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19-01-09李国鹏
◎李国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战略,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是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之路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缩小差距和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和最终实现。
一、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能够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乡村来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突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52%,明显提升,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只有42.35%,说明乡村人口流动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乡村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乡村房屋闲置率、乡村家庭空巢率都明显上升,由此将会带来乡村发展滞缓,持续拉大城乡差距。其二,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极为普遍,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生产劳动主要依赖于乡村老龄人口,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乡村不利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其三,由于近年来农业收入偏低,未能满足乡村人口家庭需求,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不把农业种养殖作为主业,而是把其作为在外务工空余时间的副业,长此以往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出了新要求,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则应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加速破解,减少乡村人才向城市快速流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以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更好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脚步。党的十八大以来,自2013年至2017年我国脱贫人口6800 多万,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 万,脱贫攻坚战到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艰难的时刻。以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破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推动全面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打下坚实的农业农村基础。
二、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1.城乡融合发展中缺乏整体布局和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中,乡村建设缺乏有效长远规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乡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未能做好规划工作,当前的乡村居民多以分散居住为主,居住面积较大,不仅不利用管理,也占用优良的土地资源。其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来说明显滞后,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亟待改善。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的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等建设速度和普及率明显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在乡村的意愿。面对优质的城镇各类资源,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择优而居,尤其是随着乡村居民消费观念改变和消费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离开了乡村。
2.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乡居民收入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并且乡村居民收入增幅略高于城镇居民。例如,扣除价格因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 万元,同比实际增长6.5%;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 万元,同比实际增长7.3%。但对比发现,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仍然较大。消费支出方面,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2.45 万元,乡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乡村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幅达到6.8%,城镇居民仅有4.1%。很明显,虽然消费支出增幅较快,但实际差距仍然较大。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提高乡村居民实际收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3.城乡融合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山绿水也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态环境最大需求。面对多年沉积下来的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积极予以治理和保护,但在实际乡村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中仍遇到一些难题:其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多年来农村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物资的广泛使用,导致农业用地及地下水资源都不同程度被污染。短期内想要使农业用地和地下水资源得以修复,治理工作非常艰巨。其二,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部分乡村引入第二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引入第二产业时,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致使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频繁发生。其三,乡村居民自身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总量迅猛提高,给乡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带来较大压力。
三、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1.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做好乡村发展总布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必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首先做好乡村发展总体布局和具体规划。第一,持续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各地政府积极探讨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脚步,积极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积极缩减城乡之间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差距。第二,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中央政府指引下,地方政府积极跟入和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尝试性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让更多的闲置状态的可用土地资源流转起来,为乡村发展带来城镇投资资金搞活乡村经济,有效链接城市与乡村,深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扶持乡村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乡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农产品收入,一个是外出务工收入。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乡村居民返回家乡从事创业或就近就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目标就是让乡村居民满意和幸福,这就要通过发展乡村产业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第一,加快推进乡村生产经营销售产业链的形成,实现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以质量和品牌优势获取更高的收益,提高乡村居民收入。第二,稳步高效发展乡村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开发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养老旅游、生态旅游等,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和丰厚的利润。各地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扶持、技术培育等途径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稳步推进乡村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第三,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乡村绿色产业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买到绿色农产品、生态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乡村应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一方面满足消费者需求,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更是更能引导乡村走上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3.加快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和谐乡村人居环境。美丽的乡村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面对当前乡村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人居环境污染问题应加大治理力度,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倡导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行为。第一,摒弃以环境为代价的乡村经济发展之路,转变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方式,倡导绿色生产。第二,强化乡村环境治理效果,定期进行排查,实时进行监管,对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突出治理,并通过后续监督和管理杜绝污染问题再次出现。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应快速推进,满足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需要。第三,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还需要乡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乡村居民正确处理日常生活垃圾,自觉维护乡村生活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