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019-01-09吴云勇
◎吴云勇 孔 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农地制度改革,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积极帮扶增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农地资源丰富,具有农业规模化发展优势,应该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
一、东北地区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现状
1.农作物播种面积。2005-2016年,东北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现出缓慢的递增趋势,但在2016年时出现负增长,相比2015年减少26.03 千公顷。分各个省份来看,辽宁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在最近5年出现了波动:在2005年至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出现加速增长,到了2013年、2014年出现下滑现象,在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回升以后,2016年又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吉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在过去十年保持递增趋势,但在2016年也出现了下滑倾向。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除在2013年出现短暂的下滑外,其他时间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16年东北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2166.96 千公顷,占到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3%。
2.粮食产量。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中国粮食的“蓄水池”,在粮食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2009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波动上涨,2010-2013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迅速增长,2014年开始,在国家的有序调控下,粮食总产量有所回落。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共计61625.05 万吨,其中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1876.34 万吨,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9.27%。
3.农业机械总动力。东北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2015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2813.8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3%;吉林省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不含农用运输车)达到3152.54 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8%;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总动力5442.49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6%。东北地区平均增速为5.29%,略高于201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速3.4%。这为东北地区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东北地区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
1.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需要。东北地区在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提高农地利用效率。首先,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转移,许多农村都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很多废弃的房屋或者无人居住的房屋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农地资源,造成农地资源的浪费。其次,有些被闲置的农地是由于土质较差,农地产出率极低,单个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农业耕种的成本大大高于其收益,不少农业生产经营者放弃了对其的耕种。再次,农业生产经营中非农化、兼业化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到城市务工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大大高于进行农业生产的收益,因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农地利用效率下降。
2.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政策。东北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地的规模经营尤为必要。传统小农经济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人均耕地面积太小,不利于进行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只有实现了农地规模化经营,才有利于对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因为在农地达到适度经营规模,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成本意识加强,为降低生产成本,会考虑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代替现有的不适于生产经营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降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农产品的整体竞争能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少农业经营者会选择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组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农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
3.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高产量,高库存积压,但对外出口贸易额偏低,难以抢占国际市场。同时,还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例如美国,以其大规模、低成本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向中国出口玉米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不少南方地区相比较购买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更倾向于选择从国外进口。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东北地区由于农地分散经营,过小的生产规模一方面造成了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要素利用的不充分和使用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于经营者在市场谈判时,谈判力度不足,导致投入要素的价格偏高。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导致农产品的总产出不高、商品率偏低,不同农户进行耕作的品种繁多,农业新科技、新的耕作制度推广,对于只耕种小块农地、种植多种产品的小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说,采用新的耕作方式、引进新的设备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但产生的效益并不显著,从而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动力,导致农业科技难以普及。而对于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说,其生产的产品主要在市场上销售,对经济效益的观念很强,因而对新科技应用的需求动力相对较大,通过普及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成本的欲望强。
在全球贸易中,较低的价格是贸易战中的优势,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也很重要。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高品质的发展,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前,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旧多以小农经济模式进行,农药残留度较高,农产品的质量难以进行统一的监管,在向国外出口时,极易遭遇其他国家的绿色壁垒。在进行农地规模化经营后,东北地区农业就可以进行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加对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对于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控制,尽量保留从而使质量标准化,无公害化,通过发展好的品牌,引导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三、东北地区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可行性
适宜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化肥低施用量等优势,为东北地区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行性。
1.适宜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传统农业布局主要也是依靠自然资源决定的。气候条件、水资源、农地资源是区域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来自于自然资源禀赋,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农地资源丰富,分布的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是东北生态系统的重要天然屏障;拥有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松花江、辽河、鸭绿江等主要河流发源这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拥有亚洲最大和世界最肥沃的黑农地带,东北地区拥有三大平原,分别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主要生产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南少北多,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耕作,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承担着国家粮食储备和特殊调配等任务,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端,在国际上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半岛接壤,与日本隔海相望,国内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相连,与天津、山东等省市隔海相望,具有沿边近海优势,具有开拓东北亚市场的优越地理位置及农产品加工业国际化发展的区位优势。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东北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已由原来单一的运输方式,转为如今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运输体系。东北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分别为 16845.4 公里,387599 公里,6966.81 公里,分别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的13.6%,8.25%和5.5%。东北地区各个省份也加大了对交通运输方面的投资,黑龙江省在2012 至2017年铁路投资1150 亿元,2017年辽宁省在道路、铁路、管道、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交通运输方面投资407.5 亿元,吉林省共投资1205 亿元,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了东北地区与其他省份及国家的联系,减少了因交通不便,农产品对外销售困难的局面,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经营者种植积极性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得以实现。
3.化肥低施用量。东北地区的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在进行农业生产方面,为促进农产出的增加,主要依靠化肥及农药等的投入,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的施用引发的土壤质量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而土壤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化肥的施用量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2016年辽宁省化肥施用量148.1 万吨,吉林省化肥施用量233.61万吨、黑龙江省化肥施用量252.8 万吨,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对13 个粮食总产区的化肥施用量进行分析发现,这表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潜力大,适合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