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及提升研究*

2019-01-09马国温

农业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东北地区农村居民

◎王 姣 马国温 姚 爽

居民金融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消费者自身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高低,更是整个国家金融消费环境安全与否以及金融市场稳定与否的重要基石。拥有良好金融素养的居民能够合理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出适当而明智的金融决策,进而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并降低金融风险。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非法集资、保险欺诈销售、电信金融诈骗等现象频出,消费者的金融安全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对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更关乎整个国家国民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所以更有必要针对农村金融消费者丰富其金融知识,提升其防范金融风险的技能。

一、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考察

结合中外文文献及中国人民银行消保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内容来看,金融素养主要包括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和金融技能四方面,所以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现状考察即从这四方面展开。

(一)农村居民所需金融知识现状

《2017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居民缺乏的金融知识依次排序为: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债券投资、金融纠纷解决知识,分别占比36.09%、28.91%、21.01%、20.77%。农村居民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最常采用的方式是“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上网找资料”(城镇居民、各地区居民也是如此)。

(二)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现状

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现状包括计划与执行未来支出的程度、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程度四个方面。农村居民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整体低于城镇居民;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金融行为存在差异,东北地区在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的程度三个方面明显低于东部、中部、西部。

1.计划与执行未来支出的程度。有家庭支出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农村居民占比为79.88%(城镇居民为86.78%)。东、中、西、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有家庭支出计划的占比为80.75%左右,差异较小,较均衡。其中安排教育计划支出的农村居民占37.84%(城镇居民为43.29%),其中东、中、西、东北地区居民占比分别为 43.07%、45.27%、38.41%、39.41%,西部和东北地区落后。超半数的农村居民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生意收入安排养老计划(超过60%的城镇居民依靠退休金),农民养老计划收入波动比城镇居民大。

2.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农村居民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进行阅读合同条款、核对账单等契约行为占比为29.33%(城镇居民为36.1%)。东、西、中、东北居民阅读合同条款占比分别为34.99%、33.95%、31.36%、29.78%,东北地区该项指标落后。

3.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农村居民在申请贷款前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占比为94.12%(城镇居民为96.69%)。东、中、西、东北地区居民在申请贷款前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占比分别为95.71%、95.81%、96.55%、92.29%,东北地区该项指标依然落后。

4.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的程度。在使用自动取款机服务时,66.90%的农村居民用手或身体遮挡,防止他人看见密码(城镇居民为78.43%)。东、中、西、东北地区有意识遮挡密码的居民占比分别为76.81%、73.86 %、74.27%、 63.90%,东北地区该项指标明显落后。

当发生金融纠纷时,农村居民最常采用的三种投诉方式分别是“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向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向当地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进行投诉”,占比分别为 63.84%、42.35%、37.74%(城镇居民为73.62%、46.96%、 52.75%)。各地区居民最常采用的投诉方式均是“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

(三)农村居民金融态度现状

农村居民金融态度整体上不如城镇居民,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金融态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

1.对金融知识教育的态度。农村居民认为金融知识普及重要的占比为 82.58%(城镇居民为 90.23%)。农村居民认为金融知识进校园是有价值的占比为 76.78%(城镇居民为83.56%),东、中、西、东北地区认为金融知识进校园“是”非常有价值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 81.97%、83.08%、80.97%、74.23%,东北地区该项指标也明显落后。

2.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农村居民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完”的即时消费不储蓄的观点,持 “不同意”意见的占比为 77.38%(城镇居民为 80.59%)。东、中、西、东北地区居民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略有差异,持“不同意”观点的比例分别为 79.11%、80.37%、80.70%、72.78%,东北地区该项指标还是明显落后。

3.对信用的态度。农村居民同意“应谨慎维护信用,不应过度扩张”观点的占比为 80.52%(城镇居民为 90.50%)。东、中、西、东北地区同意这一观点的居民占比分别为 89.00%、88.20%、85.33%、82.01%,东北地区该项指标明显落后。

