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古风音乐”的文化意义、困境和出路

2019-01-09董静姝

音乐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风创作音乐

■董静姝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

近年来,“古风音乐”日益勃兴。打开“5sing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网络音乐平台可见,“古风音乐”的上传、收听和下载热度已相当可观;①以“网易云音乐”为例,该平台的歌单里专设“古风”这一类别,截至2018年7月17日23时10分,该类别中共计1169个古风音乐合集,其中,一个创建于2018年4月2日、名为“『武侠梦』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的合集,收听量已突破531万,收藏量将近9 万,评论600 余条,其他一些人气较高的合集收听量也动辄以十万、百万计。而在“酷狗音乐”上,搜索知名古风歌曲《倾尽天下》(“河图”版本),截至2018年7月17日23时30分,已有4.1万余条评论,其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古风音乐作品评论量也动辄破百上千,乃至以万为单位计数。“墨明棋妙”、“鸾凤鸣”等知名古风音乐团队以及“河图”、“小曲儿”、“Winky 诗”、“HITA”等知名古风音乐人的微博粉丝数量也非常庞大;②以“墨明棋妙”团队微博主页(微博名“墨明棋妙原创音乐”)为例,截至2018 年7 月17 日23 时25 分,其粉丝数量突破41 万,最新发布的一条微博被转发137 次,评论71 条,点赞501 次。以“河图”个人微博主页(微博名“正版河图”)为例,截至2018年7月17 日23 时24 分,粉丝数量突破273 万,当日最新发布的一条微博被转发351次,评论996条,点赞6718次。而从相关弹幕、评论和专题文章来看,古风音乐的受众中青少年占据绝对优势。有学者断言,在当代中国,古风音乐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亚文化现象。③参见马中红、杨长征主编《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七章。另参见刘志昊、姜婷婷《古风音乐特点的亚文化解读》,载《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14期。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亚文化”有很多定义。有学者强调亚文化具有对主流文化的“政治抵抗”意味(比如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概念);也有学者主张,只要社会某一群体形成了与主流文化保持一定距离、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这种群体文化就可被称为“亚文化”(比如美国社会学者戴维·波普诺的亚文化概念)。就古风音乐而言,其并不存在或并不必然存在“政治抵抗”意味,因此本文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亚文化一词。然而,相关研究仍然寥寥,尤其对古风音乐的定义(或特征)、文化意义、困境和出路缺乏深入挖掘。笔者作为一名古风音乐爱好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正是满怀热情并冷静客观地对此进行探索,以期对这种青少年亚文化形态的研究提供理论线索,推动古风音乐健康发展。

一、“古风音乐”的定义与特征

目前,学界对“古风音乐”并无严格界定,而古风音乐圈内的创作人和一般爱好者也并不会在定义上专下功夫。①也有些圈内创作人谈过对“古风音乐”的理解,例如“墨明棋妙”团队中的Ediq曾说:“古风其实是一个概念、一个范畴,是一种有着务实性和画面感的能够表达怀古韵味的音乐风格”;团长“丢子”表示,其团队将古风与流行元素相结合来表现音乐的魅力;等等。参见《古风流行相对论——“墨明棋妙”做客清华时代论坛》,载“清华新闻网”,2013 年12 月12 日(截至2018 年7 月15日)。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54/2013/20131212101035640943800/20131212101035640943800_.html本文的研究在既有相关资料薄弱的背景下作出,未敢托大妄下定义。不过,通过对古风音乐长期、大量的观察,并与其他音乐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概括一些特点仍是可能的。详言之:

第一,就源流而言,有研究认为古风音乐大致孕育于21 世纪初,②参见欧阳国婷、李雅欣《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载《文学教育》2015年第5期。但本文主张,只要具有下文几项特点(尤其是作曲、乐器和作词方面),就能够被称为“古风音乐”。③比如由李叔同作词的著名歌曲《送别》,虽诞生于1915年,但笔者认为同样可被归类为古风音乐。只不过在21 世纪初——甚至早在20 世纪末——以古代背景的游戏、动漫和影视剧④诸如《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等游戏及其衍生影视剧、《秦时明月》等动漫及其衍生影视剧,都极大激发了古风音乐的创作与流行。的配乐兴起为契机,这类音乐在由当代中国青少年构成“生力军”的群体中不断“升温”,乃至大规模繁殖,到如今已颇具蔚然之势。本文也以当代中国的古风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就形式而言,古风音乐既包括无唱词的纯音乐形式,也包括有唱词(含念白)的歌曲形式。

