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华民族服饰的传统
2019-01-10徐雯
徐 雯
这里首先要定义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华民族服饰”,一个是“传统”。
何为“中华民族服饰”?
所谓中华民族服饰是指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总体面貌特征的服饰。可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般而言,主要是指占中国人口总数90﹪以上的汉族传统服饰,比如立领对襟衣、大襟袄、旗袍、长衫、短褂、中山装、小立领制服等,或包含这些特征因素的服饰,一言蔽之,是指那种穿着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的服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中式服装”;另一方面,从广义的角度上讲,中华民族服饰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它包括汉族及各个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这是一个洋洋大观、异彩纷呈的世界。但我们应牢牢记住,在这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服饰背后凝聚着各民族间千丝万缕的文化交融,有着共同血脉的连接,它们从穿着这一层面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服饰的总体面貌。
在此主要谈谈“一般概念”的中华民族服饰,即以汉族传统服饰为主体特征的服饰。
何为传统?
辞典里关于“传统”的解释是:世代相传并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这里的“世代相传”所强调的是承传、延续的意思,它不仅是时间上的延续,还是观念的延续,价值的延续。这种因素虽形成于过去,但世代相传到今天仍有活力,或仍在影响着今天。如果与今天无关,也就无所谓“传统”了。这里的“特点”所强调的是不同一般,它具有特别性、典型性,为大众所熟知认可并且没有被遗忘。
“传统”应该是一个带有积极意义的词。要让过去“活”在当下,要让优秀的文化遗存得以延续并适应现实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有所创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识,被定义为“传统”的东西,是指那些有存在意义和传承价值的东西,应该被关注并通过再创造来加以弘扬。
下面谈一谈中华民族服饰的传统。
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讲的是服饰,是指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穿着样态和形式。而中华民族服饰的传统讲的是传统,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穿着理念及衣制规则,它涉及到观念、制度、礼仪、习俗、文化指征和精神内涵等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内容博大而复杂的议题,在此仅做一点简略的讨论。
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各有不同,源远流长、变化不断(比如:汉代服饰端庄质朴、唐代服饰华丽洒脱、宋代服饰秀丽典雅、明代服饰文儒精致等)。在这绵长且不断更迭的服饰流变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着装观念,形成了饱含浓郁中华文化色彩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在看似变化万千的服饰中隐藏着一以贯之的传统精神,已然成为我们优秀服饰文化的精髓,其表现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最基本点,一个是对物的珍惜,一个是对人的关怀。
一、敬物惜物——珍惜材料、物尽其用
纵观中国服装史,在服装材料的使用方面,一直贯穿着尊崇自然、敬物惜物的理念和美德,这里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华民族服饰中所呈现的物尽其用、合理至用的优良传统。
1、物尽其利——衣料与服装及人的关系
自古以来,我们的各类服装林林总总,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尽显天然材质的棉麻丝毛,巧夺天工的绫罗绸缎等,非常丰富。中华民族服饰在衣料材性的选择利用、质感的发挥上十分讲究,并赋予其很深的含义。什么场合、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工艺、用在什么部位等,都有一定的规矩,甚至在服饰制度中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材料的使用恰如其分地对应着服饰的功能和人的社会属性,物尽其利,各有各的特质和用途。例如:薄如蝉翼的素纱女衣——其制作可谓不遗余力,衣料可谓极尽精致完美,它烘托着女子的妩媚、轻柔,更指征着该着装者高贵的地位;而素朴沉重的粗麻丧服——在古制中则规定着服丧者的身份和等级,而且麻布的粗细也成为区分级别的标准,在这里服装的材质被赋予了明确的文化指征。这种将服装材料与穿着者之间的关系凸显到极致的典型例子,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在“物以至用——物尽其利”上的思想、创造与智慧。
2、物尽其量——衣料的充分利用
中华民族服饰的总体结构一直是十字形平面结构。简单的平面裁剪,前后“两片”的缝合,使得服装造型不管是宽衣博带,还是贴体合身基本上都是在两条线上作文章,这也决定了它整体、简约的特点。而且我们的传统衣物在裁剪、制作过程中一直奉行的一个宗旨,就是尽量保持布料的完整性,不轻易地破缝、开剪,所以其排料总是在极力遵循着整幅布料的整一格局。最大限度地节省衣料,尽量利用布幅宽度安排衣身和衣袖,这种裁剪甚至形成了我们传统服装一种显著的装饰样式——半截袖的拼接。即便是追求曲线合体的老上海旗袍也是不轻易剪裁的,很少见到有开省道、压褶、做“公主线”,而完全靠“推”“归”“拔”、后片借前片、在领襟上做文章等手段来做出起伏结构、进行立体塑造,这种精妙的制衣手法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千百年来养成的敬物、惜物的精神。而对不可避免的剩布、废布老百姓也是珍惜有加,更是创造出了“百衲衣”这种形制,创造出了补花、布贴、拼布等各种巧妙装饰,这些都折射出中国人尊重造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3、物尽其性——衣料属性的充分发挥
