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梦种业强国再出发
——写在2019中国种子大会召开之际

2019-01-09农民日报

黑龙江粮食 2019年4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

麦穗小得像蝇头,每穗只有18粒,陕西省长武县十里铺村农民张万福至今还记得从前小麦的样子。而受益于几代品种更新,如今这片渭北旱塬上的小麦,亩产已经能达到500公斤。

一次次品种突破,推动粮食产量不断飞跃,带来百姓餐桌日渐丰盛,粮票、肉票等曾经百姓生活的“奢侈品”早已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掌握着发展的战略主动和回旋空间,近14亿人口的大国在国际上更有底气!

“种业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起了中国种业人迎难而上、奋发图强的斗志与勇毅,也终于迎来了民族种业的辉煌飞跃。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四十年走过欧美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是一条逐梦种业强国的征程,为了民族种业振兴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松绑从垄断产品到千亿级市场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业,从来都不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它是“中国饭碗”的底座,是农业大国的基石,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关乎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

然而建国之初“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方式,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就是上世纪70年代河南农村的贫苦写照。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静默的大地上唤出了种业的新芽。这年7月,中国种子公司在北京成立,随之而来全国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纷纷成立种子公司,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到了以县域为单位统一供种、实现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的“四化一供”时代。千百年来农民自留自用的种子,开始成为能够买卖的商品。

随后,1995年种子工程的实施,让农民告别了“用秤称、麻袋装”的买种子方式,种子包衣包装标牌化,我国种子供给能力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四化一供”、种子工程……坚冰日渐消融,但对饥渴的大地来说,仍然不够。由于其特殊战略地位,种子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不允许跨区销售,僵化的体制导致机构臃肿、债务不清、竞争不充分、发展动力不足。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种业,该往何处走?

2000年,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施行,我国种子产业进入了依法治种的新阶段。地区封锁被打破,种子不再为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市场化之门从此打开。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印发,强力推进政企分开,打破了管理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不公平体制,彻底为种子全面市场化松了绑。

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如春雷炸响,首次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定位,推动科研院所与所属企业脱钩,明确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主攻基础性研究。这个在业内被称为种业新政的“8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种业改革开始迈向深水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种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已近1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种业重要市场和区域中心。现代种业发展更加有了底气: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规模的农业、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

突围“洋种子”倒逼转型升级

“一个品种的选育需要10年,现在用的是10年前科技支撑的结果,如果现在不奋起直追做大做强民族种业,10年以后怎么办?”中国种业的危机意识在开放竞争中被唤醒。

新世纪最初十年,随着政策的放开,民营种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恰恰赶上跨国种企迅猛发展、全球布局之时,“洋种子”席卷而来。美国玉米品种一度抢占了东北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的严酷现实,直指中国种业的发展软肋——

从企业规模上看,2011年我国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8700多家,但全部种子销售收入加起来,仅相当于美国一个孟山都公司,“多散弱”已成我国种业发展不能承受之重。从育种水平看,跨国种企已全面进入“分子时代”“工厂化”批量选育新品种,我国还是“拿眼瞪,用脚踹,一把尺子一杆秤”“小作坊式”的传统育种,研发新品种像是“买彩票”。

“狼来了”并不可怕,压力也是动力。“洋种子”就像一条鲶鱼,倒逼中国企业转型升级。

“8号文件”提出政企分开、科企分开,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成为种业改革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甫一出台,就在业内激起千层浪。长期以来,我国育种创新的主要力量都在科研院所,大多数技术、资源、设备也都在科研院所,一旦“科研单位不干了,企业又担不起来”,将会给粮食安全带来大麻烦。

但从产业发展规律看,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是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不少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确定了改革路径,需要的就是啃“硬骨头”的改革勇气。农业农村部门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和担当推进改革,一系列扶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2013年,原农业部、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中化集团等共同发起设立15亿元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目前已投入近14亿元,基本实现三大主粮作物品种及主要种植区域全覆盖。此外,还通过国家种子工程、生物育种能力建设等专项和税收减免优惠“扶优扶强”,扶持大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种业政策和市场化竞争双向发力,使种业经营主体迅速向两极分化,一批自主研发能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高歌猛进,而许多没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被市场所淘汰。2017年底,全国持证种企仅有4000多家,数量不足高峰时的一半。

