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江洼垤彝族“阿哩”初探

2019-01-09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阿莲阿花流传

■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阿哩”的历史文化渊源

“阿哩”是流行于元江、石屏等地的一种民间音乐小调,是彝族音乐中一个闪闪发光的瑰宝。其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恋爱婚姻、道德教化、历史典故、天文地理等。以五言为主,有少部分七言。“阿哩”可吟可唱,表现力丰富,通过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毕摩经文记载等方式流传至今。“阿哩”因其质朴自然,地方风格浓郁,历史信息丰富,多年来备受关注。“阿哩”在元江主要流传于洼垤乡、龙潭乡和甘庄街道的部分彝族村寨。

据苏鸣《云南石屏彝族的“海菜腔”探源》一文论述,现在从(彝族)花腰文化流传区收集到的“阿哩”就有五六个版本,这些曲调都是可以演唱叙事长诗的,而它们的调式、旋律、风格、特色都大相径庭。

“阿哩”在元江的主要流行地洼垤乡是彝族聚居的地区,地处红河东岸,龙马山、么左山和尼白山腹地,山高坡陡,峰峦叠嶂,有60多个彝族村寨散布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当地彝族自称“尼苏”,他称“撒摩”或“阿卓”。尼苏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知识分子“毕摩”。关于尼苏,有的写“聂苏”“聂苏颇”等等,据考证,“尼”与“夷”在古代音相同,“苏”和“颇”有“人”“者”“族”之意,“尼苏”是“尼浅苏”的简称,意为“天母之村的人”。

关于“阿哩”的历史,在洼垤乡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阿花、阿翠、阿莲是韩家寨子里最美的3个姑娘,也是最能唱“阿哩”的3个能人。然而当地的土司认为唱“阿哩”伤风败俗,加以禁止。阿花、阿翠、阿莲3个姑娘不从,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她们在山上流动着唱“阿哩”。你在这山追,我在那山唱;你来那山赶,我到这山唱。有一次,土司派手下人追上了阿花、阿翠、阿莲等人,要把她们抓走,她们用石头、木棒、弹弓、弓箭击退了土司派来的人。土司一怒之下,派兵丁疯狂镇压彝乡人民。阿花、阿翠、阿莲3个姑娘十分无奈,东躲西藏,但还是逃不出土司的手掌。土司抓到3个姑娘后,想逼她们做土司的妻子,若不顺从就处死她们。3个姑娘宁死不屈,从容走向刑场。途中,成百上千名埋伏在路边的民众一拥而上,把土司手下的兵丁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并活捉了土司。众人欲杀土司,可是阿花、阿翠、阿莲3个姑娘不仅不同意,还为土司松了绑。3个姑娘的行为感动了土司,土司当即指天发誓:从今往后,永远不再禁“阿哩”!从此以后,“阿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据赵乃骞《海菜腔的文化特质》一文的观点,“滇南四大腔”都源于古“阿哩”。“阿哩”是一种彝族古老情歌的统称,它古老得无可考,它流行的地区很广,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中都有。传说远古时候的一对情人阿神、阿梭兴起唱“阿哩”,后人把他们尊为“阿哩”之祖,所以,“阿哩”中反复唱“阿神”“阿梭”。“四大腔”中常唱“阿舍”“阿梭”,以表达对“阿哩”之祖的怀念,并祝愿自己的爱情就像阿神、阿梭一样坚贞不渝。

关于彝族“阿哩”产生的年代,汉文史料中记载甚少,但从整理的彝文书籍《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黑朵番》等相关内容推断,古“阿哩”起源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部落时代。在几千年的传承演变过程中,“阿哩”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创作、加工、丰富、完善,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但随着彝族的后代不断迁徙、繁衍,“阿哩”这种民歌也在不断演变。特别是从元、明、清以后,云南经历了文化的大融合,彝族民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滇南四大腔”虽然和现代“阿哩”同属一个源头,但其风格已大相径庭。首先,“滇南四大腔”主要是用汉语方言演唱,音乐方面也受到蒙古长调的影响,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前者和汉族、蒙古族杂居,受汉族、蒙古族文化影响较大,而后者相对独立,受影响较小。

人们如此喜爱“阿哩”,除了“阿哩”可以传情达意、抒发情感、交流思想以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纪念这三个不畏权势、追求自由、敢爱敢恨的姑娘。

