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审视及改革路径
2019-01-09◎张翊
◎张 翊
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自治州地区考察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针对区域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是“精准扶贫”思想首次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提出。根据总书记的这一思想精神,中央办公厅在2014年初抓紧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方案,使得“精准扶贫”思想从政策层面得以落实,并开始着手推进实施工作。同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理念在两代会期间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释义,进一步表明了扶贫工作要精准高效的原则与目标:扶贫对象要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要有侧重。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云南,作为我国需要脱贫攻坚的重要省份,总书记强调要在云南发动消灭贫困的攻坚战,整体加快云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同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贵州省,总书记强调了要做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帮困工作,并争取在2020年之前,完成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脱困。在此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阐述了扶贫工作中要防止大水漫灌式的低效扶贫,而是要“精准扶贫”。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调研考察以及思想观点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风格已经开始转向为重点攻坚式的“精准扶贫”,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施展不同的扶贫攻坚战术,实施更加精准的扶贫工作。
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人员,这类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两个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帮助广大的农业从业者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以提高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的知识技能水平。农村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技能为导向,这与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中对于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契合。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发挥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而且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地区产业转型、文化交流等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脱困具有治根治本的作用,农民在掌握更好的职业技能之后,其就业能力与创造价值的能力都会有大的提升,这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手段之一。基于此,以我国目前开展“精准扶贫”的社会背景为参考,深入探究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调研当前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与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注入动力。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农村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农村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农民能够从中低成本地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技能与知识,农民能够获得更多成功的经验,有助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民能够获得积极的反馈,逐渐养成主动学习、学以致富的观念。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投入,以促进更多的农民能够真实有效地加入到职业教育当中,以适当的教育策略引导农民,使得“精准扶贫”的理念能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以施展和融入。
其二,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农村区域的快速发展,区域人口的加速脱贫。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学习,农民从单纯的传统劳动力转变为有着专业技能水平的人才,从心理上看,贫困农民获得了摆脱贫困的依靠与信心。相较于高等教育而言,农村职业教育更加针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也比较符合农民群众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例如常见的工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农民群众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实践,农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就越快,这也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持。
其三,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精准扶贫”精准度的提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许多劳动力人口在适龄阶段由于经济或家庭的原因,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另外,部分贫困地区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成本高,因此放弃学业的情况也不少见。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创建,则能够为包含上述人群在内的广大农民群体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与学习环境,大大提升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的就业能力。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4年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目的是大力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统筹不当,资源整合度低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从整体上而言,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庞大工程,不仅与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劳动部门有关,而且还离不开工业、农业、科技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整体规划,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各地职业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不足。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育基地、产业布局等方面,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培智,导致出现招生恶性竞争、专业设置重复、基地建设不均衡、发展模式雷同等问题。二是企业、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但由于在各方利益分配上的不合理,导致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整合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欠佳。三是政府、农民、企业、科研机构、院校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够。在农村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本应时刻遵循的农科教结合的原则未能很好地遵守,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以此挂钩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就受到制约。
(二)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市场的角度上看,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趋势开展人才的培养,以使得专业性人才能够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因此,要完善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以契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由于大多数农村职业院校领导层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并没有透彻的了解与判断,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时盲目供给,导致供给的人才与实际的社会需求脱节。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科学。绝大部分农村职业院校在设立时,大都没有考察当地的实际条件,而是盲目地抄袭已有院校的专业设置或沿袭过去较老的专业设置。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许多院校的专业与实际产业不匹配,甚至有些已经被市场淘汰的专业仍然存在于农村职业院校中,严重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二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当代产业技术调整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让农民群众接收和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也提升其适应现代产业更替的能力。但是,部分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几乎不更新,许多已经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技能,仍然被当作授课内容,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不足。由于绝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训练基地都没有先进的教学实践仪器。同时,校企合作的机会也比较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也比较匮乏,因此,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够。
