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特色小镇的建设建议
——基于《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9-01-10冯春盛程晨程思
冯春盛,程晨,程思
(1.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广西医科大学)
1 引言
柳州作为广西工业重镇、地处整个广西中部,理应承担开启建设广西工业特色小镇的重任。这是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符合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向。柳州工业特色小镇建成的好坏也将极大地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人才强桂战略实施,聚集优秀创新人才。建设好柳州工业特色小镇将是一个多赢的举措。
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从多个方面引导各地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尤其在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的概念认知还是相对陌生的时候,根据指导意见进行逐项解读就显得很有必要,结合广西柳州本地的各种实际情况来开展思考将更好指导后续特色小镇的建设。
2 解读
2.1 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经济相对落后,壮族等少数民族较多,工业实力较弱,具有龙头优势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在这样的劣势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对应的机会:需要关注的重点少(优势产业不多);地区性、民族性的产业值得深挖;工业不发达,负担不重,易于转型升级;放开手脚,抓住少数几个战略产业重点发展(贵州省发展大数据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大量机会;发达地区资金、人才溢出,广西作为洼地,抢占这类资源。
2.2 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柳州拥有几十年积攒下的工业气质(产业工人众多、工业企业众多、产业工人子女中的、工业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理念、吃苦耐劳的精气神从小得到灌输),这是广西别的城市所没有的重要精神源泉。在这种工业气质的熏陶下,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螺蛳粉、钢铁、工程机械等优势工业打下坚实基础。这其中钢铁和工程机械在目前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刚刚得以喘口气,发展转型代价较大。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螺蛳粉则属于战略性产业、新消费升级的方向,它们拥有的产业基础、行业前景、战略属性都较好,需要我们把握当前机遇,重点扶持。建设这些工业特色小镇将为产业发展不断输送各类人才,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
2.3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特色小镇利用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环境,在规划建设阶段就应该将生态环保摆在第一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过去那种为了GDP不顾一切,破坏环境的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转变观念,生态环保才能保持特色小镇长远发展,才能吸引高端人才和资金的进入,完善补齐交通、水电、通讯、厕所、医疗、教育、餐饮、居住等各种基础配套措施,良好、舒适、便捷的体验才能更好唤起高端人才在此生活工作的内心渴望,才是产业兴旺的基础。
2.4 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
广西地处西部,整个经济社会还是比较落后。柳州虽然已经是广西工业基础最好的城市,但是整体而言,广西的相关人才还是较少,故而,在工业特色小镇的建设管理上,不能盲目地跟随东部发达地区。我们还是需要政府更多的参与引导,利用好手中的指挥棒,进行统筹规划,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好“帮”的阶段;在条件成熟后,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工业特色小镇的制度建设后,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后,不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政府运用自己的高度智慧,慢慢转变为“管”的阶段;在工业特色小镇运转中,出现各种矛盾、困难时,作为家长的政府,则要体现“扶”的态度。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各类工业特色小镇蓬勃发展。
2.5 培育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
注重广西少数名族的衣食住行元素,融入小镇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发掘民俗文化的特点,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深度的文化体验、优美的景色体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聚集地,广西没有理由不抗起发展少数名族文化再发展的大旗。作为少数名族聚集地区,边疆省份,我们的语言、文化、地形、生活形态更能让东盟国家接受。我们以工业产业为基础把高端制造、工业技艺、科技展示、教育文化融合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将能把我国的方方面面更好的映入东盟各国来访学者和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我国的宣传,这种软宣传,比起传统的宣传或许效果更好,更能俘获人心,这对于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2.6 以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
人才和文化是产业的基础,一个工业特色小镇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才能保持小镇中各项配套设施的有效运转和活力。国家在指导文件中指明,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和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以工业为特色的镇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配套产业链人员、科研教学人员以及产业新格局的未来拓展人员,我们建设工业特色小镇就应该朝着3万到5万的规模进行规划、建制。
2.7 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定居。强化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积极依托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院校建设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科学从来都是推动技术发展进步的最直接来源。而技术人才又是最能将这种高端要素转换为生产力的推动器。强化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将能很好地把一线科研转化为生产力,迅速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依托给类职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院校,利用其技能培训基地,就能根据产业需求,量身定制产业各类人才。
2.8 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园
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生态环境好,发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营造吸引各类人才、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创新环境,为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便利、完善的“双创”服务;鼓励企业家构筑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深化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改革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
