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作家学写作技巧之一:在不起眼处发现亮眼之韵
2019-01-10纪勇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纪勇 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学生作文,常受错误言论误导,如有人不假思索地说学生写作没有生活,没有内容。这其实是自己不会写作又不善于思考的人说的很能蛊惑人心的错误的话。人活在世界上,无论年纪大小,哪里没有生活?哪里没有材料可写?作为教师,相信这种话,是因为没有把握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作为学生,如果相信这种话,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写作的奥秘。我们不妨从作家的作品中寻找这种奥秘。
作家宋长征在《文学港》发表了一组散文,其中有一篇叫《至味与清欢》(注:文附后),写得清秀、醇厚,具有耐人品读的“至味”。苦瓜,谁没吃过?即使不喜欢吃,那大概也都见过。可没想到作家在这不起眼的苦瓜中,发现了不一般的神韵,使读者眼睛不由得为之一亮。
作家是怎么发现亮眼之韵的?或者说在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亮眼之韵的方法有哪些?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找到这么几点启示。
第一,善于联想。一般而言,种苦瓜,无非是为了做一份独特的带有苦味的菜,也不会去想它产自何处,名由何来,有何典故,有甚趣味,可作家脑子就是“空灵”,他善于联想,见到任何事物,都要想想这些问题,一想,就要去查阅资料,这物的来龙去脉、八般典故都弄清楚了,故事性、趣味性就都有了。宋长征看到苦瓜,首先想到它产自南番,为引进之物种,引经据典中,由“南方”一词联想到同产自南方的荔枝,想到有关荔枝的典故,唤醒对比之思。这就为发现苦瓜的独特品质埋下伏笔。由苦瓜联想到苦瓜和尚,想到苦瓜和尚的书文,发现了苦瓜能够给予人的别样启示。由此,我们总结出宋长征采用了三种联想方法:追源联想法,相关联想法,对比联想法。这是我们从不起眼处发现写作素材的奥秘之一。
第二,细心揣摩。粗心,是学习写作的致命弊端。反过来讲,学习写作,能救治粗心之弊病,是创新素养养成之所必须。我也买过苦瓜,吃过苦瓜,但都是一刀切开,把中间的瓤扒去,切成薄片,清炒了吃,不曾想到把瓤刮出来尝一尝,就更没有发现苦瓜之外肉是苦的而内里的瓤“竟然有蜜样的清甜”,也就更想不到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想象不出“苦瓜的狡黠”,也就悟不出“清苦的果肉是为保护自身的成长,以免被来往的野物觊觎;甜蜜的瓤和种子是为了便于种族的传播”。所以,我也就没写出这样的文章。作家写苦瓜的藤,“爬上了树梢”,“爬过了夏爬过了秋,一边攀爬一边开花,粉黄的花朵开满一路;可以是低矮的乡村屋檐,纤细的触角牢牢抓紧木格窗棂,终于爬上了房顶,喘口气,歇歇脚,开始结青青的果儿”。这都是细心揣摩的结果呀!由此看来,细心揣摩,仔细品味,是于平凡处发现不平凡的又一法宝。
第三,善于迁移。看着理发店门口“蓊蓊郁郁”的苦瓜藤,作者的思路一下子迁移到人的心理活动,这苦瓜藤“遮住我的孤独与羞愧”,迁移到苦瓜和尚的心理推测。明明是写苦瓜啊,突然间迁移到写人,但细想想,这又很自然。苦瓜之“苦”本指味道,作家却一下子又迁移到“命”,由苦瓜之名中的“苦”字,想到了“命苦”。由苦瓜的生存要求很低,“肥水不用太勤”,迁移到人生滋味,大红大紫,不是苦瓜的生活,苦瓜自有它的生命哲学,那就是“苦瓜悠远,人间至味是清欢”。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有平淡的滋味。作者是在写苦瓜,还是在写自己?读者的共鸣自然在这迁移之中被悄无声息地撩起。作家由“吃苦瓜蘸蜂蜜”,把薄片放在眼前看一看,细品那种滋味,“薄薄的苦瓜片蘸上蜂蜜,有入口即化的感觉,让人嗓子眼一哽,有文学深处苦难的意蕴”。由吃瓜迁移到文学创作,文章的意境就在这样不断地自然地迁移中得到升华。这是于平淡处写出不平淡的法宝之三。
第四,善于推理。上述种种,是由作家内心的一种深刻的思维活动支撑着而形成的。在作家眼里,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某种相同之处,但往往又不是表面上都呈现出来的,而是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揣摩,去找到事物之间、事物与道理之间的某种联系。这种寻找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推理。由表推及里,由物推及人,由象推及理。作家由苦瓜的平平淡淡的形态与生长,推出“苦瓜谦虚,或者说苦瓜本身所具有的卑微酿就了清苦,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价值的体现”之理,推出“饮不完的人间清苦,道不尽的俗世清欢”,推出“苦瓜属于民间,只有民间的血泪与苦难才配得上绵延不绝的清苦”,推出“所谓的艺术表达不过是遵循的‘从于心者’,心在,灵魂在,精神在,意蕴便在,除此无他”。这是练就自己具有穿透力的写作慧眼的第四大法宝。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不愁没材料可写。作家讲:“我写作亦无成法,常于一点起笔,蔓延,伸展,辅以记忆的线索,注入血肉情感,或长或短,能表情达意即可。”要之:于一点起笔,蔓延、伸展,付之以记忆的线索,注入血肉情感。这便是作家宋长征告诉我们的写作秘诀之一。我们不妨随意找一个不起眼的物事,模仿这篇文章的方法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