■“阿哩”的艺术表现形式

“阿哩”按其内容可划分为叙事、抒情两大类。叙事“阿哩”植根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口耳相传,深受人们的喜爱,歌词多数有彝文记载、传抄。叙事“阿哩”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事件具体、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故事优美感人,带有传奇色彩,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引人入胜。叙事“阿哩”流传的唱本很多,其中《彝支叟》《阿非叟》《喜作叟》是有名的三大爱情悲歌,它们在元江两岸的彝家山寨广为流传,反映了尼苏青年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叙事“阿哩”,情节动人,语句优美,感情丰富、细腻。经验丰富的老歌手能唱10多部“阿哩”唱本,他们唱起来如江水滔滔,唱几天几夜也唱不完。其中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少则数百行,多则四五千行。

抒情“阿哩”大都是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互吐衷肠时唱的情歌。抒情“阿哩”能充分表达彝族人的聪明才智,也能展示出彝族人的生活风貌。抒情“阿哩”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调子,是前人流传下来,后人再一代一代创作加工而成的。例如,《迎花调》就是流传已久的调子:蜜蜂花上飞/蝴蝶花上落/人说石崖上/好花开一朵/阿莫出山玩/花开他见着/去向青年讲/青年乐呵呵/这样俏的花/把她迎回家/心想这朵花/用啥去迎她/青年有四弦/用四弦迎她。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流传较广的传统调子还有《真情调》《夸赞调》《失恋调》等。一类是即兴演唱的调子,多借景抒情,随机应变。天上地下,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眼里见的,心中想的,都可以用歌表达出来。丰富的内容里,有赞美、抒情、议论等等,富有生活气息。它虽然不像叙事“阿哩”一样结构严谨,但考验歌手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考验歌手各种知识的丰富程度。

■“阿哩”的主要特点

(一)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

无论是流行于滇南一带的彝族“四大腔”,还是流行于哀牢山一带的彝族民歌“阿苏者”小调,都是汉语方言演唱。而流传在元江、石屏一带的“阿哩”却仍然用彝语方言演唱,其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小,彝族风味更为浓郁,保留的历史信息更为丰富。彝族“阿哩”采用赋比兴诗歌体裁,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抒情诗歌。“阿哩”古唱词讲求韵调,近代以来多不墨守古韵古调,但求音调和谐,朗朗上口。

(二)以五言诗体为主

“阿哩”的歌词有五言、七言,以五言为主。“阿哩”产生并流传于彝族聚居区,它以传说、故事的方式记录历史,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叙事诗。“阿哩”较多地运用彝族传统的五言诗体,讲究韵律、讲究押韵,易于记忆和吟唱,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仗、顶真等修辞方法,并融合了谚语、民间故事、彝族经书等几个方面的元素。

(三)表现方式多样

“阿哩”的演唱方式以音乐形式的不同来划分,有“吟”和“唱”两种。吟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唱,似说似唱,讲究韵律和节奏。吟的场合比较随意,吃饭桌上、田间地头或歌场上,不管什么场合都可以吟“阿哩”,它如同聊天,可以滔滔不绝,讲上几天几夜。既可以谈古论今,也可以谈情说爱。唱“阿哩”就要讲究一定的场合,不能随便什么时候都唱。一般在山上或村里的玩场,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对歌或跳舞时唱。吟唱“阿哩”如果有三弦、四弦、竹笛、筚哩、口弦、烟盒等乐器伴奏,能烘托气氛,更具感染力。吟唱的传统调子主要有《栽秧调》《迁徙歌》《砍柴调》等。此外,“阿哩”还有歌、舞、乐一体的表现方式,主要以三弦、烟盒、笛子等乐器伴奏,以弹、唱、吹、跳为一体,气氛活跃,调子有《三步弦》《阿采玻》《阿非叟》《阿依舍》等。

以演唱主体来划分,有独唱、二人对唱、集体对唱等。独唱多为追忆历史、传承知识、叙述故事等。对唱多为传情达意的情歌,也有集体对唱互致爱慕的赞歌,也可是一种知识竞赛,一问一答,互相唱和。唱词常以古喻今,以物喻人,以物喻事。

(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阿哩”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集中反映了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涉及了彝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族人民的“百科全书”。

猜你喜欢

阿莲阿花流传
经典“咏”流传
我不是我
一条红南京
天一阁藏《宸濠抄》流传颠末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减肥
卖鸡
Working for Better Cooperation
阿花的小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