旧有的秩序被打破,全新的格局在重建。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种子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不断壮大。目前,在国内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种企70多家,全国种企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达373家。

2017年发布的全球十大种企中,隆平高科和先正达-中国化工占据两席。中国种企不仅进入全球种子市场的第一梯队,还雄心勃勃开启了“扬帆出海”的新征程。2017年,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隆平高科与中信合作以11亿美元收购陶氏巴西种子业务,世界种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中开始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

克难为了“中国粮”用上“中国种”

一个悖论曾经困扰着众多种业人,我国的育种家数量世界第一,种质资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为何难出大品种?

答案是“两个80%”——我国80%的种业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单位,而80%的种子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流通不畅,导致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科研成果不少,但大多是“铁皮柜里的成果”。

企业为主体,并非“一刀切”式地不准科研院所搞育种。改革者接下来要思考的正是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科研院所的资源“活”起来,让科研人员“为企业育种、到企业育种”。

让科研资源“活”起来,就要允许科研人员“富”起来。

种业权益改革,一场被业内称为具有破冰意义的实践,于2014年拉开序幕。

“赋权、让利”是这次权益改革的核心,划定科研人员对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不低于40%,对育种材料的比例不低于60%,大大高于当时“不低于20%”的最低限。这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研究领着生产走”变成了“研究跟着生产走”。目前,全国已有122家单位参与到改革试点中,改革成果几乎覆盖了所有作物类型。

如果说权益改革是理顺了商业化育种和基础研究的关系,让科研成果“接地气”,同年开展的良种联合攻关,则开创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育种新模式”。体制障碍、学科界线、院墙壁垒,阻碍创新的藩篱一一被打破,7位院士领衔,180多位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坐阵,103家成员单位合力攻关,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迸发出泉涌的活力。

一个例子能够说明“集中力量办大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1985年、1992年和1998年,我国优质稻发展曾先后迎来三次高潮,但都未能持续。良种联合攻关,则使我国优质稻米率达到37.1%,比攻关开展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一组数字能够印证“集中力量办大事”:截至目前,四大作物联合攻关组共选育新品种231个,攻关组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合农91”,示范田亩产423.77公斤,刷新全国高产纪录,8个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国审的适宜籽粒机收品种,小麦品种的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约1亿元。

从水稻“三系”配套到小麦优质专用,从国产转基因抗虫棉逆势突围到“双低”油菜大发展,品种的每一次突破都显著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几十年来,我国农作物品种经历5-6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水稻、小麦、大豆等大宗作物用种均为自主选育,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担当做“多设路标、少设路障”的有为政府

少有一个行业像种业这样风起云涌,从零起步,发展成规模全球第二的庞大市场,资金、人才竞相涌入;少有一个行业像种业这样逆势崛起,面对来势汹汹的“洋种子”奋力突围,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少有一个行业像种业这样大刀阔斧,步步都是农业农村部门“刀刃向内”的改革。

从“四化一供”到政企脱钩、事企脱钩,种业的发展一步步松了绑。一部民族种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革史。对管理者来说,如何以“有为政府”保障“有效市场”的健康运转,既考验决策执政的智慧,也需要自我变革的勇气。

多设路标、少设路障,种业管理体制越理越顺,带来种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成为民族种业茁壮成长的沃土。截至目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总量突破1万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超过1万个,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0万份,种业科企合作和兼并重组加快,三大粮食制种保险补贴政策出台,种业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现代种业势头正劲。

市场经济的负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自身解决,需要管理机构主动作为。“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偷种,偷种不如套牌。”种子行业众所周知的潜规则曾让不少企业苦不堪言。“如果不能加强对品种权的保护,就没人愿意投入搞育种了。”