第三,就作曲而言,古风音乐主要承继或曰有意模仿中国传统音乐风格,追求旋律的神韵性。这一点与西方音乐形成鲜明对比:西方音乐在作曲上往往注重强度和烈度,并且在表达对象时感情十分“率真”和精确;而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标本的古风音乐,在作曲上则用心于深度和广度,并呈现一幅虚实相生、浓淡相济的“听觉写意画”。不过,古风音乐作曲绝非对中国传统音乐作曲的完全复制,这一方面是囿于时代樊篱,创作人难以真正以古人的生活心态与方式浸润于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创作人作为思想独立的青少年,也并不希望“机械照抄”——传承亦绝非照抄——传统音乐。因此,创作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吸取一些其他音乐形态的元素。⑤以歌手河图的《长安李白》为例,其间奏部分就采纳了rap(说唱)这种形式。但主打中国传统音乐风格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古风歌曲存在“借曲填词”的现象,即直接“借用”其他既有纯音乐或歌曲的曲调(这些曲调要么本身就具有传统音乐风格,要么通过重新编曲被“处理”成传统音乐风格)。⑥比如河图的《寒衣调》直接“借用”日本歌手一青窈的《かざぐるま》曲调,HITA 的《桃叶临渡》直接“借用”罗心洁的《江南之南》曲调。前文脚注提到的《送别》,也是借用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曲调。这便涉及版权问题,对此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再予讨论。

第四,就乐器而言,由于在作曲风格上沿袭中国传统音乐,古风音乐在乐器使用上也多以民族乐器为主,比如古筝、二胡、洞箫、笛子等;有时还使用一些相对“冷门”的民族乐器,比如箜篌、阮、埙等。而同样出于上述时空局限和原创思想等原因,一些古风音乐也会使用西洋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吉他、架子鼓等。但无论使用何种乐器,都服务于表现“古风”这一主旨。

第五,就作词而言(这当然是针对歌曲形式的古风音乐,即古风歌曲),偏爱诗、词、曲、赋、骈文、散文等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从具体创作方式来说,包括原创、半原创和“引进”:原创即创作人以某种或某几种古典文学形式自行创作歌词,半原创即创作人化用既有古典文学以填词,“引进”则是直接以既有古典文学为现成歌词——前两种方式有时为了避免“曲高和寡”,可能适当采用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写作手法。⑦在歌词创作上,诸如河图演唱的《永定四十年》《越人歌》就属于原创作品,由词作者独立填词;HITA 的《屈子》就属于半原创作品,通篇化用楚辞;而HITA 演唱的《水龙吟》、Winky 诗演唱的《九歌·东皇太一》则分别直接以宋词《水龙吟·寿李长孺》和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全文或部分为歌词,属于“引进”作品。从演绎方式来说,则不仅包括“唱”词,也包括“念”词,即念白。从创作理念来说,古风歌曲作词与作曲一致,同样追求意境深邃悠远,感情含而不露,“光线”明暗相宜,“色彩”强弱相谐。⑧只要在表达上具有“古韵”,现代发生的事情同样能够被写入歌词。也即,对歌词题材本身的“时间点”并无特定限制。比如,歌词中常常出现“春水”、“秋月”、“冬雪”、“夜雨”、“大雁”等古典文学常用“符号”,旨在“立象尽意”⑨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里论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一抒胸臆;又比如,歌词中常常用典,从而以极其简省的笔墨传递耐人寻味的丰富信息和情感。此外,相当数量的古风歌曲还设定某个故事背景,甚至专门撰写文案。这些背景设定和文案,或者是对真实历史材料进行加工,或者由创作人自己虚构。⑩诸如孤竹翊演唱的《蜀相》与河图、司夏演唱的《卫玠辞》,就是以诸葛亮、卫玠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平生遭际为原始材料,予以适当加工创作歌词。而《永定四十年》则是由词作者撰写了一个故事背景虚构的文案:“谢宣,字如晦,北魏承平年间人。生前无名,遗曲传世。永定四十年,满城皆唱《青衫旧》,有倜傥者闻而扼腕,恨不与宣生同时也。”(见此歌演唱者河图2016 年2 月4日17时58分发布的微博链接)但正史上并无谢宣其人其事。如果不了解这些“前置性交代”,有时候还可能妨碍对歌词的整体理解。