通过各级财政激励,土地、税收政策的优惠,工业特色小镇不需要再过度房地产化,核心区域配套的住宅、店面,不能再高价售卖,应该面向在小镇工作、创业、投资的业内人士低价出租。利用小镇束缚少、门槛低、环境好的特点,聚集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开辟专用场地,引导相关人员与机构进驻,成立政府支持与引导的产业创投基金,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只有提供这种有力的环境,产业人才的共振,才能造就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创新的强大的能量才得以不断燎原。在充分激活产业后,良好的各种配套和环境不断吸引人员聚集,适当的可以在周边区域采取较为积极地土地财政措施,发展整个区局,进一步反哺特色小镇的发展。
2.9 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
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强化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大城市市域(郊)铁路发展,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对于小镇与外界的联系肯定需要高等级的城市干道与其连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其拉通良好地交通网络,保证小镇能快速便捷的联通柳州市各大功能区域、交通节点以及周边城市。在现有的主干道、BRT、待建的轻轨基础上,尽可能推动火车站、码头、高速公路的临近设置,为特色小镇的人才的出行、物流的运转、电商的发展做足基础条件。
小镇的内部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地面以上单人或小群体人群尽量利用柳州已有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新能源公交车、步行等慢行交通运行,多人或较大群体尽量利用轻轨组织运输;地面以下铺设地下综合管廊,集成各类管线,货车、传统汽油车、快速行走的车辆也在综合管廊通行。
2.10 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城镇人口集聚能力
完善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较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是增强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对企业和产业的要求不仅是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充足的资金投入、体面的收入,对于生活和后勤的保障也是越来越高。就目前而言,柳州仅仅只是提供的公立的教育医疗机构,解决了有没有这个基本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人才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解决的是高质量教育医疗体系建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我们长期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已经建设和规划的公立医院和学校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已经进入柳州的大型房企——碧桂园、华润,利用他们成熟的教育、医疗资源,建立K12教育集团、医疗集团等民营教育医疗机构,提供高端解决方案,吸引留住高端人才。
2.11 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共融发展
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
我们参考很多国内外的案例,都会发现,一个良好地旅游区,都是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绿地、河湖、林地、耕地等,甚至是没有这些元素,设计者都会想方设法将这类元素加入进去,以提升旅游者的体验,作为工业特色小镇,在设置产业等各种结构物的时候,也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把各类结构物更好的跟生态保护结合在一起,让居住生活在小镇中的人真正感受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工业旅游,告别传统工业园区的平地化、网格化、单调化,让特色小镇的“特”与“色”真正鲜活起来。利用柳州已经形成产业化的装配式建筑,借助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完成结构设计、各类管线碰撞、工程预决算、效果展示、施工变更等。这两种技术的结合运用将极大地节约决策成本、管理成本、施工成本,并有效降低现场施工的环境污染、缩短工期,同时还为后期产业发展、特色小镇演变的新思维、新动态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2.12 发挥社会力量,激发问题活力和创造力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逐步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
我国是一个拥有强政府历史传统的大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繁荣昌盛的时期,都是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近代,我们翻看国外成功经验,也会发现:无论与我国文化传统相似的新加坡看,亦或是同是大国治理需求相近的美国看,“强政府、强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最优目标模式。我们要发挥政府本有的强大自主性、资源动员与社会控制能力,通过发挥政府强有力的作用更加倾向地做强、做大社会,使社会成为一个理性自律、自主自立、自助自治的社会。这点在我们这类落后地区尤为重要。工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初期,很多人不知道、不理解、不响应,仅仅依靠产业和企业那就会造成整个特色小镇的推进工作很不理想,错过产业发展最佳窗口期,甚至是扭曲了特色小镇设立的初衷。
当然,国家也不鼓励政府大包大干,这是传统建制城镇的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实现“法治”、“自治”与“共治”三者的统合,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政府需要把那些管不了、管不好、管不到、不该管的事情坚决地剥离出来,通过培育发展、孵化支持、购买服务等多种机制,大力促进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的形成,鼓励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公共事务中来,从而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当地政府应该多学习国家政策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中,要摆明:前期政府引导的作用,在特色小镇建立起来,产业顺利运转后,政府要有“放管服”的决心和智慧,整个过程中建立政府的权力清单,透明而有效地控制手中权力,坚决遏制管理队伍中的黑手,帮助小镇的参与者树立信心。不断地促进产业发展,人才的聚集,从而激发特色小镇的参与者对小镇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2.13 健全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统一布局建设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生态环保设施城乡统一布局建设。引导城镇资金、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
通过物业、校企合作部分、对外营收部分收集资金,企业产业升级、教学科研经费按比例投入,建立小镇发展基金,维持、升级小镇的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形成长效机制,不断保持小镇的优势,从而对资金、人才带来持续吸引作用,资金与人才的不断涌入与新陈代谢,将源源不断的带来信息,并一定程度参与小镇管理,提升小镇的方方面面,抹平城乡差异。
2.14 建立健全其他各项相关机制,完善小镇建设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创新特色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鼓励当地农民用自己的土地所有权转为小镇长期业主、成员,减少征地成本,长效化对当地农民精准扶贫,让当地农民经常对该产业小镇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利用财政资金,引入产业资本,股权投资、ppp等社会资金进行小镇投资建设,在条件成熟时,发行债券,引入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
3 结语
特色小镇的理论与建设已经在浙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取得突破和完善,更在实践中完成了多个独具当地社会经济特征的案例。2017年省级创建小镇实现总产出6930亿元,税收收入389.7亿,其中总产出超百亿的有10个小镇,税收超10亿的有6个小镇。面对这些取得的成就,广西省及柳州市应该有理由也有动力将特色小镇的建设展开。本文严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柳州市当地特征做出了解读,希望对广西省及柳州市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一份有效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