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疏散理论的兰州城市发展研究
2019-01-10王思懿
王思懿
WANG Si-yi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1 引言
随着城市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类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造成过度集中的人口、拥挤的交通、恶劣的环境、居高不下的房价等城市“毒瘤”。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赖特的“广亩城市”,人们都试图能找到一种最好的解决城市弊病的方法。作为“田园城市”思想的追随者,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为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压力,提出有机疏散的新兴理念。他从生物科学科的角度,重新看待城市,为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各类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目前,中国正在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各大城市也面临着诸如此类的各类问题。面对这样严峻的现状,研究、借鉴欧美国家相关经验,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城市找到因地制宜的发展方法。
2 有机疏散理论概述
1942年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各类弊病,在《The city:Its Grown,Its Decay,Its Future》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有机疏散”理论[1]。沙里宁通过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也是一个有机体,应遵循生命生长的一定规律。有机疏散理论就是将无序集中的城市用绿化地带有序地分散、隔离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区域,区域之间再通过高速交通相互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有机整体。
3 相关案例的应用与分析
起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同时,工业的大量聚集又使得城市产生诸如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机疏散理论在许多城市中得到应用,对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力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3.1 大巴黎计划
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巴黎设立巴黎大区,并对以市区为中心,圈层发展的“摊大饼”城市建设模式进行调整[2]。随着城市发展,这种单中心的聚集力越来越强,导致巴黎城市的交通、发展等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这些弊病,巴黎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划政策,在巴黎外围设立五个开发区作为城市副中心与两个平行长廊,疏散过于聚集的产业和人口,使其形成市区与周边共同发展的多中心发展模式[3]。同时巴黎政府十分重视构建市区与周边地区配套的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城市外围耕地及自然环境的保护,这种有机疏散的发展模式,使巴黎成功地转移了产业和人口,有效疏解了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的压力。
3.2 东京首都圈计划
在上世纪50年代间,东京市中心巨大的磁力效应使得人口大规模从中心城区和其他城市向城市近郊区聚集,使城市人口数量暴增。且由于东京周边的四个大规模新城中三个新城都由于功能匮乏则只能成为了以居住为主的“卧城”,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此东京政府为预防城区规模的无限扩张,于1959年编制出台《东京首都圈规划》,提出在城市中心区边缘设置绿化带并建设新城以减低中心区建设密度的措施。但由于规划时对新城的规模及与中心城的距离没有做科学的分析研究,导致新城现已基本与中心区连在一起,原本设想为了疏散中心城市功能、缓解人口膨胀而建立的新城,实质上已经变成了容纳外来人口的区域。
4 对兰州市城市发展的建议
新中国的成立以来,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兰州成为当时八个重点先建工业的城市之一,奠定了之后半个世纪的城市发展建设基调。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升级与增长,兰州市城市空间由最初的三个分散片区——安宁西固重工业片区、七里河轻工业片区、城关城市中心片区)的布局模式,逐步集中连片发展。这种中心城区的过度聚集,为兰州市城区带来交通拥堵、人口密度过高、土地利用不合理、绿化过少等问题。2015年国务院批复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双城五带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正是针对上述城市单中心集中发展模式产生的各类问题提出的有效疏散中心城区压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以有机疏散理论及兰州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对于兰州市城市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内部功能有机疏散
近年来,兰州市中心城区的引力不断增大,人口聚集带来的对于城市各类功能需求的增长,导致各类城市空间内部功能过于集聚。根据城市高峰小时交通流量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从七里河区、安宁区向城关区即城市中心区的日常出行流量最大。另一方面,从兰州市城市发展现状方面也不难看出,城市的行政办公、商业、交通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设施等用地也在中心城区分布得最多最密集。这种空间地区上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分布,势必会导致人口向中心区流动集中,是导致兰州市中心区交通、用地等压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兰州市中心城区内部公共服务等功能进行有机疏散,正是把城市的吸引力平均分散布局到城市的各个空间上,从而把过于集中混乱的城市转变为合理有序的状态。
因兰州市中心城区空间资源有限,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开发密度渐趋饱和,对于城市内部功能疏散主要可以从交通优化、土地开发等方面进行:
1)交通优化
依托兰州市轨道交通开发建设以及南、北绕城环路的开通,已从交通道路网建设的层面上分解了市区交通压力。此外再根据城市内部交通线网优化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建设,沿线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逐渐改善城市区位因素和交通条件,利用交通网络有效串接各功能组团,使城市发展松而不散,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土地开发
由于城市发展迅猛,对土地的需求量随之剧增,导致城市土地开发密度过大,从而产生了从地下到地面、从地面到高空的立体空间发展模式。这实质上就是城市实现有机疏散的方式之一[4]。建议兰州市进一步有效开发地上地下资源,在城区开发建设相应的商业设施、地下停车场等空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有效解决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缺和地价过高等现象。
4.2 区域空间的有机疏散
由于城市的用地类型复杂多样,且其空间布局直接反映着城市的功能划分,故不能将所有的用地类型都涵盖在市区空间范围内,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上的有机疏散是城市在宏观层面上调节城市压力、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
区域空间上的有机疏散就是要宏观合理地把控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外围空间作为疏散的重点,对城市区域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因此,要在规划阶段引导和安排城市功能用地的空间布局,利用有机疏散的概念对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进行疏散的实际操作,从而科学规划协调用地的功能布局。在城区范围内,避免城市单一中心区过度集中的模式,在用地布局方面打疏散城市空间结构,给城市一个“喘息”的机会[5]。
此外,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合理疏散,也可以提升用地价值,防止产生功能布局不合理、占地不合理的用地。城市区域空间上的有机疏散,主要是针对建设用地的疏散,对这些用地进行动态的规划,要重点深入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的未来发展趋势,避免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消除严重影响自然环境的功能用地,确保城乡用地的合理发展[6],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效率。
从兰州市第四版总体规划中可以看出,兰州的城市性质已从工业城市转变为综合型城市,这对于城市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四版总规,对于兰州市区空间的发展可以从市区内外空间方向分析:
1)副城提升——兰州新区的成长与疏散
兰州新区作为副城,通过疏散城区的重化工业及教育资源,对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反磁力”效应,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在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压力,对兰州实现多中心发展的空间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兰州新区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但新区的建设对于中心城区功能及用地方面的疏散作用已经初见成效。目前需要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导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兰州新区在兰州新一轮城市建设中的区域定位和发展目标,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接纳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促进中心城区空间功能进行重组,通过空间建设促进中心城区系统内部功能的有机转移,实现有机疏散。
2)组团优化——城区空间结构的 疏散
在兰州市第四版总规中规划形成“一河两岸,三心六组团”的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即依托黄河形成城市主要的景观、人文、活动轴线,建设三大核心组团以及配套组团,促使兰州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对于单一中心的划分及多中心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区交通、人口、就业等压力。此外应不断完善延伸中心城区交通道路网结构以及产业的有序转移,使各个组团具备便捷的交通和资源条件来承接城市疏散出来的人口和产业。兰州市多心多组团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中心城区居民的向外疏解、产业的向外发展,使城市发展更具生机与活力。
5 结语
有机疏散理论是理论基础,也是经验借鉴。要加快兰州实现“双城”的建设目标,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已有结构优势,提升公共绿地系统布局,优化其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推进旧城有序更新;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新区建设,培育具有现代服务业等功能的聚集区,加强新区集聚与疏散的效应,实现兰州市多中心结构的转变,在有机疏散中促进城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有序实现兰州成为西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达到“有机疏散,城市共生”的和谐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