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走向生活的深处
2019-01-10洪忠佩
○洪忠佩
好几年了,我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在乡村度过的。如果我不在乡村,那就是行走在去乡村的路上。一次次,我去乡村行走,都是向着乡村生活的深处贴近,去描摹一幅幅乡村生活的图景。散文《诗家清景在新春》,算是新近去诗春行走的素描之一吧。
《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写作路径,是从诗春的村名切入的,从一个行走观察者的角度,对村庄进行了凝视与观照。虽然只是两千字左右的短文,但我先后访问了诗春五次,我认为做这样的功课是值得的。
破败、颓废,一群候鸟似的年轻人和空巢老人,是外人对村庄的一种刻板印象。其实,只要你走进村庄,用心去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古老的村庄已经熬过了时代变迁的隐痛,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推动乡村悄然变化。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古老的村庄需要与历史连线,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与良好风俗的传承。
我是被贴上了地域写作标签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写作的范围锁定在婺源乡村。此前,我也一度疑惑与困扰,以为地域写作会有局限;结果呢,越写越顺畅,可谓在乡村打了一口深井,井水源源不断。
清楚地记得,我曾经在一篇创作谈中说过类似的话题:当下的散文创作,无疑是热闹的,可接地气的作品并不多。我生活在婺源县城,之所以能够沉下心去乡村行走,做田野调查,是想把乡土中那些沉淀的、被遗忘的,或者正在消失的人文风俗捡拾起来,用文字向滋养我的婺源乡村致敬。然而,近些年让人猝不及防的变革,直接导致乡村一些恒定秩序脱节,也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这场变革既日新月异,又泥沙俱下,挤压与割裂带给边缘村庄的,是反差,是沉沦,是逃离,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乏。村庄的秩序需要重新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推动新一轮的乡村发展。而我,作为婺源乡村的见证者,内心的秩序同样需要构建,不仅要去发现与观察乡村的精神气质,以及村民深陷其中的迷茫、孤独、逃离,还要去挖掘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书写当下乡村日常生活散发的新气息,以人文情怀和乡村故事去表达乡土经验,从而引发散文创作与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无疑,我行走乡村做田野调查,既是散文创作素材的一种积累,亦是散文创作接地气的最好方式。如何切入,如何表达,只是一个沉淀与构思的过程。有时,记住或想到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进入与发散了。作家余华说过,灵感是写的时候才来的,不写它永远不会来。我觉得,作家写作,好比农民耕地,只要沉下心去耕耘,向着乡村生活的深处贴近,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