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好手艺再看“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2019-01-09陈聪
陈聪
《考工记》是第一部关于手工艺的专书,据考证其成书时间并不固定,也非一人一时所著,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理了跨越殷商至战国期间的关于工艺设计、制造方法、管理模式、工艺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直至西汉河间献王刘德编校整理《周官》时将《考工记》补入,后刘歆时改《周官》为《周礼》,由此《考工记》成为《周礼》之一篇,称为《周礼·冬官·考工记》。虽然《考工记》在后世的编纂、流传过程中出现和很多错乱和遗矢,但是其记载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有据可查你的历史文本,而其中承载的设计思想更是影响了随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手工造物原则。其中“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了手工造物不可或缺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个要素,也是手工产品能够为良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这里的良不仅仅是指作品制作的精良,更多的是综合天、地、器、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标准,顺应天时接引地气,再以良技施以美材之上。由此可见,《考工记》认为良器应符合特定的生产和使用环境,同时考虑到功用、审美、文化等多方面,因此它既是生产的指南,也具有哲学高度。
然而,此后约两千二百年时间里,再无类似手工艺专书出现,而历代有识之士对于手工艺好坏的品鉴也过于零碎,文人的品评个性化和随意性太强,无法形成理论对对手工艺生产产生影响。《考工记》的造物理念再起形成之后的两年多年一支具有相对的权威性。统治阶级的推崇也在匠人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可,形成社会共识。指导近代中国发,在社会结构与机械工具的双重冲击下,此共识才有所松动,出现些许激进观念。直至今天,《考工记》所呈现出来的手工造物原则依旧可以借鉴,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手工艺发展。新时代的手工艺该有新的形式、新的审美、新的朝气。因此,在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好形势中,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策划,在继承《考工记》核心观念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合此四者为中国好手艺”的新标准,并以此为导向,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好手艺展”。所谓“材美”,指手艺人秉持绿色、环保、和谐理念,珍惜材料,巧用材料,实现对材性之美的发掘与呈现。所谓“工巧”,指工艺的施展有独创性,能恰如其分地服务于形式功能。所谓“器韵”,指作品整体完美,宛若天成,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所谓“时宜”,指作品形制新颖,能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材美、工巧、器韵、时宜,”合此四者方为“中国好手艺”。这个好工艺的标准既是当代的,也是中国的,它包容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诠释以人工合天工的精妙智慧,尊重个性创造性发挥,包容质朴、清新、雅致、华美等审美格调的多样性追求,确立既便于身,又益于心,用与美相统一的当代手工艺造物原则。
1.天时与地气——外部制约条件的弱化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考工记》从生产的角度阐释时节与地理对成器好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造物的原则是在经年累月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相符合。“郑之刀,宋之金,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各地均有各自的特产,是在交通能力较低的社会条件下所出现的必然结果。物品、信息交换的缓慢,带来的是用具、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考工记》中所提及的“地气”。在北方合用的器物拿到南方就不符合使用习惯,在南方生长木材到北方就无法使用。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中,环境与气候的差异,使得地气成为了制约手工艺生产的重要一环,也因地气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产品风格。“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宁,有时以则;此天时也”天时,首先对材料的优劣具有极强的限制作用。如造车“斩三材必以其时”,“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才能造好车。“弓人为弓”篇中“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均说明制器材料均需按照天时的不同选取,不同时节材料的特性不同,均会对器物最终的呈现产生影响,而好的器物制作就是要顺应天时。其次,古代工匠劳作以农耕文明的四时更替为基础,除官营作坊以外,大多是手工造物劳动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下,大多数工匠要兼顾农耕,一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门类,如兴修水利、营造工程、制作器械、纺织染绣,就需要顺应时令变化在农闲时进行集中生产。此外,天时对古代造物的影响与古人对“天”的理解紧密相连。天是虚空、天是高远、天是道、天是礼。正如《中庸》所说“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人造物多取材于自然,牛角、木材、矿藏均被认为是天赐,除了从自然获取材料之外,也逐渐形成了对“天”的敬畏之心。人们对天的敬畏逐渐地形成了制器的规矩,甚至礼制。如《礼记▪月令》中记载天子所用食器夏季“高以疏”“疏以达”;季夏 “圜以闳”;秋季 “廉以深”;冬季 “闳以奄”。可见因天时不同,所食不同,为配合不同的功用,器物造型与纹饰均需有所变化。