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一条河
——读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有感
2019-01-09邵莎莉
文/邵莎莉
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一文,将二胡艺术置身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宏观语境中,深刻地勾勒出近百年来二胡艺术的发展轨迹及特征,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探求二胡艺术与一个变革时代的相互关联,表现出了作者对二胡艺术的深切关怀,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参照。
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的弓弦乐器,亦称胡琴、南胡、嗡子等①备注:①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二胡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国其他传统乐器相比,二胡及其所属的弓弦乐器形成的最晚,大约在明清时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20世纪初致力于“国乐改进”的二胡艺术家刘天华对于他所擅长的二胡进行改革,在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上借鉴吸收琵琶、古琴以及西洋乐器等手法和技巧,增添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推动了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的发展。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为这门艺术在20世纪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基于对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挖掘了大量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使得包括二胡在内的民间器乐发展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杨荫浏、曹安和先生南下,寻找到二胡史上的另一位巨人盲音乐家阿炳,并且抢录下他的六首二胡琵琶作品,这些作品后经整理出版,影响深远。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又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二胡教育家及演奏家,发展方向基本上沿袭了刘天华为代表的“中西融合”路线和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二胡”路线,这一批二胡艺术家同样为二胡的创新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尽管二胡艺术从上个世纪初至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对二胡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取得高成就的因素缺乏探源,期间它的发展轨迹和特征又是怎样的亦是如此。而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1]便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应。作者以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安适》为研究起点,梳理了1915年至20世纪末二胡艺术的发展轨迹,并且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探寻出社会环境与二胡艺术发展的内在关联,依据这种关联和二胡艺术自身题材、体裁方面的演变对百年二胡发展进行分期,总结了二胡艺术与传统音乐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艺术规律。该文的研究视角广阔,史料详实,对近百年来二胡艺术的发展做了细致的记述,代表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高水准。基于此文的引发,也是基于此文的诱导,今日音乐界或需一种新的视角去看近百年艺术世界里的二胡作用。
一、社会环境对二胡艺术的影响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音乐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变迁并长期受制于政治因素。乔建中立足于二胡艺术的自身演变及与社会生活的交相呼应,认为二胡发展应该为三大时期:(一)初创之期(1915-1949)、(二)兴盛时期(1949-1979)、(三)新探索时期(1979-1999)。作者对这三个阶段分别叙述:初创之期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战乱频繁,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刘天华,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这一时代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欢乐、憧憬;作为民间艺人代表的华彦钧,在其作品中表现的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精神感悟。兴盛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一阶段的二胡艺术家基本上继承了刘氏的中西融合的文人路线和华氏的纯传统的民间路线,在教学上组建形成了一种严密、系统,非常专业化的体系,在表演和创作方面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新探索之期“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二胡的大胆创新与尝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二胡创作大型体裁的倾向,现代主义音乐技法、语言的大胆尝试使二胡艺术进入了又一个新时期。社会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和影响,纵观作者对二胡艺术的分期论述,可以直观了解二胡艺术各个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各阶段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
纵观20世纪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中西关系”是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在音乐界出现了学习西乐思潮,以西方音乐为参照的音乐文化逐渐在中国扎根发芽,至此,中国古代音乐开始向现代新音乐转型。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指出中外文化各有所长,都应该认真的学习和研究。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中西文化大碰撞,在音乐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热潮,“新潮音乐”应运而生。西方音乐的冲击在二胡艺术的发展中也有具体的体现,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当属刘天华先生。刘天华在《国乐改进社缘起》[2]一文中指出:“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外国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刘天华在艺术上如此深刻明晰的见解,在当时我国新音乐文化建设的初创阶段是难能可贵的。在此后的时间里,一辈又一辈的二胡艺术家继承了他中西融合的文人路线,为二胡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六十年代的二胡艺术家刘文金,在二胡创作中将钢琴与二胡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二胡语言的创新进行了新的开掘,再比如80年代的谭盾将现代作曲技法运用到二胡艺术中,在民族器乐创作街引起长时间的争论等等。
总的来说,社会环境对二胡艺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胡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环境的宏观语境,同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变迁也体现在二胡艺术的各个方面。
二、传统音乐与二胡艺术的内在关联
传统音乐是中国各种音乐体裁创作的源泉,它的价值是任何遗存都无法代替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3]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音乐,是对传统音乐最好的定位。音乐是民族的,各民族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特点,音乐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球化发展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对于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在二胡艺术中有所体现,正如乔建中在文中通过二胡与传统音乐的内在关联,将二胡作品分为以下几类:(1)以某一民间乐曲、曲牌或某一专业作家作品的音调原型为主题并贯穿运用,使之基本保持原型的风格面貌,即我们常说的移植、改编作品、(2)作品依托于某一民族、地域风格,但不直接使用具体音调素材、(3)作品中既不直接选用民间音调,也不依托某种民族、地区运用风格,但经过作曲家自己的创造,仍然使作品保持着鲜明、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4)追求新的创作观念,而不以保持传统风格为目标。并且,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努力强化作曲家自己的个性,较远地拉开了与传统之间的距离、(5)以20世纪形成的“前卫”创作观念和技法为指导而完成的作品。作者通过对这五类作品的分析得出结论:“即无论现代音乐思潮以多打的冲击力去浸染这门艺术,它也会在整体上紧紧地依托着中国传统音乐,同后者保持着不易割舍的亲情关系。可以说,这也是20世纪任何一门艺术想要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二胡艺术与传统音乐的内在关联可以看出,传统音乐是各类音乐体裁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在当下对于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音乐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20世纪初西方音乐的传入,当下市场经济、商品音乐的发展都冲击着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传统音乐的发展道路又是平坦的,它佰纳海川,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源远流长。在各类音乐大放异彩的时代,传统音乐是否还重要?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传统音乐更值得我们当代人去保护与传承。
三、对当下传统音乐发展的思考
不可否认,在动荡不堪的20世纪,二胡艺术取得的成绩和成就是巨大的,是值得歌颂和骄傲的。乔建中在文末也指出了自己的反思:“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打消笔者对二胡艺术现状及未来命运的担忧。例如,从艺术表演上说,我么到底形成了自己的演奏体系没有?与刘、华时代比,我们在技艺功底方面究竟有了哪些大的突破?再就创作而言,百年来的作品何其多也,但在语言的个性方面,在乐思的深刻性方面,在结构的精微、逻辑的严谨方面,今年的二胡作品比刘、华时代又卖出了多大的步子?又比如在教学方面,我们有了哪些系统的教学经验......等等”。作者对二胡艺术的深切关怀与反思也让笔者对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21世纪的中国,像一座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它飞速的向前发展,各种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为宽松的文艺政策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传统音乐也不断遭受着各种现代文化的冲击,那么在当下传统音乐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呢?笔者认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是传统音乐在当代发展的重要依据。
首先,辩证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传承是中国传统音乐活水的源头,没有传承,发展就失去了“根”。其次是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基础。由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色彩,在历史变迁中,传统音乐的变化始终遵循自身原有的特点,所以尊重传统音乐历史是保护传统音乐的基础。第三是勇于突破,大胆创新。中国传统音乐是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体裁形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发展传统音乐需要突破和创新,这也是传统音乐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继承传统,突破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是中国传统音乐继续流传的重要法则。
今天我们常说“文化自信”,笔者认为“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拜国外又贬低中国文化的肤浅,不是仅仅挂在嘴边的口号,“文化自信”是以身作则的努力和坚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少年强则国家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音乐人对“文化自信”最有力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