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在大陆技术扩散研究文献综述*
2019-01-09李航飞魏少彬
◎李航飞 魏少彬
2004年至今,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藏粮于技”战略;2017年中央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战略;2018年中央提出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然而,农业科技创新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创新的扩散。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束之高阁的现状说明,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当务之急。
台湾农业发展水平超前于祖国大陆十多年,在育种技术、良种技术、栽培技术、高新技术及产销运管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受岛内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价格上升及环境保护等压力,加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台湾农业发展开始向外寻求出路,台商对外农业投资逐渐兴起。在两岸特殊政治背景下,大陆出台了众多对台优惠政策,以鼓励两岸农业进行交流合作,鼓励台商来大陆进行农业投资;台商农业投资成为台湾农业先进技术向大陆地区扩散的主要渠道。
一、农业技术扩散及相关概念
技术扩散也被称为创新扩散,由创新观点扩散、研究与开发技术扩散和技术实施扩散三部分组成[1]。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技术扩散进行了分析,斯通曼[2]认为技术扩散为“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3]则认为创新扩散是“创新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的传播”;罗杰斯[4]指出技术扩散是创新技术通过某种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的过程。国内学者傅家骥[5]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一项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许庆瑞[6]将技术扩散定义为“创新技术通过一种或几种渠道在社会系统各成员或组织之间随时间传播并推广应用的过程”。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一项农业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等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围传播,被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采纳并使用的过程;和技术扩散一样,也是一个系统过程,由技术创新本身、技术扩散的传播渠道、扩散时间过程参数以及社会系统等4个基本要素构成[4]。
二、台湾农业技术在大陆扩散的研究视角与内容
(一)扩散形式及效应方面
台湾先进农业技术主要通过台商农业投资、两岸农业技术合作、学术交流、农产品贸易、良种引进等形式在大陆进行传播与扩散;国内学者对台商大陆农业投资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涉及台商大陆农业投资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及投资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台商在大陆的农业投资主要分布在与台湾地理相近、气候相似的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备受台商青睐的是广东、福建、海南、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7-8];ECFA 签署后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农业的分布不均衡趋势进一步加剧[9];近年来台商农业投资出现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的趋势[10]。
祖国内地劳动力价廉充沛、台湾岛内投资环境恶化及内地市场发展潜力大,是台湾农业产业来大陆投资最主要原因[11];现有台商农业投资存量对新进的台商投资具有重要的诱发作用[12];政策与地缘因素、市场容量和基础设施[13],台商投资产业[14]是影响台商在大陆进行农业投资的重要因素;台商的自身特征、交易成本[15]等因素影响台商农业投资的区域分布。
台商大陆农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问题,加快了大陆地区农业资本深化进程,推进了大陆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16];有效促进了大陆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陆农民的收入,技术溢出效应显著[17];黎元生[18]的研究表明台商直接投资金额每增加1%,福建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0.499%、0.487%和0.312%;韦素琼等[19]分析了漳州市台商农业投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台商农业投资每增加1 个百分点,漳州农业增加值将增长0.384 个百分点;张毅瑜[20]对台商农业投资和福建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得出台资累计实际到资每变动1%,福建农业人均产出将会同向变动0.755%的结论。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21],对大陆农民增收效应并不明显[22],技术溢出效应有待提高[23],应进一步加强两岸涉农企业的产业联系和人员交流,优化和引导台湾农业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
(二)扩散平台研究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大陆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园区。至目前为止,大陆已在9 省(市、区)设立了15 个国家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14 个省(市、区)设立了29 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另外,部分省份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省级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内关于扩散平台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平台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及平台评价等方面。周向阳[24]的调查研究表明,苏皖两省的台湾农民创业园较难吸引真正的台资企业进驻及台湾农民创业,同时,园区内普通存在用地困难、台资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较弱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相应对策;宋建晓等[25]运用SWOT 模型分析了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劣势条件及机会和潜在威胁,应用PEST 模型分析法全面分析影响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而提出创业园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支撑体系;邓启明等[26]从引进台资和优良农业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及其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就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问题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提出促进创业园发展的配套措施;刘宇峰等[27]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6 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进行实证分析,把6 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划分3 为个发展层次;王胜[28]运用 SWOT 工具对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思路及策略。
(三)扩散区域研究
国内对台湾农业技术在大陆扩散的区域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全国尺度、区域尺度(东、中、西部地区)及省域尺度,其中以省域尺度研究居多,如粤台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琼台农业合作、桂台农业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在省域研究中,全国除少数几个省份外,基本上都有相关研究,其中对海峡西岸的福建省研究最多,福建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为台湾农业技术在福建的扩散提供了先天土壤;对于市域及以下尺度的台湾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相对较少。
另外,石洪景[29-30]从“技术受体——农户”视角对台湾农业在大陆的技术扩散进行了研究,根据其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台湾技术的采用率较高(68.6%的农户采用了台湾农业技术);性别、家庭劳动力、家庭年均收入、风险知识、补贴获得情况、获取贷款难度、开展技术培训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户的台湾农业技术采用行为。
三、研究文献述评与未来展望
国内专家学者就台湾农业技术在大陆的扩散形式、扩散分布特征、扩散影响因素、扩散效应、扩散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在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扩散尺度方面
目前,关于台湾农业技术扩散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域及以上尺度,市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甚少,县、镇、村方面的研究更少,整体上宏观尺度研究较多,微观尺度的研究则显得不足。“农业技术扩散”在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扩散,微观尺度上则为集聚;台湾农业微观尺度上的技术扩散效果与大陆农民的采用率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形成了以亲疏差序原则为行为取向的“差序格局”[31],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社会网络,是信息分享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在微观尺度上,结合不同的技术扩散主体特别是台商(企业)及农户,基于不同区域的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根植性特点,分析台湾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效率、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属性的扩散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微观尺度下台湾对大陆农业技术扩散规律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二)扩散效应方面
目前对于台湾农业技术扩散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大陆农业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很少考虑这种技术扩散溢出效应随投资时期变化而变动的情况及后续之影响,且对这种溢出效应的研究基本是单向的即台湾农业技术扩散对大陆的影响,少有文献考虑大陆农业经济发展对台湾技术扩散之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台湾农业技术扩散与大陆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有益于大陆对台商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利用,有益于台商大陆农业投资的区位选择,优化资本配置效率。另外,随着大陆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台湾农业技术扩散正逐渐由“技术带动效应”转向“产业带动效应”,而目前对于由台湾农业技术扩散所导致的“产业带动效应”的研究明显不足。
(三)“反扩散”方面
通过技术合作、学术交流、良种引进、台商农业投资等方式,台湾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大陆农业产率,促进了大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大陆在移动金融、移动支付、电商、微商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支付宝、微信等已深深融入百姓生活之中;同样影响着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为其产品宣传、营销提供了新的方式,许多台商正受益于大陆新的移动支付带来的支付革命;大陆对台湾农业反扩散应该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