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创业 造福人民
——天下第一村的改革路
2019-01-10
华西今貌
这里是中国第一轿车村,中国第一电话村,中国第一彩电村,中国第一空调村,中国第一别墅村,中国第一长廊村,中国第一塔群村,中国第一大楼村,中国第一人均存款村,中国第一文化设施村,中国第一“10米场景圈”村,中国第一获得国家级荣誉村,中国知名度第一村,中国第一培训基层干部村,中国第一省外扶贫村,中国第一扶贫创新村……在0.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0多人,汉风吴韵的江苏华西村创造了近百项“中国第一”。
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的代总统兼国务总理曾由衷地赞叹道:“华西村不愧为天下第一村!”
可当时光倒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华西村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50年前的华西村
1961年10月,由吴仁宝担任书记的几千人规模的大队,按照中央调小规模的精神,一分为四,新成立了华西、前进、向阳、立新四个大队。
华西大队建立时,下辖10个生产队。人口667人,土地面积845亩,粮食亩产681斤,集体积累1764元,人均分配53元,欠债1.5万元。12个小自然村落破破烂烂,泥垛墙、茅草棚,小路、泥路弯弯曲曲,田块七高八低,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一丈二尺。一首传唱至今的华西歌谣:“高的像斗笠顶,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真实地反映了华西建村时的面貌。
当时,社员刨胡萝卜时目光都机警地瞟着吴仁宝和其他村干部,一旦瞧准干部的目光不看自己时便急急弯腰,麻利地抓起一根胡萝卜,往裤子上擦一把,不管上边还有没有泥,就直往嘴里填,往肚里吞,一个萝卜,嘴唇动不几下,就吞下去了。
穷够了,穷透了!如何改变华西的贫困面貌呢?正当吴仁宝日夜苦想,上下求索时,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
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的勃然兴起,使华西人找到了创业的精神支柱,找到了创业的精神力量。在群众大会上,吴仁宝提出两个问题叫大家讨论,华西和大寨,谁的基础条件好?大寨人能做到的,我们华西人为什么不能做到?
华西铁姑娘战斗队
为了制定一个符合华西实际的发展规划,吴仁宝带领干部和群众代表,在1964年的冬天踏遍了全大队1300多块田地,40多条河沟,12个村庄,一边勘测,一边商量,田块怎样平整比较恰当,新河开在哪里比较有利,新村建在哪里比较适宜。在吴仁宝的引导下,大家认为,高高低低的地要挑平,弯弯曲曲的河道要拉直,星星点点的村落要集中。他们边走、边看、边议,重造山河、建设华西的规划,逐渐明朗起来……终于制订出一幅符合村情的《华西大队学大寨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图》。
吴仁宝率领华西人开始平田整地。当时冰冻三尺,硬如铁板,一铁锹铲下去,“当啷”一声,一个白印。吴仁宝带领群众用镢头劈,用钢钎打眼,用木杠撬动冰冻土块,打开了一个个缺口。难以负载的劳累,难以忍受的疼痛,使华西人夜寝难眠,浑身像散了架似的,但鸡不叫天不亮,他们又爬起来,开始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劳作,连每年的春节,也都在田野里度过。
外村人把华西人称为“干田鸡”。超负荷、高强度的劳动,使华西人个个干瘦。吴仁宝更是颧骨凸起,双颊下陷,细腿伶仃,可他浑身都是干巴劲儿,出苦力一个顶三。
随着“做煞大队”的传播,一首民谣在华西周围流传开来:
做煞大队无搭头,
干起活来累死人。
有女不嫁华西去,
宁愿扔在河浜里。
……
吴仁宝带领华西人硬是凭着一股改天换地脱贫致富的热情,一股劲苦干了8年,赢得了人变、地变、产量变,实现了“吨粮田”!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迅速崛起的奇迹,震动了全国。
196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司令员兼江苏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许世友来华西考察,他充分肯定了华西人重造山河的成就,并在华西召开了周围几个公社的大队书记座谈会。当陆桥公社的一位大队书记衣冠楚楚地来到会场时,这位传奇将军一把揪住他;“你也是大队书记?你不要干了,也不要开这个会了!你看吴仁宝,捋着胳膊,赤着脚,手上的老茧有铜钱厚,这样的书记才能领导好生产,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大邱庄之行,引发华西人立下了实现亿元村的壮志
改革开放以后,华西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连战皆捷。塑纺厂、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等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以华西为代表的苏南农民,掀去了“70年代造田”的一页历史,揭开了“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的序幕,开始了由温饱到小康以至现代化的跨越!
1984年8月上旬。应江西省南昌市郊区人民政府邀请,天津大邱庄、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上海马陆、广东联星的代表聚集在湖坊乡顺外村,召开了一个中国农村的“六雄会”。赵毛妹、吴协德代表华西出席。代表们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切磋发展经济的经验。当大邱庄代表张玉银报出1983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3002万元,人均万元时,与会者瞠目结舌,当时其他5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还在千万左右。
赵毛妹、吴协德算了一下账,1983年华西村1123人,工农副三业产值为1349.01万元,人均12012.5元。华西人均产值虽比大邱庄高2012.5元,但深感村级经济总量不如大邱庄。赵毛妹、吴协德匆匆赶回华西,向吴仁宝作了汇报。吴仁宝不听则罢,一听便激起他敢争第一的英雄性格,他要再赴京津考察,学习发展经济的经验。
10月2日,秋收、秋种还未结束,吴仁宝即率20多名村办企业的干部,赴京、津郊区参观学习。12日,吴仁宝一行来到大邱庄,受到大邱庄人的热烈欢迎。
禹作敏握着吴仁宝的手说:“华西是老典型,我们是新兵,后来居上。华西在综合发展、共同致富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我对你老吴久仰大名,相见恨晚,你们这次来,要多住几天。”
“我早就耳闻大邱庄的事迹了,这次专门来取你们的真经,你可千万不要对我们保密呀!”
