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进展
2019-01-10陈新华王洪峰王维正尚蕊王朝辉
陈新华 王洪峰 王维正 尚蕊 王朝辉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现代医学所阐述的痛风性关节炎,以高尿酸血症为发病基础,一般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与尿酸排泄减少等原因导致的单钠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及周围结缔组织析出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1,2〕,是一种代谢性关节炎。祖国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最早始于《黄帝内经》中的“痹症”。“痛风”之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后世医家所用“痛风”之病名,虽涵盖了现代医学所阐述的痛风性关节炎的概念,但表述各异,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3〕。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祖国医学的不断壮大,中医对本病认识不断清晰,如朱婉华等〔4,5〕在文中描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提出的“浊瘀痹” 与“湿热痹”等学说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本病病机。
现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为别嘌呤醇、苯溴马隆、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药等〔6〕,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会出现诸如腹痛等较为明显副作用。在近些年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中医外治法例如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灸疗法、中药贴敷疗法等,与西药治疗手段相比而言,疗效更明显、过程更安全、毒副作用更小。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病症广泛,可以随病人的体质状况、病症的分型、医家对本病的认识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期可出现受累关节局部红肿伴灼热疼痛,痛势较剧,中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由感受寒湿之邪日久为毒,病理表现为湿热、寒湿、痰瘀、浊毒为主,对于本病的治疗重要的是驱邪,临床上多采用热则清之、痰则化之、湿则利之,瘀则散之。活血化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五种证型。本文结合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的不同时期,总结了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 针刺疗法
1.1针刺 王罡等〔7〕对湿热郁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采取针刺阴陵泉、足三里、大都、太白、内庭、陷谷、血海、丰隆的治疗方式,对比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的患者,对比其治疗前后的血尿酸和疼痛系数后发现:针刺组优于药物组。《金医翼》中记载“脏腑经络,素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顽痹翁然而闷也。”谢新群等比较围刺和西药对照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围刺的治疗方法是局部多针浅刺,并根据不同情况配以3~5个远端腧穴;口服西药为吲哚美辛及别嘌呤醇,按着常规剂量服用。治疗周期为15 d,通过对临床疗效、血清尿酸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发现结果:围刺组临床疗效要优于西药组。因此,针刺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法,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型或时期配伍不同的穴位,该法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1.2电针 电针作为针刺的一种辅助措施,是吸取了现代电子医学的理论以电流借助毫针针体刺激相应的腧穴,具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电针起效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神经电传导抑制相应的痛觉中枢,不仅能使痛阈提高,还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发现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疼痛方面,单纯针刺较电针效果稍差〔8,9〕。
刘志良等〔10〕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阿是穴施以电针,在阴陵泉、血海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另一部分予以普通口服秋水仙碱治疗。对比理化指标后得出电针组更有效的结论。该组治疗通过多种治法,作用更加立体,共奏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何斌华〔11〕在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时统一给予加味四妙散,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及阿是穴电针治疗,另一组采用扶他林外擦。在测定治疗前后,两组的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数值的变化情况,并随访观察复发情况,最后统计结果得出电针组见效快,作用时间久,复发率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痛势较剧。间歇期的疼痛感仍旧持续且反复发作,由此可见,电针疗法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于缓解疼痛起到很好的作用。
1.3火针 上述中提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大体分为五种证型,其中风寒湿痹型典型症状为关节肿痛,伴有屈伸不利,关节恶寒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脉也是一派寒像。而火针的功效具有温阳通络化瘀;祛散风寒,除湿消癖;引毒外泄,助运气血的功效。因此较适用于该证型的治疗。
旷秋和〔12〕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采用改良火针80 例,有效率达 90%以上。庞素芳〔13〕采用火针疗法与刺络放血疗法相结合,主穴选取陷谷、太冲、行间、地五会、内庭等,配以局部阿是穴,患侧火针治疗。每3 d治疗 1 次,3 次为 1 个疗程。结果表明,56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袁国武等〔14〕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采用0.75 mm直径的特制火针,对42例患者进行治疗,无1例无效。
1.4梅花针 武志全等〔15〕按着肘、膝、踝、腕局部选取如曲池、阳陵泉、丘墟、阳池等穴进行局部针刺,取三棱针点刺放血作用于大椎穴,红肿局部则用梅花针扣刺,点刺放血及扣刺处均加拔火罐促进血液的排除,辅以围刺法,放血是为了清泻热毒,达到热去血凉、消肿定痛的目的,效果甚佳,总有效率 92.3% 。对于急性期的红肿热痛的缓解效果比较明显。
2 刺血疗法
