体那样,很可能是曾经面对面坐在同一个画室或客厅里……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薛晓源先生的这本画册时未必都会碰到,但有意识地带入这些问题,或许不仅是阅读这本画册的一种方式,而且是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考的一种方式。

猜你喜欢

哲学史哲人画册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智珠2则
智珠2则
最有思想的句子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一本可读性强的哲学普及读物
我的想象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