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沈阳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9-01-09邓春晖赖晓璐
◎邓春晖 王 瑾 赖晓璐
一、沈阳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情况
以“三区三园”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具有沈阳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农业发展新局面。
(一)有效供给明显增加。“米袋子”安全有效保障,中高端农产品消费品比重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5 亿斤左右;“菜篮子”供给明显优化,优质蔬菜产量超过400 万吨,优质果品产量15 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0 万吨以上。
(二)现代农业技术得到推广。以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技术为引领的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到8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5%以上。
(三)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70%以上;地产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鲜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0%左右。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稳定在2%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二、沈阳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措施
(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产能和优化品质
1.加快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区。以新民市、辽中区、法库县、康平县等产粮大县为重点区域,优先选择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划定玉米、水稻等粮食生产核心区。玉米生产核心区集中分布在辽河、柳河以北的康平县东南部、法库县大部和新民市北部的24 个乡镇,新民市和辽中区西部交界的6 个乡镇,以及辽中区南部的朱家房镇和于家房镇等土质较肥沃、地势较平坦、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的3 个区域。水稻生产核心区集中分布在辽河、蒲河流域的沈北新区、于洪区、新民市和辽中去的26 个乡镇,苏家屯区西部浑河灌渠的4 个街道等水系密集、灌溉条件好的2 个传统水稻种植区。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加快改进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生产设施、技术装备和品种更新换代。
2.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为重点,持续实施“土壤保护性耕作—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示范推广”、“沈阳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等项目建设。总结推广国家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沈阳市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
3.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努力构建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栽培的新品种,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子企业。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创新和新品种推广转化,目前,推广优质农作物新品种130 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4.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大幅增加中高端型、全产业链的优质农机装备供给。探索制定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升集成配套农业机械化技术供给能力,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0%以上。
(二)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1.继续推进以调减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调减新民市大民屯和张家屯、辽中区杨士岗子、法库县孟家等17 个乡镇的玉米种植面积,规划建设30 万亩蔬菜生产核心区,持续加大支农政策倾斜力度,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抓好康平县粮豆轮作2 万亩省级试点工作。推动粮经二元结构向良井饲三元结构发展,实施“粮改饲”试点,在沈北新区、法库县、康平县等地区推广青贮玉米、燕麦、苜蓿等优质饲料作物种植。2017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6.3 万亩。
2.全面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推进辽中区肉牛、法库县奶牛、康平县生猪、新民市蛋鸡等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规模生态养殖项目,提升畜禽废弃物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秸秆青(黄)贮窑等项目建设,引导散养户逐步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支持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现代养殖基地,2017年新建、改建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畜禽养殖场10 个。
3.着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依托五龙山葡萄、辽中区寒富苹果、康平县地瓜等现有区域特色农产品,以康法地区西北部和新民市柳河流域风沙区为重点,规划建设花生、西瓜、甜瓜、葡萄、树莓、草莓、花卉、红干椒、杂粮、寒富苹果等十大特色作物核心区,逐步壮大北虫草、苏子叶、金针菇等新发展特色作物规模,2017年建成“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5 个,高效特色作物面积稳定在60 万亩以上。
4.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确定2017年为全市农业品牌推进年,集中支持沈阳盛京大米、寒富苹果、沈阳乳制品、小梁山西瓜、辽育白牛、沈阳杂粮、沈阳西芹、沈阳食用菌、华美畜禽、福来豆制品等十大农业品牌。持续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推进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资源,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新模式,推进沈北新区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科技金融、孵化器假设、创新服务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倾斜,支持沈北新区成为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自主创新典范区。
2.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公益性科研和服务并重的运行新机制。继续深化与俄罗斯、韩国等科研机构、企业的国际合作,引进适合我市土壤需求的马铃薯种薯快速繁殖等实用技术和优质种质资源。围绕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创新,突出科技引领作用,实施关键关节技术攻关。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区县(市)职教中心、各乡镇成人中心校、村教学点,建立健全区县(市)、乡镇、村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网络实体,逐年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率。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训制度,加强区、县(市)级培训基地和农业田间学校建设。支持区、县(市)职教中心根据生产需求和农民需要,动态调整增设涉农专业,做大做强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专业,帮助农民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逐步建立公益性机构、科研院所、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教育主体共同参与、横向互动、统筹协作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力争一线农民参训率达40%以上。
4.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贯彻落实智慧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搭建具有沈阳特色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信息服务等领域应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电子商务、咨询等支柱服务体系,推进1000个行政村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信息进村入户基本覆盖需求。
5.加快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鼓励供销企业集团,沈阳副食集团、地利生鲜等流通企业和地利农产品物流园、盛发市场、十二线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推进农超对接,支持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与家乐福、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对接,2017年本地农产品能够进入100 家大型和连锁超市门店。充分利用与北京、江苏、厦门对口合作的契机,推动沈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与外地经销商对接,使沈阳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打入东北亚市场。
二、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与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有效衔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等研究,创建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推动技术和核心理论的重点突破,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对国外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现代农业研究最新理论、新方法,推进农业领先技术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面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采用规模化组织方式,采用农业技术的集成和组装配套,重点突破农业关键性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优质、高产、绿色、循环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建立现代农业多元化的服务体系。首先,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其次,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三是提升服务手段和方式,加强现代农业理念、互联网+等技术的推进。四是要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支撑作用。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有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专家团队,有在国家、省、市取得的科研成果,有专业成熟的农业推广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社会服务的最主要的生力军。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机制。各级政府是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主体。加大国家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水平;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机制,带动农业科研人员研究热情,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持续开展。同时也要加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组织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以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