第六,就创作人而言,从作曲、作词到演奏、演唱,古风音乐的创作者以青少年居多,他们不一定是“职业古风音乐人”,即,不像娱乐圈那样有较为严格的“门槛”(包括专业化和组织化),也并不必然具有营利目的和结果。事实上,很多创作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古风音乐,并且仅仅出于纯粹的兴趣而各自分散从事创作。换言之,只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对古风音乐充满热爱,谁(无论其职业究竟是什么)都能进行创作,呈现出一种相当开放的姿态。当然,随着近年来古风音乐渐成气候,也涌现出专业的创作人(包括团队和个人),乃至开拓消费市场。但是创作上的专业性、组织性和营利性仍然不构成识别古风音乐的必需要素。

第七,就传播而言,古风音乐多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并且和创作一样,传播也并不必然具有营利性)。目前,“5sing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是古风音乐的“重镇”,不仅用户输入关键词“古风”能搜索到海量古风音乐单曲与合集,平台本身也经常在各类专题和热门榜单中对其予以推荐。而由于古风音乐在创作方面具有上述“不拘一格”的特性,加之网络的便利性,任何主体都能够随时随地上传古风音乐,并通过弹幕、留言、点赞等渠道收获听众反馈,乃至与听众沟通互动。不过,近年来,随着古风音乐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现场表演等传播形式。①比如,“墨明棋妙”乐团于2008年在杭州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登台演出,2012年在南京举办新年歌友会,2016年在北京鸟巢举办演唱会。

综上,古风音乐在词曲上具有强烈的“复古”“仿古”风格,同时兼收并蓄其他音乐元素,在创作和传播上具有较高开放性。下面,将转入对古风音乐文化意义的探讨。

二、“古风音乐”的文化意义

音乐的价值,大则安邦定国,中则修身养性,小则减压娱乐。古风音乐也至少具备上述最低层次的一般价值。不过,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态,古风音乐还承载着其他文化意义。当前,批判青少年“盲目追捧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蔑视和抛弃本土传统”的声音并不鲜闻,然而,古风音乐在21 世纪的兴起却反映出这种批判的失准或片面——恰恰有那么一群青少年对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满怀热忱和责任感,才自觉创作和支持古风音乐,而古风音乐的推广又反过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振兴。此外,考虑到现代人精神需求和文化战略资源等问题,古风音乐的文化意义还不止于上述。阐释起来,可囊括如下几点:

承继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如上所述,古风音乐的词曲都具有鲜明的“复古”“仿古”风格。这向听众直接呈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的性格与魅力。以网络大热的《水龙吟》(歌词直接援用宋人吴泳《水龙吟·寿李长孺》)为例,其曲调飘逸洒脱,箫乐空灵悠远,歌声端方大气,令人心旷神怡;词中“沔水春深,屏山月淡”等意象刺激出深沉的审美愉悦,“酒星风骨,诗囊才调”“且和平心事,等闲博个,千秋不老”也让听众深刻感受到古代士人的风雅、淡泊与旷达;此外,听众还会对《水龙吟》这一词牌的格律和结构等形成或强化认识。又比如“五色石南叶”和“Smile_小千”演唱的《江湖归来叙旧茶》(词曲皆为原创),词曲琴瑟相谐,把江湖纵横的快意、归隐田园的逍遥和故友重聚的酣畅诠释得淋漓尽致;歌词中还时有对古诗词的化用,如“莫待青山笑白发”化用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竹杖芒鞋也风雅”化用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等,生动重现古典诗词之美。②如上所述,化用既有古诗词也是一种颇受青睐的古风音乐填词方式。以《束竹令》(HITA演唱)为例,据网友统计,此歌中几乎句句歌词化用古诗词,包括但不限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春夜洛城闻笛》《行路难》、陶渊明《饮酒》、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南园》、苏轼《赤壁赋》、柳永《雨霖铃》,等等。

