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工艺
——大师进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建构
2019-01-09田伟玲
田伟玲
1.花丝工艺进课堂课程现状
1.1 花丝工艺课程介绍
传统工艺进课堂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首饰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主要引进金银细工方面的工艺美术大师来校授课,为期四周,课时量64课时。此类课程开设对象为首饰专业方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其教学目标主要为:使学生深入认识了解传统首饰工艺文化的发展和现状,掌握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方法。
近年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传统工艺进课堂课程引进多种工艺,主要有:花丝工艺、錾刻工艺、锻造工艺、红木嵌工艺等。花丝工艺课程是首饰专业传统工艺进课堂引进的主要课程,主要聘请贵州、云南地区的手艺人来校授课。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花丝工艺的当地工艺状态介绍、花丝工艺制作流程练习(拔丝、搓丝、掐丝、填丝、焊接、打磨)、花丝工艺课堂实践等。授课前,陪同教师会根据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与艺人进行沟通,主要包括课前沟通、课程协助、授课引导、课程计划安排等环节。
1.2 花丝工艺授课方式及主要内容
此类课程的授课方式采用双师制--专业教师和手工艺人共同授课。课程中,专业教师协助手工艺人上课,主要任务为: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准备课程所需的材料、工具、设备,维护课堂次序,指导学生进行工艺创作。手工艺人主要任务包括:讲授花丝工艺工具的使用以及工艺制作流程,示范花丝工艺的工艺要领,辅导学生进行花丝工艺制作等。
花丝工艺授课内容从工艺基础开始,艺人主要教授的工艺内容有:1、选丝。花丝工艺中的丝线规格有多种,一般选用直径为0.8毫米、0.6毫米、0.3毫米的细丝。不同规格的丝线用途不同,一般来说细线用于填丝,粗线用于纹饰的边框。2、拉丝。有时丝线的状态不是很理想,需要手工拉制以达到理想状态。3、搓丝。这一工序主要教授搓丝板的使用方法以及搓丝力度的掌握,再进行压丝处理。4、掐丝。掐丝是花丝工艺的关键一步,艺人在此过程中主要示范花丝图形的外框制作以及纹饰的掐制方法。5、焊接。主要示范焊药的撒制方法以及火头大小的运用。6、清洁。掌握酸洗与水洗的方法。在学生对花丝工艺有所掌握的基础上,专业教师会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工艺创作,并定期进行评价与总结。
1.3 花丝工艺课程效果分析
经过对传统工艺进课堂课程的跟进,发现学生对花丝工艺的学习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高于其他类型课程。部分同学能够较好地掌握工艺工序,做到工艺精细;也有部分同学能够准确地掌握工艺步骤,但精细程度还不理想。虽然学生对工艺掌握程度较为理想,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短,加上首次接触花丝工艺,在工艺学习中态度较为浮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花丝工艺要点掌握不到位;二是对传统工艺创新力度不够。
工艺掌握快,但缺乏工艺要领的分析。在花丝工艺课程中,学生对工艺、工序掌握程度良好,对每一步骤的知识点都能准确理解。但是由于授课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对工艺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对工艺学习常关注基本功法,却忽略了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
对传统工艺创新应用力度不够。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花丝工艺,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还比较薄弱。多数同学急于求成,希望尽快地做出成品赠予亲朋好友,而无心于对此门工艺进行专研推敲,因而导致课程作业平平。另一个角度,学生对工艺的理解、消化需要一个过程,自主设计能力尚存在薄弱环节。同时在课程中,学生制作花丝作品形式受艺人作品影响较大,多出现蝴蝶、花卉纹饰,较少具有主观表达。
2.花丝工艺进课堂课程所呈现的问题及思考
在此次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并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工艺学习和制作,但课程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此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
2.1 学生对工艺学习全面但不够深入
聘请花丝艺人来校授课,对于学生掌握花丝工艺可谓最直观、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虽有诸多益处,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艺人来校授课主要教授花丝工艺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有拉丝、搓丝、掐丝、焊接、清洗等工艺步骤。学生对工艺学习掌握较快,但缺乏对工艺文化、工艺状态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没有从工艺源头了解当地花丝工艺的制作形式、工艺种类、工序、工艺状态以及此类产品的类型和风格特征。没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此类工艺发展文脉含糊不清,还尚未掌握此门工艺的纹饰、式样、类型等现代造型方式。多数学生没有对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对此类工艺的运用情况进行调研,并未真正掌握此类工艺创作方法和运用状态。
2.2 花丝工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花丝工艺教学与前几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同小异,课程内容没有做到及时的更新。长期以来,课程教学多以工艺学习为主导,忽略了工艺创作思维的培养。学习时,学生的兴趣点常停留在工艺技术的掌握上,对技艺的学习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遗忘了技术只是创作理念实现的手段,进而导致学生“会动手、惰动脑”的局面,也导致了学生在创作中缺乏自主性认知。
由于学生多关注于花丝技艺的掌握,对手工艺人过于依赖,从而忽视了教师课程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作用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以至于授课质量降低。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明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把握课程重点。在教学模式上,应打破多年来固有的教学框架,建立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养成“爱动手、勤动脑”的习惯。
2.3 师资结构层次单一
首饰专业教师多来源于高校首饰专业毕业生,专业教师知识结构有诸多相同之处,教授内容、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专业教师多是对本专业知识的整体认识和了解,缺乏对工艺技术的深入、全面把握,更缺乏对传统工艺创作应用的实践经验,导致在指导学生时缺乏实际创作依据。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优化师资结构,在原有的师资配比的情况下聘请、引进多层次优秀人才来校授课,以补充校内资源不足。应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做主题讲座,加强校内外资源互动,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在师资建设中配备专业技师。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可感知经验丰富的工艺技师对学生学习工艺的重要性,教学单位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长期配备专业技师。在对传统工艺的学习时可以随时提供技术的支持,有利于教师对传统工艺创作的研究,进而推进学生的专业创作。
