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对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调节效应研究*

2019-01-09徐兴奎

农业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心理健康心理

◎徐兴奎

一、青年农民工社会支持状况的特点

(一)青年农民工社会支持状况的总体特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定位。当农民离开了原本熟悉的环境进入城市之后,原本的人际关系因地域的改变而削弱,新的社会关系因人际熟悉度与社会支持度的降低而很难建立。在这方面,同样是在陌生的城市中工作打拼的年轻人中,青年农民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均低于青年大学生。这其中,固然有城市居民对青年农民工的歧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对自身的定位较低。他们在陌生环境中所面对的是与以往不同的价值观与新的行为规范,这是一种在心理上的“失范”行为,是对陌生环境在适应上的困难,在方向感上的迷失,以及心理上安全感的失落。在我国,血缘与地缘关系对人的影响巨大,青年农民工进入城市当中,无论是工作的安置还是生活、居住等各方面的各种事务都是在由与其亲近的“乡党”帮助下完成,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往往集中在这个小圈子之中,在很长时间之内,青年农民工都很难融入到城市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农民工的心理落差如不能进行有效调节,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危害到社会安全。

(二)不同因素对青年农民工社会支持的影响

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因受各方面的影响而各有不同,无论是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还是利用度这三个维度的差异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讲,男性的综合评分会低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在社会当中,无论是在社会感观上的亲密度还是对社会关系的感受方面,女性均要高于男性。由此而来的在社会支持等方面,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女性也会高于男性。在外来务工人员当中,不同工种的选择其社会支持度也不相同,一般来讲,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对交流及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的支持部分要明显高于建筑业等重体力劳动。这是因为建筑业相对比较封闭,在工地当中,对外的联系也较少,缺乏与城市的互动,这样一来无法得到足够多的精神上或是现实中的支持。而服务业多位于城市当中,制造业虽处于工厂之中,但人员相对密集,对外的交流渠道也比较多,也就更容易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此外,婚姻状态在社会支持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现今的统计数据表明,未婚者在社会支持各方面得分已经逐渐高于已婚者。这一点,与从前的研究结果有着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生活压力与农村相比明显增大,从心理及客观上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但实际得到的关注与心理预期有较大的距离,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已婚者,特别是女性已婚者,在婚后与外界的联系相对减少,而面对的家庭及生活当中的问题又明显增加,相对的在主观、客观及利用度方面的评分也会有所下降。

对于不同的年龄来讲,其社会支持的幅度的差异并无定论。有人认为,在青年农民工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可利用资源如社会关系网络、信息分享渠道等方面会逐步增加。也有人对此持相反观念,认为对于新生代而言,更容易融入到相对陌生的环境当中。根据本文的调研,在城市当中的青年农民工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仅在客观支持维度方面有所下降,而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农民工的社会支持评分会随着其在城市工作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增长,这应当是在对环境逐步熟悉之后,外来人员也可以更好的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之中,随着人际关系的扩展,其社会支持度各方面也有所增加。此外统计数据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历的差异和省内、外的差异在社会支持各方面并无明显区别。

二、青年农民工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青年农民工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1.青年农民工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人的心理健康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心理康健因素与其社会支持度正相相关。在整体大环境下,社会支持在个体的心理健康方面,特别是在维持其情绪体验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作用。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维评分方面来讲,总分越高,其个体可预期的心理健康成就也就越高。在主效应模型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利用度各方面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成。提升在城市中的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关乎着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通过完善各种互助性质的农民工团体,扩大青年农民工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来提升客观支持水平。此外,应加强对农民工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年农民工可适当地开展心理普查、义务心理咨询等,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状态。

2.青年农民工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曾有学者对石家庄现有的农民工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进行统计分析,其结论认为二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新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当中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总分远低于同一城市当中的其他青年组。其各维度得分与普通青年人群相比也较低。人的心理健康会受社会关系状况及环境状况的影响,当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城市当中的农民工环境状况相对较差,并且在一些比较受关注的方面如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在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善,但是有效的提升其社会支持度也可以帮助青年农民工在心理康健方面的正向发展。

(二)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状态的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与完善社会安全感的渠道。在这方面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城市中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对青年农民工来讲,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也就是其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在陌生的城市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的人及社会方面的认可,这也就是确定其人生及社会定位,加强社会支持的一个过程。这其中会涉及到很多层面的问题,最终都将直接关系到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支持对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调节

(一)加强对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家庭的生活。但为大多数的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其综合素质偏低,缺少足够的专业技能,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大多数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而这类工作通常都存在着稳定性差、收入偏低、工作环境艰苦等方面的问题。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现今阶段,我们对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还不完善,农民工在务工期间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其入不敷出。这一点对青年农民工尤为明显,因其工作经验较少,收入偏低,相对积蓄也较少,对社会的期望值也偏高。所以,应该加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系统,改善其就业条件,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给予已婚青年农民工更多照顾,关注未婚青年农民工婚姻问题

稳定的婚姻状态有助于心理健康。在适龄青年中已婚者的心理状态普遍好于未婚者。对青年农民工来讲,可以与收入问题并列的就是其个人的婚姻问题了。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加强对未婚青年农民工婚姻问题的关注,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适当组织适龄男女联谊活动。同样对于已婚的青年农民工,应当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如住房问题,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予便利条件。

(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综合素质较差,这并不仅是指学历问题,很多的青年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而且由于文化层次较低缺乏自信与沟通的能力,常常会失去很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不单是政府,各用人单位也应适当组织青年农民工进行各种职业技能与社会培训,借此提升其整体综合素质。

(四)加大户籍改革制度,让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

在城市当中,各外来务工人员都处于一种很微妙的边缘状态,这种不为主流社会认可的边缘化,使其很难融入到城市之中。心理上认同感的缺失是心理健康的先期反映。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工特别是青年人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当中,对我们的社会和谐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对新生代青年农民工关注程度

青年人在初入社会时,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们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遇到困难与打击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非社会性可反社会性过激行为。青年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前代农民工几乎完全不同,当今城市化生活对他们的冲击更大。在陌生的城市中,他们缺乏他人的认可与理解。这时候我们要依靠正确的理念来引导他们,要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包容与关怀。

四、结语

社会心理健康是涉及到社会稳定与民众安全的大事,这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农民工在城市当中是极易忽略的群体,我们应当认识到其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当中的巨大作用。改善农民工待遇,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而提升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感,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这对提高社会稳定,加快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农民工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心理感受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