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看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特征

2019-01-10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19年3期
关键词:档案馆融合建设

杨 静/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是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学会承办的全国性档案工作者代表大会。该会自200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引领档案事业发展的风向标,是档案工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档案学术研究、提升档案工作业务水平、促进档案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分析了历届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探讨十年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特征。

1 历届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概览

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下文简称“年会”)至今已举办了六届,每一届年会探讨的主题都反映了我国当时最新、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档案工作议题。回顾与分析大会主题及相关的论文集,能够了解档案事业近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1.1 第一届年会(2008):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新环境、新理念、新技术

2008年10月29日至31日,第一届年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议程分主题报告、大会交流和若干个专题研讨。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和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渝生分别围绕“档案部门怎样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建立‘两个体系’”和“学术交流与创新性国家建设”作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就电子文件管理、档案馆建设、档案灾害防治、企业档案工作、档案编研、档案学理论等热点问题作重点发言;各委员会就“档案法制”“档案馆功能与档案资源建设”等专题进行研讨[1]。该届年会提出的如“两个体系”等理念,都体现了档案事业关注民生的发展趋势。

1.2 第二届年会(2010):回顾与展望

2010年11月17日至20日,第二届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回顾“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情况,并展望“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前景。各专业委员会共同撰写了《回顾与展望——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在年会上发布后引起众多档案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在随后(12月14日)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档案工作成果被概括为八个“前所未有”。第二届年会正逢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收官之年,回顾与展望的主题“应时而生”。本次会议规格较高,报告人都是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时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研究员、中国军事科学院齐德学少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周汉华研究员等,他们分别围绕“国家数字记忆库建设”“晚明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及其影响”“抗美援朝战略决策及其影响”“政府信息公开及其策略”等主题发表演讲[2]。年会设立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三个体系”建设与档案事业发展等主题进行研讨。

1.3 第三届年会(2012):档案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012年10月30至11月1日,第三届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杨冬权、冯惠玲等专家分别作“谈档案与文化建设”“社交媒体与档案社会化”“档案服务力提升的新探索——中国档案云的构建与应用”等主题报告,另有十几家企业代表就行业技术问题发表见解。年会设立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等主题进行研讨[3]。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对2011年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2012年初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档案强国战略的最好回应,此外大会提出的很多理念如“社交媒体与档案社会化”“档案与身份认同”等都是第17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前沿议题,体现了我国档案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1.4 第四届年会(2014):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

2014年9月17日至19日,第四届年会在福建厦门举行。杨冬权围绕档案工作创新发表讲话,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以“档案与历史”为主题进行演讲,阐释档案与历史的关系。此外,年会进行了7场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人代表中国档案学会7个专业委员会围绕“创新档案与文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工作”等专题发言[4]。之后,7个分会场分别活动,总结各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并进行学术交流。本次年会还形成了《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集》。

1.5 第五届年会(2016):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工作

2016年11月7日至9日,第五届年会在广东广州召开。会上,腾讯云副总裁谢岳峰和时任天津市档案局(馆)长方昀分别作“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应用与安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的主旨演讲;阿里数据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潘永花、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时任浙江省档案局(馆)长刘芸、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陈永生教授分别围绕“DT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用文献档案还原历史真相——七三一陈列馆馆藏档案征集整理利用的经验介绍”“数字记忆工程的思考和探索——以浙江实施数字记忆工程为例”“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工作:坚守与创新”专题作学术报告[5]。此外,年会设立了7个分会场、举办了46个学术报告,围绕“档案与国家治理”等内容进行探讨。

1.6 第六届年会(2018):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使命——融合与创新

2018年10月16日至19日,第六届年会在安徽合肥召开。大会邀请了5位专家作主旨演讲,其中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作“从历史档案中寻找未来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特区探索与‘一带一路’倡议”演讲;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张斌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档案事业发展道路研究”演讲;时任浙江省档案局(馆)长刘芸作“改革创新——浙江档案事业转型发展关键一招”演讲;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陈涛作“人工智能技术最新进展及典型应用”演讲;时任安徽省档案局(馆)长黄玉明作“人工智能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演讲。专家与来自基层的档案工作者在8个分论坛和1个研讨会作了59个学术报告,围绕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学科建设等内容进行探讨[6]。本次年会的特别之处是增加了中国档案报社“档案宣传工作创新实践”分会场和民间档案文献收藏学术研讨分会场。

2 六届年会折射出十年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特征

2.1 应环境之变——以变应变,顺势而为

研究六届年会的主题,可以发现档案事业与环境因素具有密切联系。十年来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新的政策环境、新的技术环境、新的工作环境。

以新的政策环境来说,档案工作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必然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如,第二届年会主题“回顾‘十一五’与展望‘十二五’”、第三届年会主题“档案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第四届年会主题“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都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档案事业的深刻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本文仅列举代表性规划内容来说明国家政策对档案事业的影响。国家“十一五”规划(2006—2010)提出“积极推进信息化”“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创新驱动”“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2020)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等都为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新的技术环境来说,第一届年会主题中的“新环境、新理念、新技术”、第五届年会主题中的“大数据”、 第六届年会中的“新时代”,都体现了档案部门对新技术环境的积极应对。新的技术环境主要是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数字化信息为全社会可共享信息资源奠定了基础,社会的发展以智能为主替代了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环境都给档案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