(四)农村居民金融技能现状

农村居民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能力方面,对所选同类产品会进行比较的占比52.83%(城镇居民为67.76%),在能否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时,选择“能”的占比为53.43%(城镇居民为 67.66%),是否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风险和收益有清晰认识时,选择“是”的农村居民中占比为57.84%(城镇居民为 73.44%)。说明农村居民的金融技能整体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金融技能。

在对假币的识别上,农村居民对冠字号码查询功能所起的作用,只有10.76%的居民 “非常清楚”(城镇居民为 14.46%),说明居民假币识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理解较浅

股票基金投资是农村居民最缺乏的金融知识。农村居民普遍认为用货币购买股票可以年年分红获利,却对用改革后节约的大量宅基地上市入股,吸引城市资本在当地搞企业开发将获得超额红利表现出消极态度;预期将货币交给专业化基金公司运作可以获得多于银行利息的报酬剩余,却对将农用地经营权转让给农民职业经理人打理会获得生产剩余表现出过度谨慎态度。此外,大多数农村居民期望获得高的现代农业收益,却不愿承担与之相生的高风险意识也是现代股份制农业在农村推进的一大障碍。这种对质同形不同的金融知识的浅化认知以及未深入考虑农产品市场风险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农村居民深刻理解金融本质将是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改革必须克服的硬骨头。

住房贷款是农村居民次缺乏的金融知识。贷款成功后期待经济能力提高时再还贷的观念导致延迟还款行为在农村并不少见,大多数村民对不按时还款引起的后续负面影响未进行深入了解。目前伴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趋势以及农村自建宅行为,农村居民对资金来源之一的贷款非常熟悉,但对选择何种还贷方式能使贷款成本最小化问题关心不足或由于相关金融知识缺乏而对此问题欠缺考虑。

债券投资也是农村居民缺乏的一项金融知识。经中国人民银行消保局的抽样调查访问,对18 岁及以上各层次年龄的村民提起债券,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国债”,这可能与农村所处的金融环境相比城市落后有关。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概念远未深入村民意识中,对于未来以节约的大量农村集体宅基地为基础资产发行“宅基地债券”盘活土地存量,村民的褒贬不一,参与的意愿并不高。

(二)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素养较低

在农村尚有20.12%的居民没有支出计划或有计划但因某些原因最终未严格执行支出计划。部分村民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对未来支出很少未雨绸缪,结果是遇到“天灾人祸”时自己无力应对,借助亲戚朋友的行为勉强度过甚至不能渡过难关。在有支出计划并决心执行的这部分村民,对自然灾害保险或除养老、医疗以外的商业保险计划很少涉足甚至没有该项计划,遇到突发事件与没有支出计划的居民采取相似的落后避险方式。这些行为反映出村民的金融支出计划素养较低。

在农村有部分居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契约条款或债权债务凭证不仔细阅读核对,从众签字或按手印的行为较普遍。认真阅读契约条款或凭证但对部分文字有疑惑的村民,除询问当事人外,很少自己主动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查询相关问题,解决疑惑。这些现象反映出村民的金融阅读审核行为素养较低,是日后出现金融纠纷的潜在隐患之一。

农村居民在申请贷款前未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比重为5.88%,这部分村民的想法多是随实际情况而定,贷款到期有充足的资金则还贷,缺乏充足的资金则选择拖欠,无视银行的催账电话,是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初次贷款给低信用村民进而导致大概率坏账的潜在来源之一。这部分居民欠缺详细的按时还贷计划,到期无力还款时不主动联系银行说明延期还贷事由,不注重对自身信用的维护,是低金融信用素养的真实表现。

