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农家乐旅游发展新路径
2019-01-09◎王萍
◎王 萍
一、前言
面对资源日趋耗竭、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生态功能发生退化的严峻局面,我党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强调,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写入党的基本路线。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型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其中,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农家乐乡村旅游是一种基于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以及特色文化产业等元素的支持而创造出来的休闲娱乐旅游方式,农家乐旅游将自然生态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完美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乡村的生命力。近年来,农家乐旅游发展势头渐盛,已逐渐成为繁荣乡村经济、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在新农村建设等众多政策的支持下,农家乐旅游模式的发展壮大是一种必然趋势。农家乐旅游开始于村民间自发的、相互效仿的经营模式,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具备规划和环保意识,目前很多农家乐村落都未能完全发挥地域特色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优势,甚至存在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状况,严重影响到村落及其周边的生态系统。所以有必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新路径进行深入思考。
二、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全新意义
(一)经济提速、村民致富的有力保障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符合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有大裨益,可使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生态型农家乐旅游的新模式,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能够拓宽广大农民的收入渠道,显著提升其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极大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有力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有力保障。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途径
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农家乐旅游,符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助于在广大农民间倡导节能减排新风尚;有利于对村民进行文化素养、生产管理技能培训,促进广大农民团体的全面发展,促使农民兼具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推进农家乐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途径。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措施
农家乐旅游基于特定的乡村景观和产业,离不开洁净的自然环境与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发展农家乐旅游可以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保护绿水蓝天,构画出让游客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图景。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发展农家乐游是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措施。
三、农家乐旅游的生态环境现状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开始越来越向往乡村的宁静与自然。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去享受一番乡野农家的怡然乐趣,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选择。农家乐旅游是基于乡村特定的自然人文景观、且富有地方特色而产生的休闲度假模式,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然而目前已开展农家乐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和河道破坏、区域开发建设过于集中,原有的自然维持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植被退化。多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者为创造更多的休闲娱乐景观而造成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等问题,长以此往造成集中区域的植被退化。
二是水环境破坏。一方面,植被退化、绿化不足、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干枯的现象频发;另一方面,餐饮食宿、水上娱乐等项目多会造成污水排放、废弃物丢弃以及船舶机油污染。此外,也存在挖沙、采石以及挤占河道的现象。
三是大气环境污染。农村地区因其工业化程度较城市低,大气污染源较少,因而其大气环境一般优于城市。然而近来伴随着自驾游的增多,机动车尾气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得不引起重视,加之乡村本身常见的秸秆焚烧和烧薪取暖,更是加重了大气污染程度。
四是山体破坏。由于缺乏规划,农家乐景观的开发和建设通常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量的炸山毁林、违章建筑,已经使得山体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发生率将会大大提高,是对广大村民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大隐患。
五是生物多样性衰减。由于大肆滥砍滥伐,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动物生存栖息环境遭到严重影响;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打破了区域生态平衡,偷猎偷捕屡禁不止,珍惜动物都濒临灭绝。
四、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意识薄弱。早期兴起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多为乡村村民相互模仿、自发组织,通常借助自家的土地、院落和经济作物,并结合乡村的现有的各种资源,为游客提供较特色的休闲娱乐服务。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者、从业人员主要是农家乐旅游项目当地农民,他们大多未接受过旅游经营管理等专业培训,自身素质不高、环保意识薄弱,未正确意识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能兼顾整体生态优化的乡村环境氛围。因此,部分农家乐旅游项目并不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运营生产模式,而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持。
二是设施缺乏。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形式多样,包括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多种户内外活动,在此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废水、餐厨垃圾、机动车船尾气等污染。然而,无论是从意识还是资金能力方面来说,通常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经营者往往不具备相关配套环境设施的投放条件。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之前,村民所产生的废弃物不多,完全在符合当地环境的自净水平;然而开展农家乐旅游之后,游客的大量加入使得废弃物的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的自净力,此时如若不经相应的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而排放,就会使当地水体和土壤受到污染。不仅会给农村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困扰,还会造成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是规划与管理模式有待改善。目前我国农家乐旅游往往只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没有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措施[1]。目前农家乐旅游在开始营业之前,相关部门并未及时有效地分析评估村落生态环境状况以确定其环境承载力、规范景观区域建设。其次,缺乏针对生活垃圾、废水等废弃物的管理制度。此外,旅游项目区域开发建设过于集中,过度的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遭到破坏,因此导致局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功能削弱。这不仅会影响农家乐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更会演变成对乡村振兴策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挑战。
