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顺应模式下《黄帝内经》委婉语英译研究❋
2019-01-09李莉莉牛海燕徐海女蒋辰雪
李莉莉,牛海燕,徐海女,蒋辰雪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随着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中医典籍英译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如李照国[1]对《内经》的修辞特点及其英译进行了比较分析,冯文林等[2]探讨了当代翻译理论在《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但从语用学视角对中医语言中的委婉语英译研究却鲜有人涉及。本文试从关联-顺应论视角出发,对《内经》中的委婉语英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新思路。
1 关联-顺应模式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Verschueren创建的顺应理论,反映了语言使用的动态性。国内学者杨平在综合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顺应模式。该模式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它包括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关联假设是说话人对符合关联原则语境顺应的结果;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音位、重音、语调;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式的长短;命题结构和内容;篇章结构和内容)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3]。李占喜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4]。
关联-顺应模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翻译、跨文化交际、广告语、言语幽默、隐喻等众多研究领域,如徐湘平[5]、陈敏[6]从关联顺应的视角对委婉语进行了分析探讨,刘献鹏等[7]基于此理论探究了中医模糊语英译策略。该模式融合了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医典籍英译。
2 委婉语
2.1 委婉语概述
与汉语委婉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是euphemism,在16世纪80年代初,西方学者George Blunt首创euphemism一词,并将其定义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8]。委婉语是人类各语种均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9]。委婉语通过间接含蓄的表达方法,使语言读起来文雅,听起来顺耳,给人以美感,同时也映射出社会文化与心理的方方面面。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委婉语的书面记载,如《左传·桓公六年》中“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因社会禁忌而避讳,体现出了委婉语的重要功用。
2.2 《内经》中的委婉语
委婉语是社会文化的全息胚,从中可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10]。《内经》这部千古名作受我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表述精炼,文化色彩浓厚,具有极高的医史学价值。古人讲究用语精当典雅,故而委婉语在《内经》中得以生动体现。根据其表达作用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出于礼貌类的委婉语。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谦和好礼,对自己以谦称,对他人以敬称,如“愚诊之”“上工救其萌芽”“其有天宦者”等;二是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自古以来,人们谈死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往往用其他同义的好听之辞来替代,如“予之短期”“绝人长命”“百日尽已”等;三是与生殖等有关的委婉语,如生殖器官“魄门”、性行为“阴阳合”及怀孕“抱人形”等不愿直说或羞于表述的生理现象,还有不便明说的生殖类疾病如“泾溲不利”“地道不通”等。
3 《内经》释义本及两英译本的选取
《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医理精微,文字古奥。本文选取《内经》的释义本《黄帝内经素问校释》[11],两个英译本分别为李照国译本[12](以下简称李本)和伊尔扎·威斯(Ilza Veith)译本[13](以下简称威本)。国内知名学者李照国兼具英语与中医药知识背景,长期致力于中医经典的翻译和研究,其所翻译的《内经·素问》于2005年出版问世,被纳入“大中华文库”之中,为世人所推崇。威斯则是美国医史学家,将《素问》的1~34篇译成英文,并于1949年公开出版,此节译本对中国医学典籍的国际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对当今中医典籍的翻译具有借鉴意义[14]。两位译者的母语、文化教育背景、翻译目的及潜在读者群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两译本进行探讨研究可为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4 《内经》委婉语译例分析
关联-顺应模式契合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可合理阐释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过程。在此理论框架中,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寻找最佳关联语境,进而根据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认知能力进行动态顺应。翻译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三方的互动,在关联-顺应模式的指导下,对《内经》中的委婉语加以探析,有助于中医英译视角实现创造性的拓展,从而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具体译例分析如下。
例1: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李本:Qibo answered:“This theory was kept secret by the Shangdi (the emperors or monarchs in ancient times)and I studied it from Xianshi (late master).”
威本:Ch'i Po answered:"That which was kept secret by the emperors of old was propagated and perpetuated by the early teachers."
分析:王冰注:“上帝,谓上古帝君也。先师,岐伯祖之师僦贷季,上古之理色脉者也”。此例中“上帝、先师”均为表示敬称的委婉语,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李本采用音译加注的译法,“Shangdi,Xianshi”较好地保留了这种特殊称谓的“异国情调”,注释部分在顺应语境的同时,也为译文读者提供了实现最大认知关联的可能性;威本以意译的方式来处理,但如“先师”译为“the early teachers”并未取得最佳关联,译文片面有失偏颇,读者亦不能获悉原文中的正确信息。相比之下,李本关联顺应度较佳。
例2: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李本:That is why [they could maintain a desirable] harmony between the Shen (mind or spirit)and the body,enjoying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
威本:By these means the ancients kept their bodies united with their souls,so as to fulfill their allotted span completely,measuring unto a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y passed away.
分析:生活中人们最忌讳的便是死亡,中西方文化关于此类语言禁忌的表达具有共性,涉及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本例中原文分别用“尽终”“去”讳饰“死”字,两译本也并未直接使用“die”等字眼。李本中“enjoying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仅译出“享有健康长寿”这样比较笼统宽泛的信息。相比之下,威本较为细致地将读者的认知语境考虑在内,遣词造句也更符合英语国家的认知习惯和文化习俗,使用了英语里对应的委婉语“pass away”,这种意译方法成功地激活了译入语读者脑海中固有的“文化图式”,使其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委婉语认知效果。综合来看,威本关联性强、顺应度高,更胜一筹。
例3: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李本:Failure of the Canglin (granary)to store up is due to failure of the Menhu (anus)to restrain.Incontinence of urine is due to failure of the bladder to store (urine).