古风音乐不仅仅承继和复兴传统音乐和文学,也同时推动其他传统文化形态的新生。在此不完全列举:一是书画艺术,以林斜阳演唱的《张旭画鬼》和Winky 诗演唱的《松烟入墨》为例,前者以汪洋恣肆的曲词勾勒出张旭狂草的绝世风姿,后者以极其雅致幽邃的格调艺术性还原徽墨的制作,并给人留下斑斓的想象空间。二是围棋艺术,以HITA 的《松窗棋罢》和“Assen 捷”、“Smile_小千”演唱的《黑白》为例,它们充分展示围棋的无穷意蕴,更以棋喻世、以棋观人,大大升华了意境。三是戏剧艺术,以“小曲儿”演唱的《清平误》、河图演唱的《失空斩》为例,前者直接在前奏和尾奏中插入戏腔,后者则融合京剧经典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颇有“老树开花”之感。四是传统服饰、建筑、礼仪等其他传统文化形态,这些不仅作为歌词的主要内容,而且近年来随着古风音乐从单纯“听觉艺术”到混合“视听艺术”的发展,在以古风音乐配乐的视频中,青少年身穿考究的各朝服饰、以各种风格的传统建筑为背景,模拟古人日常起居中的礼仪。这些都在向受众潜移默化地输送传统文化信息。

认识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件学习历史知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予以高度重视的。但学生(尤其是当代自我标榜为“新人类”的青少年)面对说教色彩浓重和表达方式刻板的教材或学术论文,可能难以产生兴趣,也就没有记诵的耐性,更不用说主动积极去认识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件了。而有的古风音乐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专门题材,用优美的曲调、优雅的歌词、优质的歌喉描绘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片断或全貌,并予以或褒或贬的评价,流露激赏、喜悦、悲愤、惋惜等情感,从而对听众达到“春风化雨”的功效。比如《一梦如是》(HITA 演唱)、《笔耕不辍》(小曲儿演唱)、《白衣》(河图演唱)、《长安李白》分别极富艺术性地描摹出高僧鸠摩罗什、爱国词人陆游、“白衣卿相”柳永、诗仙李白的人生画卷;“鸾凤鸣”出品的《秦淮八艳》更以群像方式对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等八位秦淮名妓作了“判语”。《丹心鉴》(河图演唱)以南宋末年为背景,从一个流亡士人的视角,历数靖康之耻、迁都临安、岳飞冤死、崖山海战等旧事,再辅以沉郁苍凉的曲调,王朝凋敝、国破家亡的凄怆悲恸跃然而出。此外,某些古风音乐虽非着重于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歌词中的大量用典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类似作用。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历史知识(以及学习传统文化)必然主要依赖正规化的教育,古风音乐对此只可能发挥补充性功能。

弘扬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的古风音乐通过讴歌华夏文明、赞颂抗击外侮等方式,表达对祖国和民族的拳拳赤诚,深深感染和震撼着听众。以“墨明棋妙”团队创作的《礼仪之邦》《为龙》《闻战》为例,《礼仪之邦》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处事的儒风刻画得入木三分;《为龙》略数这片热土遭受的坎坷命运和绽放的灿烂文明,唱出“谨记生而为龙的模样,谨记我的姓名是炎黄”的强音;《闻战》则别出心裁地以等待丈夫远征归来的妻子视角,不仅正面刻画了一个识大义、明大理又用情深沉的中国女性形象,也侧面刻画了面对外敌来犯时舍家卫国、奋勇作战的中国男性形象。这些都对激发听众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起到积极作用。

寻求纯粹宁静的“慢生活”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让人们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中随时绷紧神经,颇有疲于奔命之感。被过分简化为经济利益算计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以及市场化和消费化对生活世界各个角落的入侵,也在一定范围内滋生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使得干瘪的“经济人”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宁与静谧。此外,信息的不断翻新、意义的不断流失、价值的不断更迭等这种现代世界特有的“液态性”①英国社会学家鲍曼对现代性给出极富创见性的诊断,揭示其“液态”特征。参见[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鲍磊译,杨渝东校,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也很容易让人心生困惑、迷茫甚至绝望。对于承担着升学、毕业、求职、购房等俗世压力的青少年来说,上述快节奏、功利化的“液态生活”同样——或许更甚——对他们构成屏障或负担。虽然大部分青少年不会走上厌世、避世等较极端的道路,但从尘世中暂时“抽离”,寻求一种内心饱满、诗情画意的“慢生活”,而后再“回归尘世”,也会对生活再度充满希望和燃起热情。而古风音乐中有大量对策马江湖、畅游山水、隐逸田园等美好生活的描摹和称道,这很好地迎合或回应了青少年的上述精神需求。比如上文所述的《江湖归来叙旧茶》就是个中典范,“一身风霜雨雪皆放下”“烹旧茶,柳岸迎归棹,楼台觅烟霞”“听说书,闲谈一段佳话”等歌词,无不戳中渴望脱俗的心灵。再比如《四时令》(慕寒等演唱),遍数四季风物,在每一季都呈现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姿态(春看归燕,夏拢荷香,秋听夜雨,冬赏霜花,等等),令人身临其境,悠然神往。

