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小康建设进程评价研究
2019-01-09张晓昱綦雪飞
张晓昱,綦雪飞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根据国情,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然而这种水平是低层次的,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经济、文化、民主、环境、人民生活五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并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指出,在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还应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重要研究课题。
张碧星(2006)运用云南省统计数据,并考虑地区结构因素对云南省的全面小康社会进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较为落后,区域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还应努力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区域和谐发展[1](P1~4);赖昭瑞,汪冬梅(2006)采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资料中的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应采取措施缩小城乡系统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从而加快山东省农村的小康进程[2](P20~23);刘建永(2015)通过对2011年~2015年内蒙古全区的小康社会构建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内蒙古十二个盟市的小康社会综合得分,并将全部的盟市分类绘制成树谱图,最终提出农村区域建设应集中发展,并以经济发展为关键[3]。
本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山东省居民小康发展进行跟踪研究,通过统计的相关资料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收集到能够较好衡量小康社会标准的数据,科学地建立山东省的小康建设指标体系,从而对山东省各地市小康进程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把握山东省居民小康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找出山东省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山东省出现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帮助加快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山东省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内涵,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得到了修正和完善,参照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总布局,从经济、政治建设、人民生活、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4](P52~60)。
由于山东省各市的小康建设监测系统并不十分完善,有的指标不容易监测且无法通过计算得到,因此,为了使结果不会有太大偏差,在建立指标体系时,有些指标需要用含义相近的且数据可获得的其他指标代替。
为了科学的建立指标体系,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从五个方面构建,但由于政治建设方面缺失具体数据,因此仅从4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再结合山东省的发展状况和省情,同时参考了以前其他省市的小康研究成果,建立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
表1 山东省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着科学合理的宗旨,本文构建了山东省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旨在评价2016年山东省居民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质量,利用2016年各项指标的数据纵向比较山东省居民小康的建设情况,横向比较山东省各市的小康建设状况,要求选取的指标应在山东省统计年鉴或各市的统计公报上有体现,这增加了指标的选取难度,导致最终入选的指标较少,例如各市的自然增长率、基尼系数等均没有数据,不能体现在指标体系中。
三、山东省17地市小康社会建设因子分析
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从《山东统计年鉴2016》以及山东省各市的统计公报选取了山东省17地市的2016年的相关数据。
在做因子分析前,由于12个指标中既存在正向指标又有逆向指标,因此首先对原始数据做正向化处理,这样使得到的所有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将恩格尔系数转换为“1—恩格尔系数”,将“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的数据取倒数[5](P67~70)。然后,对处理后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2.1因子提取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注: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2中可看出前三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将这三个公共因子提取出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7.29%、25.744%、24.038%,累计贡献率为87.072%,可以认为效果较好。
2.2因子载荷矩阵
采用Kaiser标准化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结果如表3:
表3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F1在X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3(城镇化率)、X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X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X11(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X12(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上负载较大,这几个指标来自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这三个子系统,这一因子综合性较强,因此可将F1命名为综合发展因子;
F2在X1(人均GDP)、X4(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两个经济建设方面的指标上负载较大,因此F2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
在X7(恩格尔系数)、X9(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以及X10(城乡居民文化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指标上负载较大,恩格尔系数反映人的物质生活质量,其余两个描述的是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因此可将F3命名为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子。
F1综合发展因子,权重为37.29%,比例最大,与现实相符合,F2经济发展因子权重为25.744%,在小康建设进程中非常重要,公共因子F3生活质量因子权重为24.038%,其在小康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2.3因子得分
由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共因子F1、F2、F3,得到山东省17地市的3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并以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37.29%、25.744%、24.038%占总方差贡献率87.072%的比重作为权数,对F1、F2、F3加权平均,得到各地区的综合得分F。计算公式为:
(1)
从而得到山东省17地市的3个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如下表,其中综合得分按降序排列。
表4 因子得分
2.4公共因子分析
经前文的因子分析处理后,选取了三个公共因子:综合发展因子、经济发展因子和生活质量因子,公共因子从不同方面来反映山东省各市建设的差异情况,并且每个公共因子对综合得分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个公共因子进行分析。下表是三个公共因子的得分排名以及相应的综合得分排名情况。
表5 各因子得分排名
(1)综合发展因子(F1)。根据前面的因子分析可以发现,综合发展因子包含了大多数指标,由12个指标其中的7个构成,且该因子方差贡献率是F1、F2、F3中最大的,说明综合发展因子在山东省小康建设评价中的重要性。
由上表,也可看出综合发展因子和综合得分的排名情况大体是保持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因此可以得出综合性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康建设中,应强调各方面的发展实力。
(2)经济发展因子(F2)。F2的方差贡献率为25.74%,在3个因子中排名第二,经济发展在建设小康进程的也很重要。
通过观察得分排名情况,经济发展因子排名也与综合排名大体一致,有少数例外,因此经济发展对小康建设有直接影响。
(3)生活质量因子(F3)。生活质量因子权重为24.04%,与经济发展因子权重相近,表明在小康建设进程中生活质量是不可忽视的,包括了物质和精神生活。
但是观察上表可以看出,生活质量因子的得分情况与综合得分之间并非是简单地同方向或反方向的变动。有的生活质量得分排名靠前的地市,综合得分不一定高,例如滨州,生活质量因子的排名靠后的地市,其综合得分也不一定低,例如青岛和烟台。
通过以上三个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排名得出结论:综合发展因子和经济发展因子的得分越高,相对应综合得分也越高,因此可以认为加快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康建设进程。但生活质量因子与综合得分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同的市要根据各市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计划,这样可以更好的加快小康社会进程。
四、山东省17地市小康社会进程聚类分析
通过前文的因子分析,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并得到了各个因子的得分,然后将三个因子的得分情况作为数据的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3.1聚类分析
采用可操作性强的系统聚类法,欧式平方距离对距离进行测量,以及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
图1 聚类分析树状图
3.2分类结果
最后将山东省17地市的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分为以下五类:
表6 山东省17地市的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分类结果
根据聚类结果,将山东省各市划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青岛。根据综合得分排序可知,青岛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发展因子也在17地市排第一,青岛自然地理位置较好,是沿海开放城市,也是旅游城市,2017年青岛在全国城市GDP榜单位列第12位,综合建设及经济建设处于山东省前列,因此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在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第二类是济南和淄博。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具有优胜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积极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建设较好,济南与淄博相邻,这两个城市的综合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三,综合发展因子和生活质量因子得分也很高,淄博的经济发展因子排名靠前,而济南排名靠后,二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仅次于青岛市。但淄博作为工业化城市,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程度较高。
第三类是威海、烟台这2个市,威海和烟台市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两市相邻且均位于山东的东部,为沿海城市。这两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和经济发展因子得分较高,但烟台的生活质量因子得分较低。烟台市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上实现了共同增长,但二者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并呈扩大趋势,由于农村的食品支出和文化服务支出占GDP比重较低,导致烟台市整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GDP比重低,生活质量因子排名靠后。
第四类是东营。由分类可知东营自成一类,根据因子得分,东营的经济发展因子得分最高,生活质量因子得分排名中上,综合得分也较高,东营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的胜利油田使得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也带动了东营的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综合发展因子与综合得分排名有很大关联,大体上是同方向变动,但东营的综合得分较高,综合发展因子得分却是全省最低,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是全省最低。东营是资源型城市,这类资源型城市通常是依靠当地的资源产生和发展起来,所以它们一般是以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6](P96~101),东营就是依靠胜利油田使得经济较为发达,然而这类资源型城市也普遍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象,这拉低了综合发展因子的得分,使得东营与其他地市有很大不同,因此自成一类。
第五类是日照、枣庄、聊城、德州、泰安、潍坊、莱芜、滨州、济宁、临沂和菏泽这11地市。这11地市综合得分排名在后半部分,都是中西部内陆城市。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使资源和企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鲁西南的菏泽,聊城,枣庄等市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因此这11地市的经济发展因子得分排名在后半部分。他们的环境污染程度也普遍较高,大部分的污染来自于工业发展中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特别是临沂和菏泽两市由于发展落后,导致生产设备和技术的相对落后致使环境污染严重[7](P166)。
3.3山东省各城市小康建设水平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山东省各地区的小康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有的城市差距较大,可将以上五类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1)小康建设完成度较高的地区。第一、二、四类是小康建设程度较高的地区,从因子综合得分可以看出排名都靠前,这几个城市的小康建设进程较快大都有原因和其特点,例如青岛是沿海开放城市,济南、青岛等地市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旅游、电子信息等产业,东营的凭借其石油资源带动经济发展,且这类城市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是位于胶东半岛,是山东省半岛经济开放区的前沿地带,地理位置上又与大连和秦皇岛等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毗邻,因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
(2)小康建设完成度一般的地区。第三类是小康建设程度一般的地区,这2个市中的经济发展因子得分排名靠前,生活质量因子得分排名靠后,这类市的小康建设程度一般,应该加以引导,推进小康建设,继续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3)小康建设完成度较差的地区。第五类是小康建设进程较差的地区,山东省的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中下游,且鲁西南的城市地理位置不够优越,使得山东省目前的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因此这一类别在因子得分综合排名中靠后,经济发展因子得分较低,在全省排名靠后,受到经济基础的限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缓慢,因此大都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这些地区2016年实现目标存在一定难度,应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五、山东省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实力也越来越强,但区域发展差异有扩大趋势,从因子得分排名也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有较大差距,尤其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资金、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都能解释这一现象。首先,山东省的大部分高校等教育机构分布在东部各地市,因此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技人才都多于西部地区[8];其次,产业结构格局方面,济南、青岛等地市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正相反,东营这类资源型城市依靠石油资源大大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大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但却压制了第三产业发对经济增长的发展和贡献率,也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大,若资源枯竭经济将会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如临沂、菏泽发展落后,导致生产设备和技术的相对落后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西部的其他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的排放。东部利用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自然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许多人才和资本,也使得西部资金匮乏,人才流失,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相比比较缓慢。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将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为减小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加快山东省各地市的小康建设进程,应从引起差距的根源出发,逐个突破:
首先,人力资源差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人口文化素质东部高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也可以解释经济的增长,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较少。经济长期落后,导致人才外流,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群整体素质互为因果,应当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教育资金的带动效应,增加贫困地市的教育投资,同时努力引进人才和资本,进而提升山东省西部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人才大量集中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9](P77~79);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山东省东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例如东营的油田、枣庄的煤矿、莱芜的钢铁是各市的支柱产业,因此这几个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这类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更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逐步转型,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合理化和高级化,利用各地区的优势,例如潍坊寿光的蔬菜博览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也需要积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等。
最后,近年来山东省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因调整轻重工业比例,修正污染大的行业,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而环境污染轻的工业,政府也应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改善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的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实际中减少生产过程中能够污染物的排放,还应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大,加大环保知识的传播对于人口众多的山东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0](P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