五、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农家乐旅游的发展途径
我国目前的农家乐旅游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设施,以及村民环保意识的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具体思路:
(一)主打“生态牌”,发展“生态型”农家乐旅游新模式
农家乐旅游以其淳朴、自然的特点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十九大顺利召开之际,应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顺应“生态型”旅游的新浪潮,转变以往“重发展,轻环境”的传统理念,既要享受绿水青山,又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的爱护绿水青山。
首先,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创新的发展理念。转变经营方式,按需供给的同时注重休闲活动和产品的生态特色,融入创新的生态型元素以吸引二次游客,提高旅游的附加值,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独特属性。
其次,在景观建设方面,充分考虑游客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景观。大多数旅游者选择“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的目的往往为寻找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所以,在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时,可以坚持保存乡村的“原有机理”。例如,可对乡村石块街面、蜿蜒河流、错落农家等原始景观采取原位维修与保护的方法,保持其固有特色,推动乡村环境、历史、文化可持续地发展。
最后,结合时下前沿的“互联网+”等技术打造生态型旅游产品,一方面将现代生活理念和先进科技与农家特色有机结合,体现农家乐旅游发展在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使得农家乐绿色、环保、自然理念进一步得到宣传,起到招商引资和吸引客源的双重效果。
(二)政府合理规划整治、加大监管力度
农家乐旅游的健康发展应符合美丽乡村总体的战略规划部署,与地方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相结合,通过对旅游产业生态景观的规划管理措施的优化,体现出对农家乐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农家乐旅游项目运营之前,政府应依据实际情况,组织专门的评估团队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评估[2]。
其次,发展农家乐旅游还要做到规划先行,具体的旅游发展规划应以最初的生态环境评估为基础。实现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从水文特征、生态景观建设、绿地建设等多方面考虑,将旅游发展规划与相应的村落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规划相结合。此外在污染控制方面,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农家乐活动中的各项娱乐设施和项目均应设置有严格的排放标准;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减少污染排放;制定周密的生活垃圾回收处置规划,农家乐村落周边禁设垃圾处理厂。
最后,明确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责任。对各运营主体实施环保责任考察制,明确落实其环境保护责任。对于落实不到位的从业者,采取一定惩罚措施,例如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甚至取消运营资格。
(三)完善环保设施建设
我国农家乐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休闲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但环保设施的投放却相对滞后,与美国、法国、日本等乡村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农家乐村落交通不便、通达性差,而自身卫生环境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又不便于外界取得有效的减污途径。因此,应不断完善农家乐旅游项目地的相应设施,改善村落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政府应划拨乡村环境保护设施专用款项,并确保其能够及时到位且合理利用[3]。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项目应广泛吸收各类社会投资作为政府投资的补充,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以完善环保设施体系的建设,实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大气和水体环境方面。优化农家乐区域能源结构,逐步淘汰污染较为严重的火力发电方式,采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环保资源;推广节能清洁灶具,逐步淘汰污染较为严重的柴薪灶具,尽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挖建蓄水池盛接雨水循环利用,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将污水处理厂(站)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其次,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方面。在农家乐旅游区域内,设置视觉上与生态景观相和谐的隔声屏障,降低交通噪声对村落生活环境的影响;消除噪声声源,餐饮区、景观区、娱乐区等在运营中不允许使用高音喇叭和其他噪声声源。对于废弃物处理,应加强垃圾和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的投放;在规划区域内设置充足的公共厕所和垃圾桶,并分类回收垃圾。
最后,植树绿化方面。在项目区域道路两旁种植四季常青的树木;更重要的是,逐步提高休闲区和聚集区的绿化覆盖率,形成绿化体系。
(四)加强从业者生态道德教育
坚持环保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最新要求。通常,农家乐的当地村民就是服务人员的主体,其薄弱的环保意识对农家乐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应着力对广大从业人员开展系统的生态道德培训。然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从本质上讲是长期而艰巨的教育过程[4]。
首先,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着手建立规范化的培训体系,编制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切合农民生产生活实践,结合当地生态文化特色,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其次,制定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考核计划,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开始农家乐旅游的运营,为农家乐旅游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在日常生产相关培训的同时,向农民进行环保观念的植入,使其真正了解生态道德的具体内容,帮助其完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系统全面的生态道德教育,令从业者形成坚定的生态环保意识,同时体现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从而实现美化村落生态环境、促进农家乐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应有新的方向。对农家乐旅游项目进行规划与建设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从业者环保素质,充分保持村落生态环境;把农家乐当地的生态和民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有机结合农家乐娱乐项目,将旅游价值最大化,也让游客有更加全面的休闲娱乐体验。唯有这样,才能在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同时,保持村落生态环境,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