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数字时代的设计遭遇展览
——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说开去

2019-01-10祝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展区工科艺术设计

祝帅

顷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编辑同仁来电,嘱就此次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撰写一篇书面评论文章。开始笔者一度感到很犹豫,原因是自己并没有亲临现场观摩此次设计大展,毕竟设计界业内人士并不是太积极关注和参与一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可以说就参与者对展览指挥棒的热情和受关注程度而论,全国美展的设计展区肯定远远逊色于国画展区;而就笔者个人而言,在从中国艺术研究院调入北京大学之后,也渐渐远离了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及其所属行业协会所主办的各类展览的策展、评审与新闻报道等各种事宜。但后来,笔者还是很乐意地承接了这一“将令”,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设计界一片大数据、人工智能呼声的今天,全国美展这一传统的事物将如何应对保有好奇之心,另一方面则是期待全国美展这一至今坚持“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命名的平台,能够为越来越工科化的设计提供某些“艺术”的张力与制衡。

众所周知,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最权威、规模最大的顶级展览,每五年举办一次,从194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全国美展自从1984年曾短暂设置宣传画展区,当时来自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的两位平面设计师陈绍华、郭线庐曾双双摘得金奖。在1999年的第九届展览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全国美展突破了以往主要关注“宣传画”这一工艺美术领域的传统形式,首次了设立艺术设计展区。

全国美展当然是当代中国艺术史和设计史上应该有记载的一件大事。但是,自从1999年正式设置艺术设计展区以来,设计界对于全国美展的批评却不绝于耳。主要的批评集中在,全国美展的策展、评选等带有很强的体制内的气息,而真正的设计师却大量存在于体制之外,全国美展的指挥棒对于他们无法发挥激励作用,因而很难吸引设计界更多一线从业者的参与与关注。相反,无论从中国美术家协会设计类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还是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评委组成来看,都主要由艺术院校教师来担任,因此曾有网络评论戏谑地将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称之为“美术院校教师练习展”。笔者此前也曾撰文批评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其主办的全国美展与设计业界脱节的这一现象。[1]从这一次展览来看,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无独有偶,与本次全国美展几乎同时展出的“设计,改变的力量——平面设计在中国GDC19展”,这个以往被认为是业界风向标的展览,在今天与全国美展的面貌倒有越来越接近的趋势,至少就平面设计而言,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与业界专业展览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除了全国美展水平的提升这一因素外,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全国美展的规模、级别乃至资金和经费都是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举办的“GDC”系列展览所不能比拟的,这就吸引了此前越来越多强调自身独立性的设计师开始自觉服务于国家和政府的设计项目,助力国家战略,争取国家资助,政府也对设计行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我们也看到,中国美术家协会自身也在这一点上不断调整,如设置专门从事设计专业的副主席,以及在全国美展评委中引入更多体制外的设计师,等等。但是,毕竟由于全国美展的入展和奖项对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设计师来说缺乏吸引力,本次展览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缺乏业界的广泛参与这一问题。

不宁唯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把设计界发生的变化称之为“天翻地覆”很可能并不是危言耸听。当今的设计门类,无论是传统的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还是新出现的信息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交互设计等,都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崛起面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有很多传统的设计行业正在经历行业的重新洗牌。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名称,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等场合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设计”和“设计学”,“艺术设计”这个词汇甚至是身处学术界的我们所久违了的。一言以蔽之,“设计”是一个紧跟时代脉搏的人类技能领域,而“展览”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展示的方式,通过展览来检验几年来设计的发展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话题。

所以,我们在观看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设计展区之前,不由得为这样一个高度数字化的时代是否还需要一场传统的设计展览而心生疑问。但从作品来看,这些趋势已经不同程度上在此次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艺术设计展区中有所体现,相关行业的危机在此次展览中也有积极的应对。这表明展览的主办方、评委和作者都尽可能做到让艺术设计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否能够挽狂澜于既倒,还是一件有待检验的事情。尤其是,艺术设计本身是属于应用的文化产品,但是全国美展这种类似于“世博会”的展示形式,从本质上来说还无法展示产品本身的内涵和设计过程。美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艺术设计的符号性,即完成了对产品外观的消费——文化消费,但是最终这些设计作品是要服务于社会的,艺术设计还是要回归到产业发展上,以实现设计作为一种服务的商品属性。

总体来说,笔者的看法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面前,“设计”的含义正在被前所未有地加以拓展,此时使用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呈现方式的“展览”来检阅近年来设计领域的成就与进展,应该说还是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尝试和努力。毕竟,展览这种方式很难体现出与用户的互动,相反,只有在实际的应用中,才能实现产品和观众的互动,艺术设计也才实现了它最大的价值。完成这一点,仅仅靠艺术展览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产业发展层面上来看,艺术设计和全国美展这种形式之间的相互磨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实现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初心。

但是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在一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并且要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因为,当前设计学的学科建设有越来越“工科化”的发展趋势,工科话语在设计学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占据越来越明显的话语权和资源优势。但是今天设计片面注重功能而忽视审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往小里说,这是一个专业内部的问题,但往大里说,这是一个民族国家审美素养和精神文明的问题。我们不能片面注重了设计的使用价值,而忽视了设计的审美价值,不能片面注重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否则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中会遇到一个瓶颈。艺术设计作品在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上的统一性任何时候都是要坚持的,尤其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中,我国当前还存在很多片面注重功能、忽视审美的现象,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对于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一种期待。

应该说,就本次艺术设计的创意表现而言,距离“艺术设计”这个学科命名的初衷也还稍嫌不足,尤其是一些产品的设计、品牌形象的设计还未能给人眼前一亮的美感,兼而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产品设计也还比较少。过去,我国曾对实用美术设计提出过“实用、经济、美观”三原则,尽管我们一度认为这是“老掉牙”的主张,但是今天看来,其实这三原则至今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在这三点上,功能性显然是工科设计领域的优势所在,艺术设计背景的设计师如果没有工科背景,在今天的教学和实践领域已经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经济方面,也并不是以艺术见长的设计师的专长,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背景的研究者跨界介入设计管理、设计营销、设计经济学、服务设计、创意产业等学科,然而,“美观”却依然是艺术背景设计学者的核心竞争力。谈及这一点,应该说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因为,随着“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主要是工学和商学)的研究者“跨界”来争取设计学领域内的各种资源。应该说,这种跨界流动本身合理合法,从法理层面来说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在设计领域内的各种资源越来越向工科、商科研究者倾斜的同时,设计领域的审美却越来越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环节,这也就遗忘了设计学毕竟还身处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中的这一基本事实和初心。

在现在的情况下,至今仍然坚持使用“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名称的全国美展很有可能是具有艺术背景的设计学者可以团结和依赖的一个主体。毕竟,全国美展有雄厚的政府背景和历史传统,通过全国美展这一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发出艺术背景设计学者的声音,集中展示优秀的具有艺术品位的设计作品。以此来影响业界和全社会,维持、呵护设计学科的“学科间性”,应该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设计学科朝着越来越工科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上一股必不可缺的制衡力量。[2]这也是我们对“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一种信念和期待。

注释:

[1]祝帅:《美协与平协》,见祝帅:《设计观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祝帅:《论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展区工科艺术设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原辅材料展区:功能提升,绿色环保
卫生用品展区:产品多样化、细分化,创新趋向于提升使用感受
生活用纸展区:用心呵护,打造精致之美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振东展区中博会亮出山西新名片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