在使用ATM 存取款服务时,33.1%的农村居民未用手或身体遮挡密码,这种行为是威胁自身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在采用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手段方面,向涉事金融机构投诉违规行为是63.84%的村民首要选择,36.16%的村民遭遇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而使自身损失时选择忍气吞声,表明这部分村民的金融安全素养有待提升。投诉方式失效时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可果断诉诸法律,若追回收益小于成本,可尝试向政府相关金融部门反映。

(三)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态度素养较低

17.42%、23.22%的村民分别认为金融知识教育的普及、校园金融知识教育不重要,部分是由于出于金融与自身需要关系不大的考虑,部分由于家长不想为孩子在学校的课业学习添加负担。这种态度有一定合理性,但未察觉到金融教育对提升个人生活质量及全面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良性作用。

80.52%的农村居民认为应谨慎维护信用,不应过度扩张,表明大部分人持理性的信用态度。19.48%的村民敢于冒风险,尝试信用扩张,如果是在确信信用扩张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前提下,此类信用态度值得肯定。

三、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建议

2017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教育、收入、地域、年龄和职业等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显著相关。其中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金融素养的重要因素,而收入与金融素养也显著正相关,说明家庭收入是金融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就职业而言,“全职工作”和“退休”与金融素养指数显著正相关,而务农与金融素养则显著负相关,说明务农群体的金融素养确实较低。针对这些影响金融素养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村消费者,可以从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宣传教育丰富其金融知识、深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提升金融素养。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1.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改革。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改革既是响应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号召,也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新一轮农村改革主要是“三块地”改革,其中农用地改革为现代农业大规模、专业化经营扫清传统土地要素流转不畅的障碍;宅基地改革盘活闲置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为吸引城市人才、资本流入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有利于农村城市化改造,逐步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改革中,村民是受益方,通过农用地入股得到红利、宅基地与附着物(房屋)流转收取租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村民集体成为企业股东,并把红利直接分配给每一位村民,提高村民收入,进而通过积极参加金融实践提高金融素养,金融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推动改革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建设特色小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新设企业后,村民在不直接参与农用地的背景下可以选择在企业里充当员工就业或外出打工,拓宽增收渠道,间接提高金融素养。农村企业可自行选择一二三优势产业进行专业化大规模生产,逐渐形成具有特色品牌的小镇。依托当地企业的特色小镇会吸引外来游客,带来产品订单的同时也会为当地村落带来旅游收入,带动村镇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使村民进入马斯洛需求的高级层次,为金融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的建设

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在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基础上,引导创新型乡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如金融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等金融服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民营银行、互联网保险公司、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等的设立发展可加快提高乡村的金融覆盖率。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乡村资本要素与金融人才要素供给,为村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创建多种金融知识宣传渠道普及和丰富金融知识

1.分层次将金融知识纳入农村学校教育。提高全民金融素养的快捷途径当属金融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对低净值人群。金融知识的普及要从早从小抓起,建议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针对大、中、小学生不同青少年群体,实施差异化的金融知识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防范金融诈骗。在小学高年级的课本里加入基础金融知识,使理解力较低的小学生对金融宏微观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中学阶段(包括职业技校、中专)将简单金融知识教材发放给学生,作为一门课外读物,和体育课一样纳入同等地位的考试范围。在大学阶段,可将金融知识作为一门非金融和经济类专业学生必选的选修课,分为货币、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相关内容供学生学习。学校也可邀请一些金融机构进校园进行宣传,重点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校园贷”、“现金贷”,增强其对有害网络借贷业务的甄别和抵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

2.利用各种媒介进行金融宣传。一般电视、网络里的专业财经频道对农村居民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在财经频道里专门开辟出一个乡村金融栏目,结合农村居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金融实践编制成通俗语言剧目,有利于村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可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深入管辖农村对村民进行金融宣传教育,结合非法集资、非法放贷、金融诈骗等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案例,现场宣讲,帮助农村金融消费者识别非法金融活动的基本特征、常见手法、社会危害及救济途径等,提升农村居民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能力。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东北地区农村居民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