中华民族服饰很注重材料质感的选择和相互搭配。不同的服装,面料自然不同,棉、麻、毛,绫、罗、绸……各显其质,而配料、里料也是相应适合,十分讲究的。例如通常所见夹衣、袄衫等,一般无论面料如何变化、装饰如何多样,里料则多采用丝棉平纹织物,这主要是利用其柔软滑爽的特性,使衣装穿着顺和、方便、舒适,并且制作时也易于服帖、平整。再如许多服装的领、襟、下摆、开叉处常用斜裁黑色素缎或斜纹布镶饰宽边,这在实用上可以加固、保护衣服;在制作上易于使边料自然弯曲延展、转折贴合;在视觉上则使边料与衣料在色彩、肌理、光泽等方面产生对比,呈现出沉稳大气的装饰效果。所以,传统服饰的面料、衬里、镶边、挽袖、套扣、配饰等经常是既对比互衬,又一致协调的。在这里,粗涩与光滑、厚实与轻柔、致密与疏透等不同的材质性质总能在一定的基调上巧妙结合在一起,并各自发挥其材质特性。
应该强调的是,继承我们民族尊崇自然、敬物惜物的优良传统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少用材料或不用材料就好,而是要追求将材料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浪费,也不凑合,要用出风格、用出品味。弘扬“物尽其用”之精神也是对现今社会上一些乱用材料、奢华无度、暴殄天物现象的警示和批判。
二、对人的关怀——尊重人本、强化人文
人所创造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人服务的,而服装与人的关系尤为直接、具体。我们中华民族在对待人与衣之间的关系时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考量,充分体现了对人本身仁爱呵护的宗旨,更形成了对人的行为制约、思想教化的优秀传统。
1、宽松适用、尊重人本
中华民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平面性,裁剪是平面的,叠放是平面的,展示也是平面的。而这种看似简单的平面衣装,却充满着设计和制作的智慧、技巧,因为这种平面的服饰最后是要穿在立体的而且是活动的人身上。为使穿着者穿着舒适便利,我们服饰的裁剪历来都是既讲求适合人体的基本形态又要留有一定的宽松度,形成了无约束感而又合体的基本形制。留有宽松度的服装自然在肩点、胸点、腰点、胯点上不会有精确的限定,所以对穿着者的体型差异和活动幅度都能很好地包容和适应,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服饰虽是平面裁剪却十分尊重穿着者的感受需求。早在上个世纪初,西装刚刚在我国流行时,许多时尚的文人墨客就留下了不少有关中西服装比较的文章,对中装的舒适、西装的拘谨都曾有过许多生动、幽默的描写与评说。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为使人穿着行动方便,我们的先人曾在服装上活动幅度最大的腋下和裤裆处做了许多巧妙合理的设计(比如明、清时代有些服装腋下的方形折叠和北魏素绢裤及一些少数民族世代流传的裤子结构),既保持了平面服装的特点,又满足了人运动时的需要。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国服装虽不像西方服装那样精确贴体,但它洒脱飘逸、空灵舒适,真正体现了对人的关爱和呵护。
2、规约仪态、陶养精神
中国人崇尚雍容、端正、沉稳、和谐,建筑如此,家具如此,服装也如此。长久以来,中华民族服饰一直以其直线造型、宽松得体的特征凸显着这种崇尚和追求。从历史上看,中国服饰多宽衣博带、长袍大袖,这种衣饰形态使得穿着者必须举止优雅、步态从容,从而也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稳重、内敛之美。即便是后来相当西化了的海派改良旗袍,也依然延续了这份雅致、庄重。比如下摆简洁的直线造型,立领必须系扣等,旗袍有露背的,却不见袒胸的;有无袖的,却很少短过膝盖以上的;侧缝开衩的高度决定着穿着者的行走样态和落坐姿势,更暗示了穿着者的身份和修养……如此种种无不体现着中国古已有之的着装礼仪与行为规范。所以,从秦汉的“被体深邃”到唐宋的宽衣博带,再到近现代的文明新装、长衫旗袍,中国人的举手投足都别有一种顺和、典雅的风范。服装塑造着人的仪态,而仪态则直接反映着人的气质并陶冶着人的精神。
另外应该强调的是,中国人的服装属于遮蔽型服装,千百年来很少追求暴露人体(唐代大概是个例外),也不大强调显现人体的起伏结构。在这里,服装的美与身体的美没有太大的联系,而与服装本身的整体效果及其所表达的含义相关,与服装所投射出的相应的道德理念、社会次序相关。中华民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遮蔽身体的同时表达身体之外的意义,诸如人的品格、修养、身份、地位、礼仪等。可以说服装是观念的一种体现,而身体只是一种媒介。也许有人会说,世界各民族的服饰尤其是贵族服饰大抵也都追求雍容端庄,也都追求观念的体现……但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服饰理念已经成为传统,融入了整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并直接影响到民族的集体意识和精神风貌塑造的,大概只有中国。
3、寓教于服、崇德尚礼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服饰的各种规定,重视甚至强调服饰制度在国家管理、社会稳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舆服制”作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被列入历朝历代的法规典章。当然,旧服饰制度中那些维护统治者利益、分等级、明贵贱的规则、形制必须给予批判、摒弃。然而,中华民族在服饰上一以贯之的重礼仪、寓教化,塑造人文精神、维护社会秩序的内涵宗旨却成为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在服装的形制、装饰上赋予一定的意义,以提高庄重的仪式感和明确的内涵指征(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的款式与图案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又如现已十分流行的小立领正装和带有浓郁传统风格的休闲服,都彰显着“寓教于服”的意义,它们于穿着中潜移默化地规约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更是通过服装倡导着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再比如我们的传统服饰讲究穿着得体,要遵守规矩秩序,符合身份场合,不能太暴露张扬,太过凸显自己……这已经成为深植于中国百姓心中的一种着装理念,这种对个人的制约,实际上表明了对集体的认同和归属以及对社会和谐秩序的维系。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享受自由、张扬个性和恪守规矩、顾全大局应该是协调统一的,行为如此,穿衣也应如此。
通过服饰启迪人的心智、规范人的举止、塑造人的精神、维护社会秩序,这不可不说是中华民族服饰的优秀传统,它是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寓教于服”、强化人文的高妙手段,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服饰能够风格鲜明、流传久远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