(三)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投入不足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日益强盛,工业体系逐渐健全,各类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近年来,我国更是加大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以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分配方面,存在极不均衡的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职业教育资源十分集中,汇集了绝大部分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以及僻远地区,职业院校的数量很少,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十分明显。因此,在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地区最大的问题与障碍就在于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其表现如下:一是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资源少,已有的资源质量不高。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很少,而且绝大部分由于经费不足,普遍缺乏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地、专业技术资料书籍等。二是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缺乏。绝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没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农民群众难以通过实训的机会提高技能水平。三是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地区的资源有限,能够提供的薪酬待遇也十分有限,且教学条件往往较差,大部分高水平的教师都不愿意来到贫困地区。既有教师群体的培训等也存在问题,阻碍了教师群体职业水平的提升。
三、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实现精准脱贫,解决三农难题,关键瓶颈就在“人”。而培养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其生产能力和劳动效益,其关键就是要加强和发展能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生产的农村职业教育。
(一)强化政府责任,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庞大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领导,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对于财力较为缺乏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更是需要县一级部门以上来统筹规划与协调。通过政府的统筹领导,设立职业教育领导工作改革小组,以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对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专业设置、基地建设、招生工作、培训规划、培训目标的制定以及激励政策等工作统筹展开,并出台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文件以提供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情况予以考核,将考核工作作为相关部门考核指标并落实到基层,以转变县乡级领导眼中只有经济建设,轻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情况。
除了要政府统筹工作之外,还应该注重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效益。政府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重点扶植办好一所具有县级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并联合社会团体、各个行业的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成立职教中心,为农村职业院校提供培训的素材和师资力量,以实现“一站式”的农村职业教育服务。除此之外,还要扩大专、兼职教师、联络人员队伍体系,以学校的实训中心为依托,吸引各行各业的专业能手来学校指导学员,以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
(二)紧密对接需求,实现精准供给
其一,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调整,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够闭门造车,而应该紧跟产业需求,及时地为产业输送具有最新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应该根据地区的特点与需求,设置富有地区特色、满足当地就业缺口的专业。同时,利用县中职学校(职教中心)的资源优势,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建构本土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急需人才。除此之外,在专业的设置方面,还要考虑到农民工返乡、农业劳动力富余等情况,结合实际条件,设置能够符合结构需求、农民心理与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科目,并推进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的建立,以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就近获取技能培训,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二,创新培训内容。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而言,要紧抓精准扶贫的精神与内容,立足“三农”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要根据贫困地区的产业特色培养对应的技能人才,做好农村创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内容,做好相关培训内容的教材编制工作。以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培训课程的标准,使得职业技能培训的水平能够满足职业资格认定的水平,提升农村人才培训的有效性。
其三,抓好教学过程。农村职业教育不能走过场,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过去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应加以改进,要运用现代职业教育中更为先进高效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能。同时,加强培训教育的实践环节,尽可能的创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实践的真实情况。例如,在养殖技术教学中,将授课地点放在养殖场进行,以方便现场教学。
其四,强化校企校社合作。对于职业教育培训而言,最为重要的环节在于培训与实践。其中,实践环节一直都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要尤其重视校企合作,应该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与标准,学校设置相关的课程体系,实现现代化的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升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同时,还要推动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行动计划”,以使得尽可能多的西部贫困人口通过就业的方式脱贫,并解决东部劳动力缺口日益严峻的问题。
(三)探索多渠道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改革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体制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地方政府应该主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通过职能的转变,逐步摒弃农村职业教育政府全部包揽的局面,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更加多元化、均衡化。与此同时,多元化的社会资本的进入也会带来多元化的理念与经验,有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进步。另外,“混合所有制”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值得大力推广,也能更加深入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中,实现资源的联合与优势互补,让更高效的市场运作效率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应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扶贫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对农业职业培训院校的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严格的检查、监督、审计,以确保各项经费的专款专项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挪用、浪费甚至腐败的情况产生。
毋庸置疑,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旨在帮助农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有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这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根本要素。在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下,应该增加扶贫力度,通过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引进教育保障经费、硬件条件创设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人才培养策略的改革,实现农村人才的综合性培养,进而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