中国传统文化输出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一直积极推动践行文化自信,这不仅包括“对内”发扬光大中国本土文化(既含传统文化又含现代文化),也包括“对外”传播互动。如上所述,古风音乐着染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在词曲等方面又适当吸收当代新元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也主要依靠网络这种对信息传输时空予以高度压缩(即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极大空间面积的信息传输)的渠道,在输出文化方面可谓优势匪浅。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外国人成为古风音乐的粉丝,甚至直接参与古风音乐的创作。②参见《中国古风歌曲风靡全球千里之外触动歪果仁的灵魂!》,载“搜狐网”,2017年3月22日(截至2018年7月23日)。https://www.sohu.com/a/129788549_498158

可见,古风音乐负载着以承继和复兴传统文化为主的若干积极文化意义,释放着“正能量”。不过,古风音乐在当前尚存在一些困境,对此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三、“古风音乐”的困境与出路

既然古风音乐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研究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便有其必要。尤其是,古风音乐存在怎样的问题,又应当如何克服和解决。对此,将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剖析。

公众误解问题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在当代中国,古风音乐文化属于青少年亚文化,并不完全与主流文化在“同一频道”上;其“复古”“仿古”的风格与现代音乐乃至现代语言风格保持一定距离(如上所述,近年来,古风音乐还走向“视听结合”的趋势,其所展现的传统服饰、建筑、礼仪等也并非能完全被现代生活所消化)。而古风音乐创作人和粉丝当中,虽不乏致力推广宣传者,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人表示“喜欢古风音乐是自己的事,不求别人理解和接受”①在“酷狗音乐”中随手点开一首热门古风音乐的评论栏,总会看到这种声音。。这种“独乐乐”甚至孤芳自赏的态度在客观上也使得古风音乐多少有些“圈地自萌”。此外,更糟糕的是一些负面的“粉丝效应”,即一些古风音乐歌迷的关注点聚焦于歌手而非音乐本身,乃至出现盲目追星行为。于是,公众对古风音乐存在误解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甚至有人专门撰文攻击古风音乐——比如一篇阅读量破万、点赞量近200(截至2018年7月17日15时30分)的公众号文章《古风歌曲真要命》,历数古风音乐几大“罪状”:矫揉造作,不知所云,篡改古典文学……而精选留言区中也大多是讨伐古风音乐之词。②当然,公众号精选留言区的评论多是被发布者筛选后的片面呈现,观点的原生态多少会打折扣。公众号文章作者可能(大量)排除支持古风音乐的评论,而刻意留下攻击古风音乐的评论。对此,古风音乐爱好者如果能以积极的姿态,通过各种媒介正确而平和地表达古风音乐的文化理念,有针对性地澄清误解,并对一些优秀的古风音乐作品进行精致的“回炉”或再包装,那么在引导公众对古风音乐的理解和接受上可能得以收到较好的回馈。此外,目前,包括娱乐圈明星在内的一些公众人物也“爱上”古风音乐乃至亲自演绎,③比如古风歌《兰若词》是游戏《倩女幽魂Online》的主题曲,由墨明棋妙出品,“小爱的妈”原唱,后来娱乐明星刘亦菲作了翻唱。如果能够鼓励这些人也在公众面前为古风音乐“助阵”,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品质量问题上文谈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对古风音乐的批判,虽然多有歪曲,但必须承认的是,古风音乐作品质量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如果某个听众恰巧听了“次品”,那么他/她对古风音乐的(初始)印象显然就堪忧了。当前,古风音乐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读音错误,刻意押韵,缺乏逻辑,无病呻吟,单纯辞藻堆砌,用语过分艰涩,宣扬封建糟粕或其他消极价值观,音质粗糙,等等。究其原因,正如上文所述,古风音乐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谱曲、填词和演唱,不同创作人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浅厚薄不一,配乐录音等硬件设施条件也参差不齐,加之鉴赏者的水平亦有高下之别,因此也就导致一些质量不佳甚或粗制滥造的作品的诞生和传播。对此,若呼吁相关网络平台对古风音乐加强质量监管,乃是对网络平台增加了过分的负担,实际操作也存在诸多困难(当然,事前阻止上传和事后及时删除一些明显有悖公序良俗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古风音乐,这类“底线性操作”还是可能和必要的),因此并不十分现实。树立对传统文化的真诚尊重和正确认识,方是根本应对之策。