2016年,《种子法》大修,专门增加了“新品种保护”章节,遏制了“换个车灯就是一辆新车”的所谓“新品种”等市场乱象,鼓励种业原始创新,受到业内的一致赞赏。

而更值得赞誉的,是新《种子法》对品种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品种审定制度,品种入市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品种登记制度主要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实行,入市权掌握在企业手中。我国品种审定制度自1982年建立以来,对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审定通道窄、评价指标不适等问题也将其推至风口浪尖。

根据新《种子法》规定,品种审定制度作了重大改变,审定农作物的种类由原有国家和省级审定的28种主要农作物减少为5种,还拓宽了试验渠道,提高了审定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了审定难的问题。同时建立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2017年5月1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正式实施,这是顺应种业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种业变革历史长河中的闪亮一笔。

2018年,原农业部种子局在挂牌后的第八个年头,正式变身为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将畜禽种业发展一并纳入管理范围,种业管理大格局正在形成。

传承种业精神薪火相传

这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时间拉回到1972年,还是村里生产队长的李登海刚刚得知,美国的春玉米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而当时山东莱州玉米亩产仅两三百斤。巨大的差距让他立志投身玉米育种。40多年间,他选育的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3多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

这是一组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袁隆平、李登海、李振声、程顺和、郭三堆……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到耄耋老人,他们几十年来滴落在土地上的汗水,浇灌出杂交稻、抗虫棉、优质小麦等民族种业“奇迹”,不仅解决了国人温饱,更让一颗颗“金种子”走出国门。

2014年,袁隆平、李振声、程相文、程顺和、李登海、张海银等被评选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2018年,赵振东、盖钧镒、朱英国、赵久然、程式华、许勇等被评选为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他们代表的,正是“执着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中国种业精神。

传承,是年仅30岁的隆平高科一线育种人员犹召对事业的理解。2018年4月,在南繁基地田埂边,犹召与袁隆平等一起受到总书记接见。一个是年过80的种业泰斗,一个是“80后”的科研晚辈。因为仰慕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对事业的坚持,犹召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慕名而来加入隆平高科,而为了跟随袁隆平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犹召每年有8个月坚守在南繁基地,一干就是8年。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一代又一代的种业人不仅在大地上耕耘着,更为国之种业埋下了一颗颗“良种”,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新种业人正在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与民族种业共同成长。

未来中国种子“拥抱”世界

就在201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大幅放宽外商投资中国种业的门槛。中国这个千亿级的大市场,再次向全世界敞开大门。

而放眼全球,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迎面而来,跨国种企强强联合,领先优势被放大,企业竞争加剧。融入世界种业新格局,对成长中的民族种业,无疑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育种技术、行业资源、市场份额……行业分配格局面临新一轮重构,百舸争流,怎样才能抓住机遇?

答案只有一个: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虽有阵痛,痛过才有蜕变。

我们呼唤育繁推一体化的民族种企“航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种业产业化筚路蓝缕,取得了一项项亮眼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市场发育程度还是企业实力,还有巨大的差距。要继续推进种业市场化改革,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布局合理、大中小各具特色的种业企业格局。支持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培育中国的大型种企,在世界种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呼唤中国育种创新成果世界“领跑”。种业是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是农业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在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中赢得战略主动,就要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专利。要进一步推进良种重大联合攻关,深化科企合作,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种业创新模式,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新品种。

我们呼唤更有效更有活力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纵观我国种业发展史,不难看出,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是种业发展的定海神针,从《种子法》出台到国务院系列文件实施,为政府如何扶、市场如何调、秩序如何建奠定了基石。要进一步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研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育种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种子质量标准体系、追溯管理体系、推动红黑名单制度落实,构建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历史是未来的钥匙,答案就在我们脚下。向着未来出发,以梦为马、逐梦前行,继续在深化改革中谋发展,在自主创新上求突破,民族种业定能跨越历史征途,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在全球种业版图上勾画出“种业强国”的绚丽图景。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假如我是一颗种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最小的种子