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军盖房
2019-01-10张炜乾
文 / 张炜乾
在渭北旱塬西陲的千阳县城西,一弯不宽的河水由北缓缓而来,穿过桥涵,徐徐汇入千河,向东奔流而去。站在桥上向北眺望,在河的东西两岸,鳞次栉比镶嵌着4个自然村庄,河两岸的1300亩耕地呈几何形状,美丽如画。然而,这些土地并没有因为冯坊河水的滋润而肥沃起来,相反,由于河水的冲刷,相当一部分耕地土层瘠薄,稍微深耕就会看见石子和沙土,小麦和玉米便是这片广袤土地上几辈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这些村庄、耕地和河流,便构成了侯家坡村的多维立体框架。这,就是我任第一书记的第一站。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直在土坯房里居住的侯军军(化名),从他的眼神中,似乎看不到一丁点对未来的希望和激情。
侯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老得不能再老了,在一排村舍中尤为破旧显眼。当我真正踏入这座土房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侯军军父亲残疾,不能下床;他本人患糖尿病;母亲66岁,身体还说得过去,成为家里的主劳力;妻子离婚并带走了唯一的孩子。我从心里为这家人感到悲哀、难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回到村委会,我心里沉甸甸的,真不是滋味。看来,这就是我的战场,一个真正的、没有硝烟的战场!
侯军军家的危房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时常惦记着他的小土屋。眼看易地搬迁报名接近尾声,不知道啥原因,名单里没有侯军军!我坐卧不安。
再次来到他的小土屋,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易地搬迁。我问他:“军军,盖房你咋没有报名?”军军瞅瞅母亲,母亲眼圈发红,转过身去;父亲一直保持沉默,一句话也没说。
“没有钱,我家里的情况,眼下还盖不起房。”军军怯怯地对我说。
缺钱!还缺什么呢?他家里的情况我是了解的,但军军嘴里说出的这些话,说明他们还真正缺少一些其他的东西——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精神大厦垮了,缺乏勇气和自信就难以脱贫。
军军家的房子和我老家的旧房子如出一辙,光线昏暗,屋里潮湿,天若下雨就漏,山墙也被雨水冲刷得变了形。住在这种房子的滋味,我亲尝过。若不改变这种精神状态,不扶起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即使他们的日子好起来了,也是昙花一现,兔子尾巴——长不了!我的责任感告诉我,军军的房子必须盖。
我找内行算了一下:军军一家4口人,盖四间上房80平方米,农村建房一般每平方米800元左右,6到7万元就可以建起。易地搬迁村内分散安置每人补助1.5万元,4口人就能补助4.5万元,差得不是很多。我再次来到了军军家,给他们细细算账。军军考虑了好长时间,他嘴里呢呢喃喃、支支吾吾:“我也很想盖房,但是,家里情况特殊,即使国家全部补贴,工程款、材料费也要垫付,家里确实拿不出这些钱。”他一脸无奈,显得十分为难。
脱贫攻坚的惠民春风温暖了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难道我们就让军军家“茅屋为秋风所破”?我一直为这件事情纠结,不想让军军放弃这一“改换门庭”的机遇。“我就不信这件事办不成!如果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群众对我们扶贫干部会怎么看?”
从军军家出来,在村口恰巧碰见了军军的母亲,我急忙对她说:“军军他妈,您若不忙,咱俩说说话?”她笑了笑说:“村上给军军安排了公益岗位,我去帮他打扫卫生。你想说啥我知道,闲了再说吧。”
她显然在回避我,我得想法挽留她,继续和她沟通。
“军军妈,你想不想过上好日子?想不想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
“你看你说的,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呢?张书记,我知道你实心想给我家办好事哩,我非常感激,我家这座旧房子已经好几十年了,早该换了。可是,家里困难大得很!”说着,老人有点哽咽。
“你家困难我知道,咱们共同想办法。按照扶贫政策,这次政府可以给你家补助4.5万元。如果你们盖80平方米房子,也就六七万元,自己掏不了多少钱。”
“军军的信心需要你支持,至于钱的事,你可以找邻居、亲戚想办法借点,有些钱先欠下,补助来了再给。政府这次补贴的力度是从来没有过的,机会难得,你们回去好好商量一下,三天之内给我消息。”
我苦口婆心地说着,老人若有所思地想着,朝大路那边走去。
第三天,早晨我刚起床,军军就高高兴兴地来村委会找我,说他要盖新房,前来报名了!
就这样,在政府的资助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军军家的新房盖了起来,他家只承担了 5000元费用。想想过去,看看新房,他的母亲高兴地逢人就说:“要不是扶贫,我家的土坯房不知住到啥时候呀?”
住进新房后,侯军军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劲头十足。
在新院的角落里,侯军军搭建了羊舍、鸡舍、兔舍。2017年,他养了10只奶山羊,还有土鸡、肉兔,利用农闲开展庭院养殖,从一个原先依靠别人帮助的“懒人”变为自食其力、靠劳动创收的勤快人,手头也宽裕多了。8月间,军军买了一辆三轮车,他一会儿开着车帮人拉东西挣点运费,一会儿开着车去地里干农活,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家里环境好了,2018年春节,跟随离异母亲离家多年的儿子也回来了,侯军军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心情也变得畅快多了。
从侯军军盖房中,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现在面对的贫困户基本上都是这样,长期的贫困已经消磨掉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他们要干成一件事,确实太难了,这是实情,也是无奈,更是扶贫的瓶颈,而打破瓶颈,就是对我们扶贫干部的实战考验,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