威本:And when granaries and store-houses do not store provisions,it is as though doors and gateways had no meaning and importance.When water and wells do not cease to run it is as if the bladder were not able to retain liquid.
分析:脾胃为仓廪之官,故仓廪实指脾胃。门户,指肛门。要,约束的意思,说明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中气失守可出现泄利不禁的病变。水泉不止,即小便不禁。《太素》卷十六杂诊注:“水泉,小便也。”此处用“仓廪不藏”“水泉不止”婉指不便明说的病情,为获取原文的最佳关联含义,首先对于古人委婉表述中所蕴含的医学信息要有充分正确的理解:李本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很好地传达出了原条文的中医学信息,使人一目了然;而威本译文只停留在字面含义的处理上,并未在原文认知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也就无法使译文读者获知隐藏于原文中的深层次委婉语内容。接下来在动态顺应的过程中,李本连用两个“failure of”,不仅使释义完整,也译出了中医典籍的语言形式美。
例4: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阴阳别论篇》)。
李本:[Qibo] said,“Diseases of double yang (the stomach)involve the heart and the spleen,leading to unmentionable problems (difficulty in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 or sexual disorder)and no menstruation in women.
威本:The disease of the two Yang affects the heart and the spleen,and this must not remain hidden and ignored;otherwise woman will not menstruate and man will not have a sufficient monthly emanation.
分析:不得隐曲有两说。一指二便不通利,如《太素》卷三阴阳杂说注:“隐曲,大小便”。另一指阳道病,王冰注:“隐曲,隐蔽委曲之事也”,即性机能障碍。威本译者在解析原文语境时,因有限的中医知识而未能找到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大关联,进而在话语产出的动态顺应中造成误译。这一失误可导致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偏差,使得交际受阻或失败。李本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先将“隐曲”直译为“unmentionable problems”,继而以括号加注的方法有意识地凸显了原文的交际意图,这种译法有助于译文读者达成与原语作者之间的最佳认知关联,交际效果较为理想。
5 关联-顺应模式下《内经》委婉语英译对策
在关联-顺应模式的指导下,委婉语的英译过程就是译者寻求最佳关联,顺应关联语境,从而作出相应语言选择的过程。以上译例剖析有效佐证了关联-顺应模式对中医翻译的阐释力,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典籍中的委婉语翻译可采用如下策略和方法。
5.1 注重文化、音译加注
作为一种语言与文化现象,委婉语植根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言语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经》中存在的一些委婉语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相近或对等的婉转表述,这时不妨采用音译加注法,音译后解释说明或加注不仅可以使译入语读者领略到原语的“异域风情”,又有效地使读者明白原文的信息内涵。如例1中的上帝Shangdi (the emperors or monarchs in ancient times)、先师Xianshi (late master)及《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的真人Zhenren(immortal beings)、《素问·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中的宗筋Zongjin(the scrotum and testis)等,以音译后解释说明的方法,在顺应的过程中选出与译文关联最佳的表达,以便于读者理解。
5.2 概念转化,合理意译
由于委婉语的文化性、民族性等特点,一些中医典籍中的表达颇具“特色”,译者在关联顺应的前提下可使用意译。如例2中的“去”对应的概念便是“死亡”,意译为pass away,很好地保留了原语的委婉色彩;《玉机真藏论》中“再拜而稽首”,“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此处表达了黄帝对岐伯极为礼貌的待遇,为填补读者的认知空白,将其译为kowtow,这种概念上的转化既能实现意义上的对等,又能使读者产生最佳认知关联;再如《宝命全形论》中“黔首共余食”,“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此类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婉约描述,因此,译为目的语中的ordinary people表达贴切,使人明白晓畅,可淋漓尽致地再现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5.3 术语西化,简单直译
在翻译《内经》这部医学巨著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出中医特有的文化内涵,更要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医学信息。中医典籍中很多委婉语的含义在概念上与西医术语(或委婉语)对等,采用直译法可简单明了地使译入语读者获取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如“阴阳和”即男女两性交合,copulate既译出了其内涵,又不失雅致;生殖器官类委婉语如“门户”“廷孔”“阴器”分别直译为“annus”,“urethral orifice”和“genitals”;“重身”“月事”用“pregnancy”与“menstruation”表达;“阴痿”“水泉不止”等表示疾病类的词语也是直接译出实际含义,分别为“impotence”“incontinence of urine”。这种译法根据最佳关联原则,简单直接地顺应了语境,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使译入语读者理解了原文内容。
6 结语
正确运用理论指导对中医英译意义重大,以关联-顺应模式这一新视角来指导中医典籍英译时,译者需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正确认知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前提下,调动现有认知资源,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继而在译入语认知语境中进行动态顺应,真正起到原文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在中医委婉语英译的过程中,应动态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以实现成功交际。从最佳关联与动态顺应出发,探索中医英译,不仅可以逐步完善翻译过程,也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