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对策

2019-01-10姚竞杰吕亚南王玉庭张晓建郭利亚

中国奶牛 2019年2期
关键词:奶源运输车奶业

姚竞杰,吕亚南,王玉庭,张晓建,郭利亚

(1.河南科技学院,新乡 453003;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和乳品业中的应用日渐深入。奶源处于乳品产业链的上游,其信息化建设对奶业发展基础作用和意义很大。在国家“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化项目带动下,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提升生乳质量安全和品质、规范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监督管理、增强我国乳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和办法。但与国内外现代畜牧业建设要求相比,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不断提升。

1 总体发展概况

1.1 奶牛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状况

一是良种培育环节。当前,我国饲养的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荷斯坦牛。我国奶牛育种管理信息化工作主要依托中国奶业协会(DAC)及其所属的奶牛数据中心开展,其拥有大型的数据库服务器等设施设备,结合区域性奶牛育种技术联盟或组织,通过信息技术合作,构建了我国奶牛良种登记信息系统,形成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管理体系,开发了全国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管理软件,组建了中国荷斯坦牛育种信息平台,指导各省各相关组织开展优质种牛遴选与开发、牛群育种数据采集分析、奶牛群体精准改良实施等工作,同时为全国种公牛站、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提供技术和信息交互服务,每年统计分析数据量在百万余个[2]。该平台的建设吸收了欧美国家奶牛育种管理信息化经验,促进了我国奶牛育种发展进程,在实践中以点带面,引导各地落实精准个体选配方案,提升牧场群体改良精准改良,为加快我国奶牛遗传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牧场养殖环节。随着我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推进,养殖方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化生产和管理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牧场。不同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开始选择专业化的牧场管理软件,与安装使用的挤奶器械、全混合日粮生产设备、检验检测仪器等进行信息连接,双向通讯交流,采集生产数据,辅助生产管理。特别是大型的奶牛养殖企业,联合设备服务商,专门建立牧场管理网络智能平台,利用饲喂、挤奶、分群、繁殖、配种及牛奶质量等牧场数据资料,为奶牛生产提供决策管理[3]。在京津冀及东北地区,规模化中小牧场立足自身资源条件,结合地区政策配套,积极研发推行奶牛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奶业追溯信息平台,奶牛配备ID识别器,奶牛的饲喂、产奶、配种、健康状况等信息实现实时采集,将奶牛生产、原奶运输、产品加工密切联系,实现养殖生产数据同步传输和统一收集分析,大大提高了奶牛养殖管理水平[4]。

三是生产统计环节。为加强奶业信息的生产统计,获取市场实时信息交换数据,反馈市场信息需求,有效调解市场供需,2007年国家农业部选取奶业发展大省,在全国重点奶牛养殖县市开展奶牛生产固定监测点信息监测,为及时掌握奶牛生产情况、牛奶产能变化、牛奶价格波动、饲草料供给状况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并按周、月和季度向市场发布相关数据信息,对稳定奶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1]。10多年来,国家农业部门不断完善奶牛生产信息统计监测方式,当前已全面普及信息系统在线填报,开发了无线通讯设备和配套软件,建立了以4G网络智能手机数据采集为基础的奶业生产信息监测系统,信息监测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生产信息统计能力持续增强,生产与市场对接联动能力不断提升。

1.2 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是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登记。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家加大对生鲜乳收购和运输环节的监管力度,对所有奶站和生乳运输车进行资质审核和电子登记报备。根据行政许可电子化发展趋势和要求,国家农业部牵头已完成我国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开发,设置有“部省市县”四级用户管理层,30多个省级联网端口,将把所有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纳入系统,建立电子档案,统一进行电子化信息管理和许可管理。目前,该系统已在省级层面试点完成,正逐步向奶业市县进行延伸。

二是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监督。根据国家“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要求,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各个地区积极引进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的日常监管。河北石家庄、黑龙江齐齐哈尔、河南郑州等多个地区,为全面掌控奶源环节质量安全,探索以奶站远程在线视频监控、生乳运输车运行时时定位为主要方式的信息化监管模式,在牧场、奶厅、储奶间以及奶罐上安装视频在线监控设备,对奶源生产、储存、转运进行实时监控,依据监控信息,依法开展监督执法工作。黑龙江、上海、河南、宁夏、陕西等地探索建立了奶业数字监管信息平台,依托公共互联网,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奶户手机、奶站监控、乳企生奶运输车GPS定位仪为信息传输载体和操作工具,实现奶站收奶视频远程监控、交奶信息在线统计和生产反馈服务电子化,有效提高了监督管理工作水平。

1.3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9年以来,围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重点工作,国家农业管理部门建立了奶站和生乳运输车信息监管系统、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结果上报系统、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网站,初步建成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国家连续9年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持续扩大抽检范围和频次,通过开展例行监测、飞行监测、异地抽检、风险排查等多种监测方式,实现在全国30个省区市持续高强度高密度监测,9年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近20万批次。2017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与2016年持平。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系统运行以来,累计分析汇总数据超过100万条[5],在线形成监测数据总结分析报告,实时解决数据监测和技术应用问题,规范了质检监测工作和信息管理行为,有效提高了生鲜乳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1.4 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奶源生产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奶业直接相关的网站、资讯平台百余个,奶业主流网站、新媒体不断涌现,奶业市场信息、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功能陆续推广应用,国家层面的政策宣传和引导也不断增强,国家已初步建成乳粉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统筹服务和联结各相关乳粉生产企业。在信息宣传服务上,一方面,国家启动奶业宣传行动,录制奶业专题节目,制作奶业公益广告,通过电视网络渠道,向社会全方位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把奶源生产和奶业市场信息分析向更精确、更个性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展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的覆盖面和受众群体。