现代医学〔16〕认为,放血疗法不仅有很好的止痛效果,还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对血液系统有较好的双向调节作用。通过放出症状较明显的关节肿胀附近血液,使内部压力明显改善,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不但可以改善局部循环,还可以促进炎性渗出物的排泄,由此一来,还可有利于淤积尿酸的代谢。《类证治裁》有言 “(久痹)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明代程玠《松崖医径·痛风》曰:“痛风者,肥人多因风湿,瘦人多因血虚”。可见从气血津液辨证的角度,本病以瘀毒阻络有关。刺血疗法可以将瘀滞的气血从经络中排出,调节虚实,推陈以致新。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出现的 “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
覃志周等〔17〕在病患红肿最重的关节处施以刺血,并利用拔罐增加血液的排出量,通过对比服用秋水仙碱患者治疗后血尿酸、ESR、CRP及疼痛数字评分法(VAS)评分,发现刺血效果优于西药组。拔罐刺血脱胎于《肘后备急方》中的“角法”,其利用负压吸附可加深对瘀血部位较深、邪气深伏不退部位的治疗,可使深部的邪热瘀毒随血排出,达到去除病邪的效果。钟伟泉〔18〕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疼痛部位局部取穴为主,配合阴陵泉、曲池等健脾利湿,泄热化浊穴位,外加疼痛部位所属经脉的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次选取2~3个穴位,挤出少量血。1次/d,连续治疗7 d,临床观察 65 例,有效率高达 91.2%。
3 灸疗法
《诸痹探源》云“寒气胜者为痛痹,以寒凝气聚,壅而不行,痛不可忍,所谓痛风也。”寒湿瘀滞往往也是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故灸法也是针对痛风病机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时,刺血疗法和灸法也都是中医外治法中较为常见且疗效显著的两种方法。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刺血疗法通过针刺局部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炎性渗出液和致痛因子的吸收,缓解疼痛。此外,从祖国医学角度讲,灸法的优势更加广泛,不仅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该法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大大提高,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治疗方法。
朱艳等〔19〕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刺血配合灸疗,即选取红肿热痛最明显的关节,刺络放血后配合艾灸,每天灸一次,每15~20 min,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共治疗10 d。对照组口服布洛芬(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0.3 g/粒,国药准字:H10900089);每次0.3 g,每日2次,均饭后服用,共治疗10 d。结果表明:刺血加艾灸组总有效率为85.0%,西药组为75.0%,刺血加艾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且刺血加艾灸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而西药组有5例出现胃部不适,1例肝功能轻度受损,2例肾功能轻度受损。
4 中药贴敷疗法
“病在外者,贴敷局部”,以该理论为依据,可知将药物研成粉末贴敷于穴位或患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经络,从而发挥外敷内调的作用,达到血凉热清、肿消痛止之功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家根据病情将相应的药物,根据情况的不同调以不同的溶剂,进行贴敷治疗,临床验证显示效果显著,也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采用。
由显〔20〕应用清热解毒,除湿定痛及促进透皮吸收之剂组成痛风膏,视患处部位大小将膏药平摊于患部,定期换药,观察了80例患者,临床疗效满意。李应超〔21〕以中药大黄,白芷,虎杖等组成配方,粉碎过筛后,加陈醋调膏,外敷于双侧涌泉穴,在该穴上用药外敷,可以起到作用持久,达到温经通络、理气逐瘀强肾壮骨的效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
由此可见,无论是局部贴敷还是通过刺激某个特定穴位从而达到激发整条经络的效果,都对痛风性关节炎起到良好的治愈效果。
5 分期论治
众多医家结合痛风发作时和间歇期的临床特点,采用分期治疗。急性期患者可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治疗以化痰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间歇期是急性发作后的缓解阶段,此期治疗以益气健脾,补益肝肾、化湿泻浊、舒筋通络为主。邱晓堂〔22〕传承了张永杰的经验认为,痛风急性期以痰、瘀、湿、毒为主,痹阻于关节经络;间歇期责之于脾肾。刘宏潇等〔23〕总结了冯兴华的经验认为,痛风急性期湿、热、毒、瘀痹阻关节,间歇期病理机制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戚建弘〔24〕认为,痛风急性期多系湿蕴生热,流注关节为主,间歇期以脾虚湿浊为主。吴志财〔25〕也分为两个时期,急性期湿热浊毒之邪瘀滞经络;间歇期脾肾两虚,浊毒瘀滞。由此可见,寒、湿、毒、痰、瘀为病之标,而肝脾肾亏虚为病之本。此外,也可以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及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多种治疗手段联合治疗。
综上,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脾肾亏虚,气血营卫失和;外因为外感风寒(热)湿之邪,加之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遂,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体虚为本,复加湿、毒、痰、瘀痹阻为标,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影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由“标”实致病,引动其“本”;或可由“本”虚致病,牵动其“标”。因此,治则上应采用“治病求本,追根溯源”。特别要强调的是疾病后期出现的痰瘀互结,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更是急性发作的病理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已经适应了分期论治的观念,急性期和间歇期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因此便于在临床辨别。急性期多由寒湿郁热化毒、湿热、痰瘀、浊毒,治则上“急则治其标”;间歇期虽痰瘀湿热邪毒等病理产物仍存留于体内,但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治则上“缓则治其本”。在中医外治法方面,针刺对多种证型的痛风性关节炎均可以通过改变选穴得出可以相应对治疗方案,而灸法和刺血因为其手段的特性在治疗的证型上有一定侧重,灸法对以寒湿瘀滞为主的情况疗效较好,刺血对以血瘀、瘀毒为主的实证见效更好,电针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镇痛效果更好,中药贴敷无论是对局部消肿止痛还是对经络的刺激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学历来讲究“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在治疗该病时,不仅需要医生的精准诊断及治疗,也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例如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其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作息规律,患者自身的调节对预防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