以新的工作环境来说,主要是指档案工作发展的内部环境,包括档案机构内部硬件和软件环境。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统计,十年来我国档案馆建筑面积逐年稳步增长,各地档案馆新馆建设如火如荼,新馆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大幅改善,档案部门机构改革中大部分地区档案馆转为省委办公厅直属事业单位,档案部门正努力以更加亲民的形象面向公众。

2.2 秉创新之态——锐意开拓,勇于探索

回顾六届年会可以发现,即使年会主题没有“创新”二字,分会场的主题或者专家的报告中都绕不开“创新”的话题。如,2008年年会上杨冬权提出要创新工作手段、改进服务形式,王渝生以“学术交流与创新性国家建设”作为报告主题,年会论文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档案体制、机制创新与档案资源建设”;2010年年会分主题之一为“档案保护工作创新与实践”;2012年年会上王良城提出通过应用新技术和创新管理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李国荣提出档案工作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思路创新。2014年年会“创新”正式成为大会主题;2016年年会分会场主题之一便为“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2018年年会“创新”再次成为大会主题。2019年4月即将于广西南宁举办“2019年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第一届档案创新论坛”,其主题为“技术变革与档案管理创新”,体现了创新主题的延续。

创新已然成为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积极创新工作实践,如,浙江省档案部门近年来坚持以“创新引领、开放先行”为理念,着力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工作格局,档案工作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亮点突出的档案文化建设、开展电子化归档、倡议实施长三角民生档案“跨馆查档、便民服务”、推动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其很多前沿的工作理念和突出的工作实践都为业界所称道。再如,苏州市档案工作通过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成立了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建立了“中国丝绸档案馆”,构建起档企合作新模式;同时主动融入“世界记忆工程”,最终使得“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荣获中国档案文献领域的世界最高荣誉。又如,广州市创新档案馆建设模式,新馆项目一期建设了现代化高科技的档案查阅服务厅与展厅,提供全年无休的开放服务;新馆二期融合更多创意元素,通过大气恢弘的外观设计到绿色环保的内部构造,打造着鲜活灵动的视觉档案馆、轻松温馨的休闲档案馆和安全可靠的智能档案馆形象,以更加现代与亲民的方式获得了社会好评。

2.3 弘文化之风——转型之基,发展之要

2012年年会的主题为“档案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档案保护与中华文化传承、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档案编研与档案文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2014年年会主题是“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对档案文化特色与档案文化精品等话题进行了讨论;2016年年会分会讨论了档案文化建设创新的话题;2018年年会分会讨论了“文化自信——档案编研开发的新实践新思考”的话题。这些都体现了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对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新时期,在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力弘扬文化之风将是未来国家综合档案馆的转型之基和发展之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王英玮认为,档案馆事业发展的真正力量源泉是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应确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化档案信息服务的宗旨,服务社会[7]。因此不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并使其服务整个社会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从文化角度对档案进行开发、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显然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档案馆也将揭开其“神秘面纱”,完成其从“政治场所”到“文化圣地”的转变。在现代社会,弘扬文化之风、推动档案文化价值的发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很长时间内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2.4 顺融合之势——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跨界融合”的理念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从六届年会的内容来看,年会都体现了档案部门跨界融合的工作趋势。2008年年会探索了档案事业在新环境下的融合发展之路;2010年年会邀请了档案、历史、法学、军事等多领域专家共商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之下开展档案学术交流;2012年与2014年的年会都探讨了档案事业与文化建设的融合;2016年年会以大数据作为主题,探讨了与大数据环境融合下档案事业的发展问题;2018年年会直接以“融合”作为大会主题,探索档案工作创新发展之路。随着社会发展,各个行业“单打独斗”的模式已难以满足自身发展要求,而行业间的良好融合将会制造新的发展机遇和产生新的发展动力,使各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笔者认为“融合”二字的涵义绝非简单地指档案部门与其他行业开展合作,而应包括档案事业与新环境的融合(拥抱信息化环境等)、各档案机构之间的融合(共享系统、平台和数据库等)、档案领域与相近领域的融合(图情档一体化等)、档案领域跨领域融合(档企联合等)、档案工作与社会的融合、档案学内部业务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等)、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国档案学与国际档案学的学术融合等。以档案领域与相近领域或跨领域的融合为例,目前主要表现为档案馆与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交流活动、档案部门与社交媒体合作宣传档案文化、档案部门与企业及高校等多部门就共同主题开展合作等。档案领域与外界融合前要解决很多问题,最先要转变工作理念,要以开放的思维走出去、以包容的心态迎进来。再以档案工作与社会的融合为例,十年来我国档案工作的社会化趋势不断加强,档案工作更加贴近民生,如加强涉民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档案基层基础工作、关注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等。

猜你喜欢

档案馆融合建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