由此可见,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甚至是古人对造物的思维方式,均受到天时地气的制约,也必然成为影响深远的《考工记》造物原则要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均出现了变革性发展。手工业产生了更细的分工,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样式,出现了像鲁班、墨翟、李冰这样的大匠,也出现了《考工记》这样的工艺类专书。当今的中国又一次处于科技变革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交通的便利带来的是材料交换的迅速与加工能力的极大提升,使得手工造物行为对于天时与地气的依赖度大大降低。原本看天吃饭的手艺人已经能通过科技手段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四时轮替与风雨明晦对生产的影响微乎其微,作为外部制约条件的天时地气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当代好手艺标中准提出用“材美”来包容“天时”“地气”,成为衡量当代好手艺的构成要素之一。
2.材美与工巧——手工艺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考工记》中,还是在当代的好手艺标准中,材美与工巧一直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手工造物是人通过一定的生产劳动对材料进行加工,改变原材料的性质、造型、色彩等因素,使其成为能够供人使用的器具。因此,材是基础,工是手段,器物的好坏与材的美和工的巧关系重大,材美工巧也就成为手工艺亘古不变的造物原则。
提及材美,首先是指材料本人所体现的材质特点。在手工造物中,质地不同可使器物展现出各异的触觉与视觉感受,也就会自然被人分出等级。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可见古人认为玉比石,美质地越纯的玉石越有价值。其次,匠人对材料的利用有时是组合式利用,这就要求做到集众材之用,合成一有机整体。要将材料的性能通过调整组合,使材料与功能之间相适应,达到质优之美。《考工记》记载了当时制造车辆的用材技巧:“一者以为媺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的摧,引之则绝。” 可见,材料组合有时是为实用,提高耐用性;有时是为装饰,提高美观度;有时是为节约,将珍贵原材料用于醒目处,以提升价值。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是巧用材料,符合“材美”的要求。再有,对使用者来说,器物最终呈现出的经过人为加工后所显现的美是极为重要的。聪慧的匠人在经年累月中形成对材美的认知,以高超的技艺,挑选合用之材,因材施艺,既注重材质本身的质感和纹理,由通过高超的技艺将材质特性用更集中且直接的方式予以最大化展现,赋予器物以超越材质之美。这种将材质加工后体现出的美感,带给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审美感受。
“工”是工艺,在手工艺中特指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或改变形状及性质,或加以装饰。无论何“工”,其要求必定是“巧”,是匠心的体现。“巧”,《说文解字》谓“技也”,在材料上施技以巧,以成良器。手工艺中的工巧,首先应以实用为先。手艺人造物必须做有用之工。《墨子》说得最清楚明白:“利于人则巧,不利于人则拙。”墨子在其学说中明确的表述了利人的造物观念,并进一步提出“先质而后文”的基本造物原则,认为造物应首先注重其实用功能和功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装饰等审美价值。墨子曾言“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因此,工巧指的是经过精湛的技艺,使原有的材料具有实用价值,在其之上在进行进一步的装饰雕琢。其次,工巧要合乎规矩。传统造物活动中,手艺人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逐渐形成了“工”的规矩,是规律化的技艺,是造物能够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原则。除此之外,规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用适合的材料制作适合环境的物品。韩非在《喻老》中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不羹菽藿,则必旌象豹胎。旌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从工巧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一件美好的器物是需要有其他的器物相配的。匠人造物要考虑到器物所处环境,不能随心而欲为所欲为,这既是规矩,亦是工巧。第三,工巧还应适度。“工”的意义在今天被手艺人和消费者无限扩大,甚至将“工”的多少与作品的优劣对等。这是由于装饰的“工”往往能被人关注,但要知道,繁复与简约的装饰均具有其可取之处。或追求“雕缋满眼”,或追求“清水芙蓉”,此时就需要“度”来发挥作用。适度的装饰能够给美材增添华彩。反之,则为“巧饰过度”,出现矫揉造作之病。
今天,人们对材美工巧都有新的认识,这种新认识正是来源于当今的时代、来源于时代的新技术、新形式。种类繁多的新型材料、加工技术,使得“材”所呈现出的“美”更加的丰富与多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功能主义、消费主义、理性主义,逐渐形成了简约、绿色、环保等时代风尚,这在建筑、交通工具、大都市、新城镇、日用商品中均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当前的大多手工艺依旧延续着明清宫廷风格,强调装饰的奢华、吉祥纹样的堆砌,追求材料的名贵和工艺的繁复。这种费工、费料的创作方法逐渐地被市场所抛弃,更别说进入80后、90后年轻人的生活了。因此,今天的“材美、工巧”应该立足于当代,以当代的眼光和审美来评判,改变手艺人的落后观念,逐步与当今时代的文化、技术、审美相契合。
3.结语
纵观中国好手艺所推崇的“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好手艺新标准,以材美来包容天时与地气这一对被弱化了的外在制约条件,同时在传承材美与工巧的同时,不断强化其在手工艺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又以器韵来强调手工艺作品的完整性与文化传承的功能性。以时宜揭示手工艺的当代性,并引导当代手工艺跟随新时代、激发新活力、满足新需求、步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