禹作敏豪爽地拍胸脯:“哪里不帮,华西要帮。我是带着真诚的感情来接待你们的。北方我老大,我第一,南方要数华西。我们两家南北共同发展。你们这次来,主要想了解些什么?”
1968年6月,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前排右二)带领村民出工
“请你多介绍些用人、管理体制、开发市场等方面的经验。”吴仁宝诚恳地说。
禹作敏猛抽了一口烟,吐出了一大团烟雾,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道:“一个单位只能用一个大能人,大能人手下出现了小能人,可以先给他个小单位,搞好了,他也就成人才了。人才带动事业,事业造就人才,干成了大事业,也就培养成了大人才。要用好‘土财神’,把城里那些‘高价老头’请来。”
“在体制上,我只管四总厂的厂长,让他们之间竞争,为他们当好三员,政治上的指挥员,经济上的服务员,单位之间的调解员。开发市场上,在各地聘供销员,办公司,叫他们打大邱庄的牌子,为大邱庄销产品,购原料,我只与他们订一条:犯了法你负责,赚了钱互相分。”
吴仁宝一行对禹作敏的坦率回答,十分感动,决定在实践中择善而行。
回华西后,吴仁宝随即又派了孙耀兴、朱进达、孙满良二赴大邱庄调查,三人又考察了半个月,向吴仁宝作了详细汇报。吴仁宝又请他们在村民大会上作了详细介绍。华西人两赴大邱庄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论语·里仁篇》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吴仁宝不仅仅是自省,而是进一步指出对方的缺点,拉对方一把。他在后来与禹作敏的交往中,发现在禹作敏身上,还隐藏着许多潜在危机:富裕使他忘乎所以,成功使他过分自信,荣誉使他唯我独尊……吴仁宝深知挫折教训和谦虚谨慎的珍贵,他不愿看着禹作敏沿着这条轨迹滑下去。他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对禹作敏说:“老禹,你这一辈子小事是出不了,谁也轻易动不了你,将来要出就可能是大事。我们靠改革开放政策,做出了一点成绩,党和人民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够多、够高的了,我们要头脑清醒,要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通过彻底的自我素质的更新,完成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我说这些话,也是和你共勉。”
可禹作敏哪里听得进去。连原农业部部长、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会长何康好心劝他“不要骄傲自大,要谦虚谨慎”时,禹作敏都讲:“何部长,你讲的话,我只能听一半。”何康生气地说:“我讲你,也只讲了一半。”
禹作敏出事后,华西党委除派赵毛妹赴大邱庄劝阻外,还组织华西的农民企业家认真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研究“禹作敏现象”,把他作为一面镜子时时警醒,以防止这样的悲剧在另一种背景下重演!
但不论禹作敏后来结局如何,吴仁宝带着华西人的大邱庄之行,确使他们找到了一个发展经济的竞争对手,引发他们立下了实现亿元村的凌云壮志。
苦战三年,实现亿元村
1985年8月19日。
南京雨花台。
绿草如茵,山清水秀,林涛阵阵。在巍巍死难烈士纪念碑的平台前,一位年近花甲的农民,面向纪念碑,缓缓有力地举起了右手,拳头直指苍天,誓词声震九霄:
苍天在上,大地作证,我华西村的100多名农民代表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决心苦战三年,目标一亿。谁若三心二意,老天不容,百姓不容……
领誓的吴仁宝激动得哭了,他身后的100多位兄弟也泪水满面,此时,一场雷阵雨倾落在纪念碑前。100多位华西人在雨中举拳肃立,脸上的雨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
在风声、雨声中,这种带有传统文化烙印和现代色彩的对先烈盟誓的誓词刚一落地,吴仁宝忽然转过头来,面对他率领的这支“农民军”说:
我们跑了250公里的路,来向革命先烈盟誓,就是要实现我们制定的亿元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是我们这些党员、村干部。我们搞经济、搞建设,也要像革命先烈那样,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我们要不怕牺牲,克服困难,党员、团员打先锋,干部、骨干挑重担,决战三年,实现亿元村!
起誓,新征战的动员令!
明志,奔向亿元村的前奏曲!
宣誓回村,吴仁宝又主持了3年承包签字仪式。当80名承包者一个个要在合同书上签字时,都感到了手中笔的份量。吴仁宝带头画押:如果1988年实现不了亿元村,家产全部归公!一种目标不达“何以家为”的冲天气概,感染了在场的承包者,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个个立下了军令状,表示要向革命先烈学习,拼死拼活也要实现规划的目标。
华西人跳出“村门”、攻进“城门”、闯出“国门”,横向联合,借脑袋生财,借梯子上楼,在大城市、大工厂请人才,走联营之路,找联营厂家,往大船上绑,往大船上靠,发挥联营单位的各自优势,连造了工业上的“巡洋舰”。
1988年,华西亿元村的目标如期超额实现。
吴仁宝又乘胜提出了建成“三亿村”“五亿村”“十亿村”、“十五亿村”“二十亿村”“五十亿村”……的奋斗目标!
2003年8月5日上午,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地表温度升到了近40℃。在巍峨壮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新上任一个月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率领30名年青的村党委委员,顶着炎炎烈日,面向先烈,纷纷举起了铁拳,立下了铮铮誓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奋力冲刺今年100亿,夺取明年200亿;苦战三年,拿下可用资金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