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2019-01-09◎曾静
◎曾 静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要始终依靠农村的进步,只有实现了农村经济增长才会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可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却未能得到显著提升,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也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同共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1]。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不仅关系到农村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还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直接相关。从这个角度讲,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另一方面,还应创新发展思路,让贫困地区农村尽快从传统农业朝现代农业转变,最大限度的释放其劳动潜能与经济潜能。
一、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按照已有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体性与创造性。唯有如此,才会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但是,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不但经济市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化特征明显,配套资金使用效率也较低,所有这些都成为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1.配套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与城市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相比,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就显得十分低下。比如,贫困地区农村的医疗水平还处于低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健康水平,继而对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虽然资金扶持是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关键手段,更是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关键保证。但是,在资金扶持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一般会选择特定的标准,甚至会将大部分资金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虽然能够在宏观层面满足贫困地区农村大多数农民的需求,可是当地农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单纯把资金打捆使用,不但无法释放资金的灵活性与针对性,还让资金的使用和实际诉求脱节,难以真正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
2.经济市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虽然自改革开放之后,历经40年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村社会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农村,其经济市场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出现了大量农作物产品滞销,农民无法将农产品带到市场进行交易的情况,这不但让农民耗时耗力、效率低下,还明显抬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间接消减了农民收入。此外,由于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较为落后,现代化科技难以传递到此类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难以转化为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力,加之经济市场管理体制的完善性较差,使得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模式还十分滞后。
3.产业结构单一化特征明显。在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还基本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能够耕作和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虽然重点发展第一产业(农业)是十分必要的,即便在未来,这种生产形势也不应完全改变。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此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引发了农作物生产过度的情况,近年来玉米、小麦、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就是一个例证。如此一来,产量巨大的基础物资价格被市场压低,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无法得到提升。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扶贫模式还集中在种养殖等农村传统行业上,这种做法虽然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借此实现减贫、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速度势必受限,如果没有创新突破,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二、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唯有让这些地区脱贫才会实现真正的富裕,才会在“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多支撑[3]。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所遭遇的诸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科技思维和现代观念滞后、劳动力综合素质处于较低水平、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等。
1.劳动力综合素质处于较低水平。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该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农民对子女的教育虽然也越来越重视。但是,需要承认的是,近年来,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农村的农村小学都进行和合并或者撤销,农村子女教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要么到更远的县城就学,要么放弃,过早走向社会,成为只接受有限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对于后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原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认为即便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学历,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农民脱离了土地和农村,到外地务工或做买卖,使得贫困地区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2.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国的广袤的版图上,聚集了很多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要么以山地、山脉为主,要么土地较为贫瘠,很多农民只能依靠天气与地理环境艰难的生存。比如,按照我国有关部门的调查,贫困地区一般会在夏季出现泥石流和滑坡,在冬季出现更多沙尘暴或者暴风雪,所有这些贫困地区农村的地理环境都十分复杂。更为重要的是,贫困地区农村能够种植的农作物、能够养殖的家禽家畜都十分有限,加之很多贫困地区农村山地、沙漠较多,平地、平原较少,使得当地农民“支出”了更多额外劳作,这不但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极大限制了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思维和现代观念滞后。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而这又会产生“连锁反应”——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信息和文化领域也相对封闭,农民对科技和现代观念未能形成较高的认知。而基于这样的事实,贫困地区农村就难以让经济获得有效发展。比如,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很多农民还处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状态,部分农民的观念甚至还停留在相对原始状态,不相信科学、只相信迷信,这种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思想和行为,是难以让贫困地区的经济获得显著发展的,也难以借此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便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无法在贫困地区农村得到充分发挥。
三、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但要提升农村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更应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4]。为此,有必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促进农村经贸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升劳动力的价值产出,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农村资源开发精度,唯有在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下,才会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农村资源开发精度。在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民生事业相对迟缓的贫困地区。此类地区的各类社会矛盾较多,突发的概率较大。因此,在新时代,为了能够改变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需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农村资源开发精度。比如,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和文化的独特优势,改变其闭塞状态,将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并借助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介入,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健康进步。
2.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促进农村经贸发展。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指出,资金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更是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5]。为此,需要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促进农村经贸发展:(1)构建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的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注重对该类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借助相关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尽快实现脱贫;(2)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性保障,将产业优化视作地区发展的支撑,并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农村与城镇的协同进步;(3)活化贫困地区农村各项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比如,可以将土地流转资金转化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持续性资源。
3.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升劳动力的价值产出。在新时代,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农村基础设计建设工作,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实地考察和研判,然后按照不同地区的贫困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政策。比如,政府应该加强贫困地区农村通讯设施的建设工作,借此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政府部门应按照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实际,注重对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工作,以此提升其价值产出。只有这样,才能为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聚集人才或者劳动力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才能得以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