此外,工艺美术专业可以打破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隔阂,推动工艺美术专业与设计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形成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在首饰专业艺术人才培养中,结合艺术学、设计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首饰专业人才。
2.4 相同课程学习态度的差异
花丝课程是多次引进传统工艺进课堂的重要课程,在多次课程的比对中发现学生随艺人的变化而产生兴趣波动。此次课程中学生态度尤为积极、认真、兴趣浓厚,这与选择的艺人关系较大。因为本次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所请艺人与往常有所不同,艺人在年龄结构上较为年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并有充沛的精力为学生示范工艺技法,帮助学生进行制作。另外,此次聘请的艺人在工艺传承上相对灵活,其对工艺技艺的运用有个人的观点,在工艺思想上和作品创作中能与学生有较多的交流,受到学生的喜欢。基于此,要积极引进能与学生充分互动的技能水平高超,并对传统工艺使用具有新观点、新认识的大师。
3.花丝工艺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高校传统工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结合本校办学目标,并与当地区域文化以及设计需求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对工艺文化、工艺技能、设计转换、设计实验等环节完成对传统工艺的学习和研究。
3.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健全人文素养的培养机制
首饰专业学生对于首饰制作工艺具有较好地掌握能力,但常忽略对工艺文化的学习,对知识的认知多停留在工艺表面,缺乏对工艺形态、工艺语言的探索,对工艺主题研究能力不足。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在课程建设上,加强工艺文化认知、工艺审美等内容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素养建设的,注重工艺史论、艺术概论、设计史论、工艺美学等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其他学科与艺术学科的交叉学习,注重校内选修与专业必修课程的比重关系,培养整体文化素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设计的整体认识,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创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传统工艺进课堂课程建议开课时间为本科三年级以上,二年级同学虽接触专业知识,但由于进入专业学习时间尚短,对于工艺的领会还处于懵懂阶段,无法更深层次地对工艺运用进行探索。最后,对传统工艺的学习不仅只是工艺的掌握和训练,还要专研传统工艺当代社会功能,挖掘花丝工艺的当代性品质,并以当代的视角进行设计应用。因而花丝工艺课程应建立合理的学习安排及课程衔接,在传统工艺学习之后应配备后续课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保障对传统工艺的设计转换,实现对传统工艺学习的价值。
3.2 积极运用社会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花丝工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多数与当地的民俗、礼仪有关,因而与当地机构、艺人的合作,有利于挖掘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优质生源。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流,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参与式、研究型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花丝工艺要领和工艺精髓。花丝工艺每一环节都有其工艺要领,应虚心请教、悉心领会。在对工艺深入学习的同时,也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艺人持之以恒的劳动态度。手艺人在对待自己手工艺品时,没有随便、怠慢、应付之情绪,他们严格地遵循手艺训练程序和各项技艺要求,以精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艺劳动。面对客户的需求,手艺人会不厌其烦,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艺产品,长时间遵守劳动契约,逐渐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当下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更应学习这种工匠精神。
通过花丝工艺的实地考察、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传统工艺生存环境,了解工艺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对传统工艺的有效运用。同时,传统工艺的发展也需要新生力量的融入,来带动整个工艺市场的发展。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应与当地机构、艺人合作,使民族特色的本土资源有效转化,探索新型的花丝工艺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与地域机构、个人的合作是互动式,高校可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艺人来校授课,高校师生也可入住当地机构或民间居所学习技艺,从而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以确保传统工艺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加强自身学习。比如慕课、网络课程、艺术讲堂以及课程讨论等,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断地更新所学知识,提高对首饰专业的认知,是学好花丝工艺必要的先决条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发性的探索和被动学习在对花丝工艺的学习时效果迥异。前者常会追根溯源、深度解析,后者多半有样学样、缺乏生机。
3.3 加强对外交流,促进花丝工艺应用
交流合作是促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有助于设计交流,有助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课题研究,定期作成果汇报,加大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高校在校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学术交流的同时,应重视传统工艺市场机制,了解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研究方向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实验性。在市场机制的验证下,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一方面学生应不断认清个人能力,不断地调整、充实个人知识结构,避免眼高手低状态,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从根本上探索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的关系,进而完成当代设计应用。
3.4 丰富师资储备,组建花丝工艺研究教师团队
通过花丝工艺实践教学,培养一批属于本校的教师团队,并建立一个固定的传统工艺研究工作室,以促进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可与学生一起学习花丝工艺、工艺文化等相关知识,并完成个人知识储备,确保长期、有效地指导学生创作。教师团队在对工艺研究的基础上申报课题以及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专项研究与实践逐步寻找花丝工艺当代设计转化的有效路径。在课题研究、工艺实践的同时,建立花丝工艺研发工作室,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助,定期对花丝工艺进行主题研发,并根据研发成果举办成果发布会,充分将成果展示于社会,接受有效的验证,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花丝工艺课程应采用开放性、多元性、实验性的教学方式。从传统工艺的本质内容教学开始,在注重工艺授课的同时加强理论素养、创意思维运用,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师教学与企业大师教学相结合,做到对花丝工艺的真正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