2 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需求

尽管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有了很大进步,但其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仍不高,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当前我国奶牛生产转型升级时期,奶源环节要实现全程数字化、信息化和管理智慧化,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和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着力提高奶牛生产管理水平

我国奶业整体生产水平仍然偏低,2017年全国近40%的奶牛仍由散户饲养。奶牛单产水平在7t左右,低于世界8t以上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10t以上的水平。奶牛养殖场信息化管理滞后,个别牧场虽安装信息管理软件,但功能限于泌乳牛管理和产奶量统计,分析应用功能少。现有的奶牛生产信息监测方式有待改善,数据采集效率低、监测点布局面窄等问题突出。亟需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和技术,建立统一的奶牛身份信息数据库,全面开展奶牛良种登记,推行现代化牧场智能管理,精确统计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收奶价格、养殖成本等信息,系统分析存栏变化、单产差异、收益波动等情况,提升生产监测能力,及时提出科学管理措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和生产水平。在育种方面,我国奶业发展需要更高的育种服务技术平台,未来应针对不同区域、养殖模式,探索和尝试全国性的育种规划和育种指数,挖掘新性状,深入分析建立差异化指数,提高精细化育种水平。

2.2 注重提升奶源重点环节监管效率

奶站和生乳运输车是奶源生产监管的重点环节。我国奶站和生乳运输车数量万余个,监管对象数量庞大。奶站点多面广,多分布在偏远山区牧区,生乳运输车流动性大。由于人员不足、经费短缺、手段落后等问题,监管工作繁重。奶站和生乳运输车日常检查记录、资质审核、登记备案、证照核发换发等还未全面普及数字化电子化,工作效率比较低。近年来,多地出现奶站条件审核记录不全、证号缺位、编号重复等问题,严重影响监督执法工作。当前迫切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强化奶站和生乳运输车监管,全面推行和实施电子化许可管理,实现联网登记和在线查询,在线换证发证,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2.3 大力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大数据分析预警能力

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已连续执行10年,积累了百万条监测数据,现运行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系统,主要围绕数据填报和汇总功能开展,能满足监测工作基本需要,但与质量安全紧密相关的数据分析、信息交流、风险预警、联网查询等功能还未实现。近些年来,皮革奶、激素奶、国外乳制品双氰胺和肉毒杆菌污染等事件时有发生,乳品质量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迫切需要拓展现有系统功能,开发数据自动采集装备,建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平台,连接奶站和生乳运输车数据库,提升监测分析、信息追溯和风险预警能力,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2.4 持续完善和扩宽奶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奶业产业上下游链条长,从养殖加工到生产消费,从饲料兽药投入品使用到挤储奶机械配置,从产品包装耗材到乳制品生产线,产业各环节联系紧密[6]。仅奶牛养殖环节,就要求生产和管理者要掌握科学养殖、疫病防治、饲草料调制和生产设备使用等实用技术,了解养殖成本、原奶供需、牛奶价格等动态变化,还要密切关注奶业扶持政策、项目资助、市场形势等行业讯息,以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风险。虽然市场上有关于奶牛生产和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站和网店,但存在精准性不够、问题不聚焦、数据分析滞后、技术指导能力差等问题,所以,亟需建立一个权威的全国性的奶业综合信息平台,为广大奶牛生产和管理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奶业信息与技术服务可靠、全面和便利。

3 有关措施建议

3.1 强化政府引导和统筹

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生鲜乳生产和监管信息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涉及养殖场、奶农、奶站、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等多类用户,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奶业信息化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引导企业主动开展信息化业务,发挥市场运作的力量。

3.2 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

结合“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选择奶牛养殖大省、大市和大县,特别是农业信息化条件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示范建设工程,总结经验,化解风险,以点带面,发挥试点示范后期指导作用,为生鲜乳生产和监管信息化建设扩大推广打牢基础。

3.3 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在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试点基础上,加大管理制度化建设力度,规范与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等合作行为,建立健全从规划方案制定、配套建设落实到监督考核评估等配套制度和规范,保障生鲜乳生产和监管信息化建设组织合理、衔接有序,规范运行、顺利开展。

3.4 严格系统信息安全保护和监控

奶源是乳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化条件下的安全保障不容忽视。奶源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有国家政策要求和规定,因此需要注意合理设置权限,防止保密信息的非法和越权访问,建立以个人或单位实名认证、信息多重核查、权限等级分层等为主要内容的奶源生产和监管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另一方面,也有社会市场组织开发的应用,需注重绑定系统安全防护措施,避免黑客攻击、病毒侵入和网络运行瘫痪,加强数据保护和系统运行保障,通过后台加密、程序控制、多级防火墙设置等方式,加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保障工作,提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需加强监控,主推奶源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合规高效和可靠安全。

猜你喜欢

奶源运输车奶业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陆空双栖运输车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中置轴车辆运输车来了
破“阻”——制定快递运输车标准
第六届(2015)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
2020年后的城市运输车将会怎样?
中兽医药治疗奶牛疾病对奶源安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