市场化问题如上所述,虽然营利性不是识别古风音乐的必需标记,但不排除近年来某些古风音乐创作人通过专辑销售、音乐平台付费收听、有偿演唱会、周边产品销售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古风音乐的“产业链”也在逐步成型中。但是,这其中就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和纠纷,比如定价的合理性、付费方式的选择,等等。更有一些个人或机构本身并非古风音乐拥趸,却以营利为目的,打着古风音乐的旗号聚敛钱财——而如上所述,古风音乐的传播渠道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在相关网络监管并不十分严格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古风音乐爱好者的经济损失。此外,尽管也有某些专业的娱乐或文化机构主动与古风音乐创作人接洽合作,但在具体操作上并不十分“中规中矩”。因此,总体来说,古风音乐虽然具有一定市场性,但其运营机制远未成熟和规范。对此,首先必须明确,市场化并非对古风音乐的“污染”,事实上,打造一首质量上乘的古风音乐作品必需经济成本,如果完全由创作人买单,不仅对一些才华横溢但经济实力有限的创作人构成实际障碍,也不利于古风音乐的推广。所以,应当积极应对市场化问题,在坚守古风音乐文化理念、保证其创作传播活力的同时,树立市场意识,规范市场运作,完善线上和线下的监管。

知识产权问题一是抄袭问题。就作曲而言,某些古风音乐的曲调被质疑抄袭自其他既有音乐,此外,如上所述,还有一种“借用”既有音乐曲调进行再填词的行为,虽然这种情况一般都会标明“原曲:×××”字样,仍不能排除侵犯知识产权的嫌疑;就作词而言,也存在涉嫌抄袭既有文学作品(当代人创作的古体诗词、散文和小说等)的现象。④比如《锦鲤抄》作曲被质疑抄袭《笹舟》的前奏和间奏,《我死我生》作词被质疑抄袭简媜的散文。此外,还存在如前文脚注所述的“借用”曲调。但目前对于抄袭的判断基本都是网友自发做出的,这些网友大多并非法学科班出身,也不具备专业鉴定技能,再加上一些网友跟风起哄,因此对抄袭的判断较为随意,并且即使抄袭真的成立,抄袭者除了面临道德谴责外也没有受到其他处罚,这将或多或少打击原创的热情。二是翻唱问题。某首古风歌曲大热之后,往往就会被其他人翻唱,但翻唱者往往没有获得授权,比如河图原唱的《倾尽天下》,翻唱版本不下十种,如果符合一定条件,也构成侵权。三是其他侵权问题。比如一些商业机构或场所在并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营利性地使用古风音乐。①笔者在北京、成都等城市的KTV点唱中,都发现大量热门古风音乐。其中河图、小曲儿、Winky 诗、HITA 等知名古风音乐人的代表作占了绝大多数。这些KTV并没有获得原创作者授权,所配图像有的也与音乐本身毫不相关。上述知识产权问题,是今后应当予以考虑的对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切实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知识产权责任,规范古风音乐的创作和传播,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

结 语

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延续几千年之久,虽然近现代曾在外来武力/精神的双重“殖民”下一度削损信心,乃至出现自我否弃和盲目崇洋的情况,但随着独立解放和重新崛起,如今我们在尊重文化多元和鼓励文化交流的同时,越来越能正确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岁月大浪淘沙仍光芒熠熠的内涵、品味与魅力。十九大报告中更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风音乐以其“复古”“仿古”又适当兼容现代元素的风格,成为传统文化振兴和输出的一条路径,同时在培养爱国情操、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满足现代人“慢生活”精神需求等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而古风音乐文化群体中作为“生力军”的青少年,又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经过进一步廓清古风音乐的创作理念、引导古风音乐的创作方向、提升古风音乐的创作质量,规范古风音乐的市场运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激发青少年对传承文明的使命感,相信古风音乐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传统文化的明天也将更加光辉。

猜你喜欢

古风创作音乐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古风三首
《一墙之隔》创作谈
音乐
创作随笔
睡在古风里的那些草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